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時代人才教育培養的重要指引。繼續教育院校教育改革發展,應首先解決好當前階段的基礎教育問題,將網絡文化融入人才教育培養體系,以網絡文化為中心,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影響下的教育新思想,為繼續教育院校網絡文化育人培養高質量推進創造條件。本文分析了新時代繼續教育院校育人培養的現狀及問題,并提出強化和諧、營造平等網絡文化育人環境,優化繼續教育院校多元化學生管理體系等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續教育;網絡文化;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9-0-02
現今,網絡文化發展對教育工作的影響逐漸凸顯。如何運用網絡文化多元化優勢做好深層次教育改革、創新,成為繼續教育院校教育改革發展的重中之重。繼續教育院校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觀為引領,逐步做好對網絡文化資源的運用,使繼續教育院校能從大學生專業素質及個人素養兩個層面完善教育體系。
一、新時代繼續教育院校育人培養現狀及問題
第一,繼續教育院校學生學習興趣匱乏。相比普通高校,繼續教育院校學生生源質量不足,學習成績也處于較低水平。正是由于在早期階段未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加之對專業課程學習缺乏積極主動性,使其無法更好地融入繼續教育院校學習環境。長此以往,學生學習興趣勢必有所下降。然而,面對這一問題,部分繼續教育院校采取自暴自棄及強化課程密度兩種模式開展教學工作。自暴自棄是指對部分學習能力極差的學生采用破罐破摔的教學邏輯,未能面向此類學生開展有針對性教學規劃,難以更好地推進實際教學工作。針對部分學習成績相對優異學生,部分繼續教育院校采用提升課程教學密度、增加課程數量的方式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力求通過強有力的教學知識輸出,提高學生學習水平。但實際上以上兩種方法并未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果,繼續教育院校學生學習興趣匱乏問題,也未能從根本上得到有效解決。
第二,繼續教育院校文化教育實踐水平不足。基于文化熏陶開展教學工作,對提高教育院校綜合教育質量具有實際幫助。文化熏陶是指通過文化教育環境營造,使文化思想能對學生學習意識產生潛移默化地影響,使其在環境影響下能積極參與學習實踐。但部分繼續教育院校針對學生教育培養,仍然沿用傳統重技能、輕文化的教育邏輯,未能從文化教育熏陶的視角做好教育布局,使教育實踐水平大打折扣,對大學生教育約束能力及管理能力也隨之下降,無法為人才教育培養提供多元化教育支持。除此之外,部分繼續教育院校人才教育培養工作,長期停留于解決教師教育能力問題上,未能針對學生學習問題做好優化,使繼續教育院校人才教育培養難以實現扁平化推進,最終對后續階段教育工作有效開展形成阻礙。
二、網絡文化應用于繼續教育院校人才培養的優勢
第一,提升繼續教育院校文化教育滲透能力。網絡文化依托于信息化時代發展,相比主流文化思想優勢在于具有更強的文化傳播與文化滲透能力,文化內容涉及領域較為寬泛。將網絡文化應用于繼續教育院校文化教育工作,有利于更好地提升文化教育滲透能力,解決學生文化學習能力及學習意識不足問題。傳統繼續教育院校教學模式更多的是將學生未知領域內容融入課程教學體系。將網絡文化應用于教育實踐,應基于學生已知的文化范疇推進教育工作。因此,相比傳統模式繼續教育院校教學培養模式,網絡文化不僅具有更好的文化感染力,同時,亦可將其作為教育溝通的橋梁,開展多元化教育對接,使繼續教育院校能從更多層次推進教育實踐,彌補傳統模式下繼續教育院校教育的不足,實現繼續教育院校文化教育工作的穩步推進。
第二,實現繼續教育院校文化教育的多元化發展。網絡文化具有多層次、多樣性等特點,文化內容并不僅停留于對單一層面文化探索,各個不同文化圈層之間也具有一定內在聯系。正因如此,以網絡文化為載體構建多元化教育發展模塊,可以更好地實現多種教育信息有效交互,強化一體化教育聯動能力。換言之,網絡文化能運用其良好的文化黏性,對不同學科教育內容進行并聯,使各學科形成有效教育互動。在教育互動的進一步幫助下,學生學習積極性及學習能力勢必得到顯著提升,繼續教育院校教育質量也將得到充分保障。在此過程中,繼續教育院校可以將網絡文化作為教育輔助工具,教師運用網絡文化內容為學生打造平行教育空間,也可基于網絡文化理論框架對現有教學結構進行優化,使繼續教育院校教育水平得到充分提升。
第三,強化繼續教育院校興趣導向教育培養水平。網絡文化的形成,不是單一文化體系衍生而來,而是由相同興趣個體組成不同文化圈層,使其能基于興趣導向更好地在同一圈層內進行文化交流。所以,從本質上來說,網絡文化核心產物是由多個興趣小組組成,不同興趣愛好其所屬文化圈層也不相同。繼續教育院校對網絡文化的教育應用,必然要基于興趣導向開展教育布局,通過網絡文化思想輸出模式提升學生參與學習的實際興趣,解決學生興趣匱乏對教育工作的影響。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繼續教育院校應用網絡文化育人的策略
(一)強化和諧、平等網絡文化育人環境營造
營造良好教學環境對于提高繼續教育院校人才教育培養質量至關重要。繼續教育院校應以網絡文化為載體,建立和諧、平等的教學環境,使學生與教師能處于同等教育管理地位,并單獨設置大學生學習信息反饋渠道,及時解決其面臨的教育不公平問題,有效改善當前繼續教育院校的教育環境,能更好地彌補繼續教育院校的教育不足。繼續教育院校應用網絡文化育人,也應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三個倡導,做好基層結構教育鋪墊,進一步以尊重大學生個體差異為原則,推進系統化教育工作,使教育本身能起到促進多文化融合的作用,為后續繼續教育院校人才教育培養工作穩步推進夯實基礎。
(二)優化繼續教育院校多元化學生管理體系
目前,繼續教育院校的學生教育管理主要是由教師負責。由于大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加之教師教學壓力相對較大,針對學生教育管理難免產生細節上的疏漏。為此,高職院校應在教育管理方面,采用學生管理及教師管理雙向推進的辦法,通過網絡文化的有效融合,將學生管理打造為個性化管理模式,基于學生與教師之間管理協商,優化現有繼續教育院校教學體系,使教學工作能保持民主、自由的基本原則,有效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基本內容,形成和諧穩定的教育發展環境,為后續階段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奠定堅實基礎。此外,網絡文化融入繼續教育院校的教學體系,不應單方面強化學生對網絡文化的運用,教師也可運用網絡文化發展結構體系,對現階段教學管理模式進行調整,使當前繼續教育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能與時代發展充分對接。
(三)提升繼續教育院校網絡文化宣傳的教育引導與實踐
加強文化教育宣傳、培養愛國思想,是新時代繼續教育院校教育培養工作實際內容之一。繼續教育院校必須以愛國思想教育為核心,強化三個代表思想在教育工作中的實踐運用,切實解決教育工作中所面臨的難題,提升繼續教育院校大學生專業素質及個人素養。通過思政教育對網絡文化思想內涵的運用,加強繼續教育院校教育引導與教育實踐能力,使其能在新時代背景下形成教育發展新生態。其中,繼續教育院校必須改變傳統模式下的教育思想,從愛國、誠信等多個角度提升大學生思想品質,增進其對傳統文化及網絡文化的了解。加強對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實現網絡文化與傳統文化一體化融合,以此豐富文化教育課程體系,彌補繼續教育院校文化教育內容,為后續階段繼續教育院校開展深層次教育實踐培養工作奠定良好根基。
(四)創新繼續教育院校課程教學、教育考核新模式
基于教學模式及教育考核機制的改變,提升綜合教育能力是解決當前階段繼續教育院校部分基礎教育問題的有效路徑。網絡文化發展是由不同個體思想文化碰撞延伸而來的,注重文化特點的差異是網絡文化發展的重要基礎。繼續教育院校課程教學模式及教育考核機制的創新,應以注重不同學科教育特點及教育差異為核心載體。譬如,針對繼續教育院校思政教育課程的優化,應改變傳統記分考核模式,通過教育實踐開展教學考核,將開展社區服務及參與社會服務項目作為思政教育考核的重點。通過了解不同學生服務表現,掌握學生在思政學習方面的薄弱項,促使思政教育考核實踐能更好地反饋學生思政學習現狀,提高繼續教育院校的思政教育水平。
四、結語
網絡文化應用于繼續教育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有助于更好地推進思政教育工作與時俱進。繼續教育院校應進一步做好教育篩選,將教育工作網絡文化內容應用于人才培養實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導,開展系統化教育發展改革,使繼續教育院校在保證教育質量的同時,更好地促使教育工作與時代發展接軌。
參考文獻:
[1]李婷婷.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集聚高校網絡文化育人合力[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0(2):90-92.
[2]林素琴,邵漢強.文化育人視角下的高職院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4):138-140.
[3]遲蓓,蔡文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J].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4):56-58.
[4]隋文馨,秦燕,黎紅友.跨界與融合:短視頻時代高校網絡文化育人的價值困境與路徑探析[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12-118.
[5]李曉宇,文浩然.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文化自信培養研究與實踐[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5):89-94.
(責任編輯:董維)
收稿日期:2021-04-16 修改日期:2021-07-07
基金項目:2020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新媒體環境下繼續教育學生網絡素養培育路徑及策略研究”(2020SJB0449)
作者簡介:劉秀賢(1973—),女,河北唐山人,助理研究員,碩士,主要從事繼續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