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剛

摘要:歌唱是人們抒發自己情感最樂于選擇的一種方式,歌唱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養成教育的培養過程,結合多年的歌唱教學實踐,本文對兒童歌唱能力的培養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和研究。
關鍵詞:歌唱狀態;區分正誤;培養歌唱能力的具體措施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藝術教育越來越受到學生及家長、社會的重視。音樂被稱為“人類第二語言”, 音樂教育則是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個有效的手段。通過教授音樂這門聽覺藝術,來反映人們的思想、情感以及社會生活,使學生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愛好,具有對音樂美的感受、表現能力和初步的鑒賞、創造能力,教會學生如何認識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義上創造生活,從而促進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個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其目的是培養人,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而歌唱能力是其最直接的外在表現形式,應該從小加強培養。
一、學生歌唱的兩種狀態
童聲是指兒童未變聲以前的嗓音,兒童或少年的嗓音稚嫩而頻率較高。喜歡唱歌是兒童的天性,而唱好歌則是兒童的渴望。然而,當今兒童的歌唱存在兩種不同的歌唱狀態:
一種是,學生們用純凈、優美、輕松的歌聲唱歌,使人感到他們一點也不費勁,顯得輕松自如,并不過分地使用自己那纖細的聲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學校或班級里,不僅男孩子和女孩子一樣輕松自如地歌唱,男孩子們有時甚至更顯得優美而富有朝氣。然而,與上述情形截然相反的情形卻是相當普遍的。
另一種是,學生們歌唱時使勁喊叫,喉音和渾濁的聲音摻雜在一起,盡管教師為了上好音樂課而作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卻缺乏有效的辦法,學生們對歌唱感到單調而逐漸失去興趣。在這樣的班級里,有的學生們唱到高音時,因用力喊叫,致使一些學生顯露出痛苦的表情,脖子上的青筋也蹦出來,有的孩子只能張嘴而唱不出聲來,于是班上只剩幾個嗓子較好的女生在歌唱。這種情況下,也許還會有孩子試圖盡量跟上能唱出高音的學生歌唱,但不久就辦不到了,于是對歌唱漸漸產生自卑感。
從第一種情況看,我們音樂教育的出發點首先不僅是“唱什么歌?”而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用什么樣的聲音唱歌?”如果孩子們在沒有正確指導的情況下任意唱歌,這實在是一種令人憂慮和可怕的事情。因此“用什么樣的聲音來唱歌”、“用什么樣的態度和情緒來唱歌”是音樂教師值得深思問題,這對于研究音樂教學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二、如何區分正確的歌聲和錯誤的歌聲
什么是兒童歌唱的正確的歌聲和錯誤的歌聲?讓我們做一個簡要的對比:
英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哈蒂曾做過一個生動有趣的比喻,他哀嘆道:“在寫字課上,不經過教師的教授就能拿好筆的孩子,一千個人中恐怕連一個也沒有,然而,在音樂教育界卻有許多教師以為,讓孩子們自己隨便去唱,就會發出正確優美的好聲音來……。”哈蒂還為此警告說:“這種所謂兒童‘自然的’、‘隨便的’唱歌,特別是男孩子們,幾乎把聲音全部放出來,激烈地唱那樣較低的音域的聲音,這種在兒童時期沒有得到正確指導的歌唱,使許多將來也許能有良好嗓音的孩子,一輩子就這樣被毀掉了。”
三、培養歌唱能力的具體措施
1、訓練適度
從解剖生理學角度來看,兒童聲帶不足一厘米,相當纖細、嬌嫩,因而在訓練上要求適度,不能在一次的教學中完成過量的訓練。7歲至10歲的兒童為一階段,可施以初步的訓練,只要求氣息正確,發音純凈;10歲至15歲為一個階段,孩子們的聲帶較結實了,可要求他們始終保持在松弛和自然的狀態下有感情的歌唱。
2、改變歌唱習慣
孩子們在未接受老師的歌唱訓練以前,大多數兒童以大聲甚至喊叫的方法唱歌。形成這種大聲唱法的原因,是孩子們唱歌時不會用深的氣息,而只會用淺氣息的陶聲唱法。科學的呼吸是唱好歌的基礎,老師應當在進行歌唱教學前向學生們講解正確的呼吸方法以及正確的歌唱姿勢,強調其重要性,并做出有效示范,幫助學生進行模仿,以便形成良好的歌唱習慣。
3、運用科學方法
很多音樂課堂之所以缺乏音樂性,是因為孩子們的歌聲“虛、白、喊、壓”,失去了歌唱的美感。金鐵霖教授曾說過:“歌唱是講究方法的,絕不能單純的用嗓子來唱,而是需要建立通道,合理地運用氣息并產生共鳴,給聽者以美好的享受。”作為小學生,這些理論他們不能理解,如何指導兒童從只會用胸聲的方法唱歌,轉到會用頭聲唱法,這是音樂教師必須解決的問題。
4、建立正確的歌唱語言
俗話說:唱歌講究字正腔圓。清晰地吐字,圓潤的強調才能推動歌曲情感的表達,現在的孩子有著一些不好的習慣,咬字吐字含糊不清,隨意胡亂創編歌詞,嚴重影響了他們歌唱狀態的養成,當然也不利于他們身心的發展,作為音樂老師,必須強調音樂也是語言的藝術。
兒童歌唱能力的培養,重點在平日教學實踐的引導和積累。我們作為老師應該持之以恒,不斷地探索教學方法,去啟發和引導學生,激發他們更多的演唱興趣,以情帶聲,以聲動人。良好的歌唱能力一旦養成,歌唱教學會更加高質高效。
四川省南部縣萬年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