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運用CiteSpace7.0.R.2對2005年以來近15年的中國知網有關基礎教育評價的1298篇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數據涉及發文量、關鍵詞及突現詞三個維度。結果顯示:基礎教育評價一直處在教育視域的核心,主要涉及三個維度,學生、教學以及綜合素質評價,趨向于四個維度即評價體系的構建、高考體制的改革、教育質量的監測以及核心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教育評價;基礎教育;可視化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9-0-02
現如今,教育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隨之而來教育評價也在不斷完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各國教育人員的教育評價技術水平來衡量一個國家教育發展的程度。為了使教育縱向與橫向深度發展,要強化教育管理機制,注重教育評價基本理論和實際應用的融合,從而為實現教育目標服務。我國在2020年末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旨在系統推進教育評價改革,發展素質教育。
一、數據來源與研究工具
首先,以中國知網(CNKI)為數據來源,以“教育評價”及“基礎教育”為檢索內容,且以“200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為檢索時間段,共獲取目標文獻1 448篇,從中篩選出有效文獻1 298篇。其次,本文選用CiteSpace作為研究工具。該軟件是由陳超美博士所在團隊研發的信息可視化工具,它是建立在Java語言基礎上開發的一款信息可視化軟件,通過計量某一學科領域相關研究主題文獻的引用或發表量、關鍵詞以及突現詞等數據,從而可視化呈現不同時間段的基本現狀、研究焦點及其趨勢。
二、研究內容網絡圖譜分析
(一)文獻年度分析
2005—2019年我國有關基礎教育評價研究的文獻共計1 298篇,其中2005—2010年文獻數量持續減少,2010—2015年間文獻數量在波動中上升,并于2014年達到歷年最高值。2015—2019年文獻數量有增有減,在2018年達到歷年最低值,但從整體而言該階段的發文量仍然呈現上升的發展態勢。
(二)關鍵詞分析
CiteSpace軟件生成的高頻關鍵詞可視化圖譜,如表1所示,共有480個節點,1 144條連線。具體而言,一方面,其中每一節點意為一個關鍵詞,且其大小意為關鍵詞出現次數的頻次高低,即頻次越高則關鍵詞熱度越高,頻次越低則熱度越低;另一方面,每一條連線代表兩個關鍵詞同時出現在同一篇文章中,且線條粗細程度意為兩詞密切度的大小。
高頻圖譜中的TOP10項按頻次高低依次為基礎教育(207次)、教育評價(95次)、評價(73次)、學生評價(54次)、教學評價(35次)、課程改革(31次)、綜合素質評價(30次)、素質教育(30次)、中小學(29次)和義務教育(28次)。通過以上關鍵詞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首先,以提高學習質量為指向并以學習者的成長與進步為旨歸的教育評價,有助于理論與實踐統一于教學活動,有利于教學活動中師生的交流互動;其次,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實施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固有傳統模式,開創了學生以自我評價、相互評價為新特征的評價體系;最后,評價內容的個性化,打破了單一維度的衡量尺度,促進了衡量尺度的多維化,提高了衡量標準的個性化,從而更好地為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的全面且個性化發展營造了健康而合理的評價環境。
(三)基于關鍵詞的聚類分析
根據關鍵詞聚類規模的大小依次進行排列,得到圖3所示的關鍵詞聚類圖。聚類規模與排名具有緊密的內在邏輯,具體表現為規模與排名具有正相關關系。本文的聚類效果良好,即S=0.8596>0.7,Q=0.5918>0.3。
聚類圖顯示,0號聚點的核心詞項是美國,在這一聚點中含有SBAC英語評價體系、教學質量等56個方面。不難看出,基于對西方教育教育評估的研究,我國結合自身情況不斷進行本土化探索。1號聚點與2號聚點的核心詞項同時表現為兩個方面即評價和教育評價,但是兩個聚點的具體內容表現各異:1號聚點包括發展性評價、教師評價制度等55個方面,2號聚點主要涉及生生評價、農村教育、小組評價等45個方面。由此可見,內外評價應構成教育評價的主體框架,也就是說我們既要關注成果性評價,又要注意進程性評估,從而努力構建兩者融合的合理路徑。3號聚點的核心詞項表現為素質教育,主要涉及學生評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個性化教育、課程改革等42個方面,這體現了以綜合素質培養和多方面素質提高為導向的素質教育理念,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內化學科知識,在學習活動中塑造健康的身心狀態。此外,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反省和客觀評價態度,學生在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的過程中,通過發現他人的優缺點來不斷完善自我。
(四)基于關鍵詞的突現分析
突現詞是指在某一時間段內引用次數劇增的詞,通過突現詞的變化可以大致判斷在這一時間段以及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展趨勢。在前期設置中將一年作為每個時間切片的單位,運行軟件得到每年排名前50的關鍵詞,即為當年的突現詞,如圖4所示。
從圖4中可以看出,有關新課程、素質教育、學生評價、發展性、課程改革五個方面一直是研究的熱點。近五年研究方向逐漸向評價體系、高考改革、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以及核心素養這四方面轉移,其中核心素養的突現值為11.66,遠遠高出其他突現詞。這表明核心素養是2016年以來最高的研究熱點,并且會成為將來一段時間內深入且廣泛研究的主題。
三、研究總結
本文在對2005—2019年間共計1 298篇相關文獻分析后,有如下發現:一是我國有關基礎教育評價的關注度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二是基礎教育評價在研究時涉及評價學生的同時還會關注評價教師的教學,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成績不再是評價學生的唯一指標,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三是我國在進行教育評價的過程中借鑒美國相關理論的同時,結合本國實際逐步形成富有中國特色的評價體系;四是與新課程、素質教育相關的主題一直是研究熱點,與核心素養相關的研究異軍突起且發展迅速。
參考文獻:
[1]羅華玲.西方主要教育評價模式之新解[J].昆明學院學報,2011(1):108-110
[2]林小英,陸一.分層與自主:重整中國基礎教育事業評價體系的縱橫邏輯[J].全球教育展望,2020,49(3):3-26.
[3]陳建華.論基礎教育、素質教育與博雅教育的內在關系[J].南京社會科學學院,2013(9):113-119.
[4]王娟,等.基于CiteSpace的教育大數據研究熱點與趨勢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6(2):5-13.
(責任編輯:董維)
收稿日期:2021-03-29 修改日期:2021-07-08
作者簡介:劉月月(1996—),女,山東東營人,淮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20級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小學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