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學生大部分是中考競爭中淘汰下來的,在初中基本上沒被重視過,可以說是在歧視冷落過來的。他們心理極不平衡,迫切渴望自我肯定、自我價值的實現,而他們又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念;他們背負著沉重的思想包袱,心理壓力很大;他們的消極、負面性的情緒很多,如:較自卑、憂郁、厭學、焦慮、淡漠、孤獨、自閉、嫉妒、甚至仇視、敵意。作為中職學校的老師更要在精神方面去關心他們,用真情去感化他們,用愛去喚醒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追求,使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為將來的就業和創業努力學習。要做好這些工作,關鍵是教師要對他們有愛心、耐心、誠心和信心。
一、增加教育的可信度,用愛心
面對這些學生,教師應該用真摯的情感去彌補學生心靈上的創傷,深入了解學生,從關心學生成長入手,教育學生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才能贏得他們的信任和友好,溫暖他們的心靈,促使他們從舊的習慣勢力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逐漸培養起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就需要教師將感情的立足點完全轉移到每一個學生身上,與之同呼吸,共悲歡,激勵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和愛戴,他們處在這樣的環境里,就不在有自卑感和孤獨感,使他們感受到集體生活的溫暖,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用誠心去感化他們,有耐心
人隨著心理的發展,其感情有低級至高級發展,趨向更加豐富和穩定,中職學生作為一個即將踏上社會,各方面趨向獨立的關鍵階段,其內心的感情世界呈現出一種多彩穩定的狀態。教師對學生的外在情感態度,他們都能十分清晰地辨認,應該說,抓緊這段的情感教育,是一個非常有利的時機。但是由于這段時期中職學生的情感調控能力尚未達到成人的成熟階段,這就會常常出現一種怪現象:對老師的教育,他們基本上能接受,可是,明知錯的事,他們卻偏偏要闖“紅燈”。“當時控制不了!”是他們在事后檢討中常談起的話題——頭腦發熱,這正表現出他們的情感結構還不穩定,良性的情感體驗積累負債太多。因此我們老師要用誠心和耐心去幫助他們,用真誠和無私的愛去感化他們。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尊重學生人格的前提下,用誠心去不斷感化他們,使他們心靈上獲得頓悟,使他們具有良好的情感遷移能力,他們的轉換并非一朝一夕能實現的,所以做他們工作要注意用耐心和愛心去感化他們,不能翻舊賬,用刺激性語言刺傷他們的自尊心,避免學生認為自己沒出息,無可救藥而自暴自棄。
三、注意捕捉他們的閃光點,用誠心去評價他們
由于成績不高,中職學生在初中時,很少受到表揚和激勵,常有自卑感,作為中職學校老師,面對這類學生引導他們正確分析看待自我,幫助他們尋求自尊自信的有利支點。“金無赤足,人無完人”。積極利用良性的刺激方式去激勵學生的上進心,以滿足他們尚未被他人重視和理解的心理需要和實現自我的需要。老師要發揮正向的引導和刺激作用,對于學生取得的成績或閃光點要加以贊揚和鼓勵,對他們不要吝嗇表揚,成功的體驗和積累正是他們缺乏的。很少受到表揚的這些學生,在每次受到表揚的窘態,已引起老師們的高度重視。心理學表明,教師的期望能給學生以希望和力量,問題是這類學生的不良習慣常常阻撓他們自己的前進步伐,是他們無法看到自己的進步一面,這需要我們教師幫助他們尋找自己的閃光點,并尋找不足,制定出可行的、具體的奮斗目標,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長和才華,是做好他們思想轉化工作的基礎。要從另一個角度看待他們,不要總以為他們已是“朽木”不可雕。只有堅持用全面發展的觀點去認識和看待他們:既要看到他們相對落后的一面,又要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要相信他們身上蘊藏著可以成功的潛能。面對他們,最有效的辦法莫過于做他們的知心朋友,作為他們可以傾訴的對象。我采取和他們談心的方式,和他們建立比較密切的關系,在理解信任和平等的基礎上,傾吐真言,從而全面了解到他們的真實情況,找出原委,并對他們身上的積極因素加以肯定,鼓勵和引導他們確立新的行為目標,不斷肯定他們新的行為模式和進步表現,這樣他們就會從教育者那里吸取力量,不斷進步。
四、持之以恒,反復教育,鞏固他們良好行為習慣,有信心
中職學生從小學到初中,長期以來已養成的不良習慣是導致他們沒能考上普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中職教師光靠一朝一夕的教育是不可能就立竿見影的,尤其是他們的行為習慣難以糾正,為什么中職學生違法犯罪要比普通高中學生多,其原因之一也在此處。中職教師在感化學生的情感教育中,所花費的力量遠遠超過普通高中的教師。社會的各種偏見造成他們具有比普高學生更多的自卑感、失敗感,自暴自棄等現象屢見不鮮,積聚了這種難以抹去的失敗心理陰影,這些學生同病相憐,相互影響負面的情緒,有的甚至抱成團來對付教師,犯錯誤一起犯,老師的教育難度可見一般。教師要耐心開導,以愛心去換回他們的愛心。有時,有些學生一面在接受教師的教育和開導,時隔不久就會又犯犯錯,甚至剛離開辦公室后就會馬上闖禍。叫人氣惱。但教師一定要有信心,不怕反復、耐心、耐心、再耐心,如果教師失去了信心和耐心,學生就更無藥可救了,那怕只有幾天甚至一天一小時的進步,這樣的積累,對他們的終身都能產生極為重要的積極影響。做教師的大多有這樣的體會,在路上遇到畢業后的學生時,那些越是調皮搗蛋受盡教育的學生,越是會主動地、親切的招呼老師,而其他類型的學生往往會與你擦肩而過,人非草木,也許是老師對學生的愛撒得不夠均衡的緣故。
總之,在素質教育推廣的今天,切實擺正師生位置,深入研究學生心理特征,尊重信任這些學生,挖掘這些學生的閃光點,因勢利導,幫助他們正確分析自我,增強自信,克服自卑,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將他們培養成有素質、有技能的有用之才。
參考文獻:
[1]梅仲孫、情感教育研究家、上海教育出版社,《教育中的情和愛》
[2]彭聃齡.普通心里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版
南京市玄武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邵珠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