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美招
【摘要】:我在信息技術教育教學活動中走過了艱辛的一段,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有別于其它學科的教學,尤其農村的信息技術課更是如此,農村學生對這門課程沒有基礎,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在學習這門課功課時,可能會覺得高深莫測,很難入門,或許會把自己人為地擋在信息技術課程的殿堂之外。因此信息技術課的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并且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年齡特點進行。
【關鍵詞】:信息技術 教學
那么,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迅速掌握知識與技能,現結合本人的一些經驗,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全面把握
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要能夠對自己所教學的教學內容進行全面的把握,要通過自學,努力做到精通這門課程,要能夠靈活處理課堂新問題,及時排除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出現的故障。要使自己的教學具有目的性,能夠做到得心應手。
二、形象生動
教師在信息技術課堂上,要力求形象生動。要把專業的術語,機械的菜單,固定的圖標形象化、生動化。在講解它們的含義、作用、用途時要富于形象,使學生便于理解,而不要要求學生機械的記憶。
三、循序漸進
在每一節課中不要貪多,不要把新內容一股腦兒講給學生后,讓學生自己去練,甚至是去“玩”,這樣學生接受不了,且前邊聽,隨后就忘記了。要做到每節課都要復習上一節課的內容,在鞏固上節課的基礎上適當增加一點兒新的內容,讓學生在鞏固的基礎上學習新的知識。既容易接受,又能夠分享自己在學習中成功的喜悅,進而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要防止好高騖遠的心理,要使學生在自己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中循序漸進。
四、活躍課堂氣氛
在上信息技術課時,不能教師機械地講,學生機械地作。教師要用生動、幽默的語言,讓課堂充滿生機,要利用現代媒體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悠揚的歌聲中、在優美的旋律中完成作業任務,掌握新知識,這樣才能讓學生想學、愛學、樂學。
1、教學內容要活。
一部好的影片因其題材好、內容新穎,而吸引觀眾。那我們的學生學習知識不也是一樣的道理嗎?在實際教學中,作為教師要不惟大綱、不惟教材、只惟學生,一切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出發,從死板的教材中走出來。尤其是現在計算機的發展速度很快,如果你不跟上時代的發展,學生已經用上了先進的機器,而你講的卻是過時的計算機知識,難怪孩子們不愛聽。所以我們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結合學校的電腦配置,對所教的計算機內容進行選擇,要保證所教內容的實用性、趣味性、應用性。
2、讓教學過程“活”起來。
教學過程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在課堂上老師的重要任務就是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尤其是創造性的思維,鼓勵學生大膽地質疑,作出別出心裁的答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關注學生學習的認知結構,使孩子們學到的知識和獲得的能力得到遷移,因此就要注意過程的靈活性。要變老師的教為學生主動的學習,讓學生去發現問題、分析并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所以在教學中,我特別尊崇“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五、集中演示和個別輔導相結合
利用多媒體電子教室中的功能進行演示教學,教師邊演示邊進行講解。這樣形象直觀,便于學生模仿。但在演示時,要要求學生用心聽,注意看,動腦筋想。對于一些邏輯性強的重難點內容,應事先設計好課件,幫助學生理解。只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使學生既理解知識又掌握應用能力。對于個別理解能力差,操作慢的學生還要做深入輔導,只有演示和輔導相結合,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六、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及主體地位
現在信息技術課本內容都簡明、通俗且圖文并茂,學生們大部分都能看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貫通、點撥作用,所以提倡只解一些難懂的、易錯的地方以及一些更快更有效的操作方法,這樣既能全面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又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課堂上,一些難操作、難理解的地方給學生們演示操作一遍,其它時間留給學生去摸索創造,教師在機房來回巡視,加強個別學生的輔導工作。這樣的學習效果往往比學生從頭到尾在教師安排、監視下完成好得多。教師要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發揮創造性。要留有相當的余地,要留給學生想象和創造的空間,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豐富想象力,培養創新意識。教師在設計教學時,不應單純設計教案,要既設計自己的“教”又要設計學生參考的“學”。教與學不是灌輸知識而應能促進學生的知識、能力與人格的全面發展,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七、結束語
總之,信息技術課,學生愛學,但不容易學好。教師只有講究課堂藝術,注意工作方法,才能使學生在學習這門課時始終有濃厚的興趣,從而學好這門課。
【參考文獻】:
1. 何克抗 北京師范大學 《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教學設計》
2.《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討論稿)》教育部2000年11月14日印發
3.劉儒德《信息技術與教育相整合的進程》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