劉嘉林 陳益慶 李有通 李俊泓
摘要:針對地方性高職院校在學校投入力度有限和地方性企業資本不足、投資興趣不大的情況下實訓基地建設存在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夠,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不適應,基地功能單一社會輻射能力不強等問題,以廣安職業技術學院汽車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為例,依托《中央財政支持實訓基地建設項目》《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建設項目》和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等項目展開對產教融合型汽車服務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探索與實踐,形成了“雙線并進、五共協同、七位一體”的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模式。其建設經驗具有示范性,可復制可推廣,為其他院校基地建設提供較高的借鑒和參考價值。
關鍵詞:地方性;高職院校;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
《國家職業教育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充分調動各個方面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積極性,帶動各級政府、企業和職業院校建設一批資源共享,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企業真實生產和社會技術服務于一體的高水平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因此,實訓基地建設是服務區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需要,在區域內發揮輻射引領作用。傳統的生產性實訓基建設模式已無法滿足現代職業教育需求。
一、地方性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主要存在問題
(一)產教遇瓶頸、融合無法落地的問題
廣安位處川東緊鄰重慶,在四川地級市中經濟發展處于中上水平。廣安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廣安唯一高等學府,作為市政府的“獨子”,享受著特有的“寵愛”,學校教育資源較為豐富。實踐證明僅靠政府、學校教育資源的投入,其投入增加力度已無法滿足教育資源需求增長速度,急需引入第三方資源助力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實訓基地作為職業院校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基地建設水平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現代職業教育對產教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一紙協議”的校企合作、“一張照片”的訂單班等模式已走不通。在學校投入力度有限和地方企業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傳統的校企合作模式已遇瓶頸,產教融合無法落地。
(二)專業產業脫節、職業性不突出的問題
廣安著力打造重慶都市圈北部副中心,成為重慶汽車智能制造產業鏈智能化升級的重要引擎地之一,對專業提出了人才培養的迫切需求。基地的專業化程度直接影響專業與產業的匹配融合。傳統基地建設中與產業發展的匹配度不高、實訓基地建設與實際生產要求不對應,學生的職業技能與崗位能力不契合等問題日益凸顯。
(三)無法支撐社會服務的問題。
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是職業教育功能本位,而基地建設成果是社會服務的重要支撐。原有的實訓中心功能單一、只滿足基本的教學要求。隨著汽車產業和職業教育的發展,對人才的規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訓基地除承擔教學功能外,還需要承載技能鑒定、科研、技術研發等生產性功能。
二、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探索與成效
(一)注重理念引領,深化產教融合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注重教師理念引領。組織學習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內容,認真貫徹《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四川省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學習領會產教融合新含義,用產教融合理念引領建設高水平專業化生產性實訓基地全過程。以“學校+企業”作為基地建設的雙主體,采用“合作制+股份制”的混合式模式,以“教師”作為紐帶構建命運共同體,即讓企業、學生、教師、學校作為生產性實訓基地的“主人”。在建設過程中體現充分考慮主體核心利益問題,即企業的投資回報和收益問題、學生學習和技能提升、教師的科研與創新發展問題以及學校的人才培養和社會效益問題,達到三方共贏,深化產教融合。探索出“雙線并進”建設路徑,即通過依托校內實訓場地獨資成立校內“廣安啟程汽車服務”自營教學公司和依托校外企業合資成立校外“縱聯啟辰汽車”經營公司兩種載體與路徑實現生產性實訓基地產教融合,推動教育教學改革。
(二)創新運行機制,“五共協同”發展
實施“校內+校外、自營+聯營、公司實體+教學主體”雙線并進的戰略路徑,通過校企合作共同建立與完善基地與企業兩套管理制度,逐步實現生產性實訓基地“利益共贏、資源共享、事務共管、成果共創、評價共存”的運行與保障機制,實現產教的高度融合,保障基地持續良性發展。
(三)產教融合基地建,“七位一體”功能顯
圍繞“產、學、研、創、鑒、賽、培”七位一體功能目標,堅持“雙線并進”建設路線,按照“五共協同”機制展開產教融合視域下的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模式研究與實踐,有效整合多方資源,激活多方活力,實現基于產教融合的生產性實訓基地穩定運轉,在學生成長、教師發展、學校發展、教育改革以及社會發展等方面產生的效益顯著。
學生成長:深度實現“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構建以職業能力為本位、學生為主體的可行性實踐教學體系,在學生動手能力培養上實現高層次的實踐。
教師發展:豐富師資隊伍,提高教師水平。高職院校教師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和研發能力,為企業提供技術和管理方面支持,如研發課題、技術攻關、職工培訓、技術服務;企業擁有經驗的技術管理人員豐富校內專兼職教師隊伍。
學校發展:學校辦學能力及效益提升,找到校企深度合作的契合點。學校利用企業的資金、技術、管理、文化等優勢,培養企業所需的高技能人才;企業利用學校的服務優勢和人才輸出獲得更高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教育改革:產教融合型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進一步豐富中國特色高職教育的創新舉措,開拓提高高職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競爭力新路徑,實現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新突破。
社會發展:立足社會需求,培養高質量技能型人才。有效解決學校人才培養和社會崗位需求契合度不高的問題,助力解決就“就業難、招工難”等社會問題。
三、總結
產教融合型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設成功實現深度產教融合,教學過程實現“實踐教學工廠化、項目教學實戰化、情景教學職場化”的三化育人。依托校內“啟程公司”和校外“縱聯啟辰”平臺資源,培育基于工作過程化的“公司”生產真實案例,充分利用學生所學專業知識技能進行生產,提升學生崗位核心技能同時帶動生產創收反哺“公司”發展,形成良性循環,實現將傳統“教+學”的單一教學模式向“教+學+產+培”產業化教學模式轉變,完成應用推廣同時,解決專業支撐社會服務度不廣的問題。
著力于高等學校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緊扣產教融合政策與生產性實訓基地發展屬性,致力于打造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型汽車服務生產性實訓基地,形成了產教融合視域下“雙線并進、五共協同、七位一體”的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型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新模式,創新校企合作,突破校企合作瓶頸,將產教融合落到實處,建設成效顯著。形成的建設模式與經驗也為其他高校實訓基地建設提供較高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張景發.協同理論視閾下高職院校校企協同育人機制構建探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1(19):110-111.
[2]李小偉,王青云,黃永剛.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幾點思考[J].時代汽車,2021(09):41-42.
[3]郭湘宇,周海燕,廖海.產教融合視角下“雙主體、深融合”產業學院建設[J].教育與職業,2021(08):62-65.
[4]聶開俊,龔希賓,戴茂良.現代學徒制下產教融合實訓平臺建設研究與實踐[J].知識文庫,2021(08):19-20.
[5]楊璐,史明艷,田靜.高職院校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的困境與對策[J].中國高校科技,2021(Z1):103-106.
[6]劉林昌.創新引領,建設新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J].教育家,2021(05):22-24.
[7]曹著明,孫哲,張亞娟.智能制造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思考[J].職業技術,2021,20(02):7-11+66.
[8]牛華,丁亞利.校企共建職業技能培訓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探索——以汽車維修行業為例[J].科技視界,2019(26):58-59.
基金項目:2019年度四川省普教科研資助金課題(項目序號:154);
四川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信息化應用與發展研究中心(項目編號:JYXX20-029);
廣安市2020年度普教科研課題(項目序號:58);
廣安職業技術學院2020年度院級教改課題(項目編號:GAZYJG-25)。
作者簡介:
劉嘉林,男(1992.12),漢族,四川南充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職業教育/新能源汽車電池方向;
陳益慶,男(1987-),漢族,四川鄰水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車輛電子控制技術;
李有通,男(1986-),漢族,四川廣安人,講師,本科,研究方向:職業教育/汽車結構;
李俊泓,男(1985-),漢族,四川廣安人,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職業教育/電氣自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