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子楠
摘要:隨著大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概率與日俱增,高校輔導員需要密切關注并掌握大學生的心理變化,在黃金時期幫助學生進行適當的心理疏導,及時的進行危機干預。基于此,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長效機制,形成日趨完善的社會支持網絡,全方位、全天候的關注學生心理變化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通過實際案例分析探究社會支持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從中梳理出教育思路,以期為大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提供切實的保障。
關鍵詞:社會支持、心理健康教育
一、案例背景
王某,女,進校時心理普測結果為最高預警等級,有輕度抑郁癥史。輔導員掌握情況后第一時間進行心理隨訪,了解發現王某家庭氣氛不睦,父母矛盾較大。因此,王某經常面臨不和諧的家庭氛圍,造成王某性格愈發孤僻。
高中時期,王某對動漫產生興趣并投入了大量精力,于是面對著日益繁重的課業,王某感到力不從心,跟父母提出了想要學習藝術的想法,卻遭到了王某父親的強烈反對,這讓王某心情非常壓抑,感覺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和理解。而由于王某性格的孤僻和乖張,高中時期王某在學校沒有朋友,導致內心的想法無處訴說。隨后高二期間,王某接觸到了一種厭世類動漫,主人公的經歷讓王某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覺得自己和動漫人物一樣痛苦。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不佳后,王某將自己的情況告訴了其母親,隨即王某就醫確診為輕度抑郁癥,于是王某高二休學一年調整,好轉后復學繼續讀書,直至考入本校。
二、案例過程
進入大學以后,起初王某狀態不錯。但隨著課程的開展,王某發現大學并不如他所想,課程涉及的內容變多了,難度也隨之提升,一不留神學習就亮起了紅燈。同時,大學老師相比于講解問題答案,更側重于思路引領,授課進度較快,直觀內容較少。因此,王某覺得大學生活與他想象的生活相去甚遠,在課堂上與專業老師探討問題時產生了沖突,對老師產生了不認同感,再加上沒有時間開展自己喜歡的動漫創作,王某開始排斥大學學習生活,產生了休學的想法。有了此想法后,王某開始出現自我邊緣化行為,他長期把自己封閉在寢室的床簾內,拒絕跟他人溝通,舍友如果發出了比較大的聲響他就會以摔東西來表達內心不滿,甚至自己坐在寢室樓下徹夜不歸。
三、案例歸因
(一)個體認知偏差
在與王某的多次溝通中發現,其對部分學習生活狀態存在著認知誤差。一是對于老師的認知偏差,王某認為老師所授知識與其認知概念不符,覺得學到的知識對其成長無用。二是對于大學生活成長體系缺乏認知,無法信任老師、同學、舍友,認為沒有人真正關心他,有很強烈的孤獨感。
(二)缺乏家庭支持
根據其家庭背景及多次心理隨訪結果,輔導員發現該生不愿意談及父母,有抗拒心理。同時,通過與其父母的溝通發現,他們對王某的狀態并不了解,不理解王某想要休學的想法,認為王某這是鬧情緒的行為,多次不暢的溝通導致其與父母關系失和。
(三)自我成長脫節
為挖掘問題來源,輔導員多維度、多層次的與王某進行了溝通交流。結果發現,王某有著異于同齡人的想法和見識,在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且很少受外界影響。特殊的家庭情況和執著的愛好稟賦讓王某比同齡人更成熟,但也更加極端,個人發展與心理認知逐漸脫節。
四、解決對策
(一)建立校—家—寢室三維一體的社會支持網絡
根據王某的心理分析,輔導員與其父母、老師、舍友進行了深入的溝通交流,在事先確認雙方保密的情況下說明了王某面臨的心理困境,希望大家能夠從各方面幫助其建立支撐并給出了相關建議。王某父母在輔導員的建議下帶王某就醫進行了專業的心理診斷,重新建立了與王某的日常交流,并聽取了王某對于休學一事的真正看法,對于他的想法給出了正面回應;專業老師了解到王某的情況后,因勢利導,在課后經常主動與王某探討專業和動漫,討論分析王某的漫畫創作;舍友有意識地在校園活動、寢室聚餐時邀請王某一起前往,在寢室內增加互動頻率,如一起彈吉他、打掃衛生等。
一個月后,輔導員再次對王某進行了心理隨訪,發現王某躲避老師問題的情況有所減少,開始有意愿交流所思所想。溝通后了解到,王某現在與父母聯系的頻率有所增加。同時,王某在專業老師的建議下經常和舍友相約看動漫展,無形中也拉近了與老師、同學之間的關系。
(二)從搭建信任到有效溝通
首先,“親其師則信其道”,輔導員這一角色在學生工作中的作用越發重要,心理教育工作也面臨著更嚴峻的挑戰,輔導員自身必須更新觀念,加強學習,提升素養。其次,輔導員是離大學生成長最近的人,是學生在校精神依托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學生付出真情實意的關心是做好學生心理問題疏導的重要途徑,培養學生對輔導員的信任尤為重要。輔導員在談心談話的過程中,除了要學會運用相關的心理知識及技能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外,還一定要有對學生的愛心、用心和真心,既有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也可以更好的推動心理工作的進展。
(三)培養積極應對壓力方式,提高心理幸福感
1、引導學生培養積極壓力應對方式,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團輔活動,增強同伴支持作用,幫助大學生降低使用逃避、幻想、過度自責等不恰當應對方式的頻率,引導大學生形成理性健康的積極壓力應對方式,以緩解生活壓力事件帶來的負面情緒,從而提高心理幸福感。
2、通過鼓勵學生提高專業能力、綜合素養、道德品質,不斷完善自身短板,增強其對外部環境支持的感知能力,鼓勵他們積極主動地爭取和接納社會支持,有意識地與家人、朋友、戀人分享喜悅與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