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保祥 王寬 任淑婧
摘要:語言是思維的載體,閱讀就其本質上而言,就是連續不斷的思考過程。詩歌作為一門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渲染美好感受與獨特意境,是智慧和思維的集中體現。在詩歌閱讀教學中,不少教師不惜花大力氣去發展學生的閱讀思維,但學生閱讀文本的能力仍未得到明顯提升。因此,教師在詩歌閱讀教學中應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訓練,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從而構建以思維為核心的閱讀活動體系。
關鍵詞:詩歌閱讀;思維訓練;閱讀習慣
由于詩歌本身語言精練,情感表達含蓄的特點,使得學生在詩歌閱讀過程中很容易停留在文字表面,卻無法深入理解詩歌意蘊,從而出現千人一面的對詩歌情感進行解讀的問題。針對此情形,姜樹華校長認為應堅持“聚合思維不僵化、具象思維不淺表、發散思維不脫軌、批判思維不抹黑”的原則[1]。在詩歌閱讀中對學生的直覺思維、形象思維、辯證思維能力進行訓練,不僅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同時對于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也有積極意義。
一、在詩歌閱讀中滲透直覺思維
愛因斯坦曾說“真正可貴的是直覺。”前蘇聯哲學家凱德洛夫也曾說過“任何創造活動都離不開直覺。”所謂直覺思維,“是人腦對事物、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作出迅速的識別,敏銳的觀察、直接的理解和整體判斷的思維過程。”[2](《語文學科直覺思維及能力培養》)是語文創造活動中醞釀與發展階段的催化劑。是極為重要的思維工具,對提高人們的領悟與察覺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能力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提升古詩詞的直覺思維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反復誦讀,以達到“熟讀成誦”;二是提高學生對經驗的共鳴的理解;三是拓展閱讀,增加積累量。
古語有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直覺思維是形成語感的基礎。要培養學生的語感,關鍵是創造條件讓學生更多的進行語感實踐,通過訓練來強化語言習慣機制,積累多種表象材料,從而在人們的意識中以邏輯的格固定下來。加強語感訓練,首先要引導學生多誦讀。只有通過反復的誦讀,才能使學生對其內容與形式獲得真切而敏銳的感受,從而體悟語言規律。比如在教授《將進酒》時,首先通過播放范讀錄音、自讀、齊讀等方式,使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把握詩歌的節奏、重音以及情感的起伏變化,進而感受和理解詩歌。通過大半節課的誦讀時間,不僅使學生回歸到文本當中,還充分調動了學生對語文誦讀的興趣。
二、在詩歌閱讀中滲透形象思維
詩歌是寓于形象的思維。“詩的本質是給予無實物的概念以生動的、感性的、美麗的形象。”一旦進入藝術構思,詩人頭腦中的形象便開始活動起來。形象是詩人靈感的升華,是詩人情感的載體,在創作的過程中,詩人的思想不受具體環境及具體事物的限制,“情瞳眬而彌鮮,物昭晰而互進”,隨著情感的深入,詩人頭腦中的形象也愈來愈鮮明,最終達到“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
提升詩歌的形象思維能力,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增強學生表象的豐富性;二是激活學生的聯想和想象;三是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
形象思維是以表象的感知記憶為基礎,以意象為核心的思維形式。意象賴以存在的要素是物象,物象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是物象一旦進入詩人的構思中,便帶有主觀的色彩。在我國詩歌中,許多“形象”所象征的含義基本都是固定的,因而形成了許多傳統的“意象”。柳永《雨霖鈴》中“楊柳岸,曉風殘月”,“柳”、“留”諧音,寫出難留的離情;“曉風”凄冷,吹得人心寒;即便是那“月”也是“殘月破碎”,將此后的難圓之意展現的淋漓盡致。在詩中,“柳”、“風”“月”經過詩人審美的反復篩選,滲入了詩人的人格和情趣,成為了物與情的結合體。此后后人用“柳”“風”“月”來寄托這種情感的,屢見不鮮。類似的物象還有很多,如:“長亭”象征送別、“紅豆”象征相思、“梧桐”象征“哀愁”、“梅花”象征高潔、“浮云”象征漂泊等等。在進行詩歌教學時,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各種物象的象征意義,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和視覺,或通過親身經歷,或通過間接感受,讓他們將現實世界的圖影印入心靈之中,再此基礎上教師幫助學生厘清意象類別,則有助于學生加深對各類意象內涵的認識,使學生的想象力豐富和活躍起來。
三、在詩歌閱讀中滲透辯證思維
恩格斯認為: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辯證思維。辯證思維是一種把握事物本質的思維形式,要求我們用聯系、發展、全面、批判的觀點去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中國是一個有著豐富辯證思維傳統的國家,因此,詩人在創作詩歌時也不同程度的受辯證思維的熏陶,總是自覺不自覺的在作品中反映辯證思維的原則與要求。如《論語》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便體現了“思”與“學”的辯證關系;“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體現了“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體現了“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等等。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通過語言運用,獲得辯證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不僅僅是語文學科教學的重要任務,同時也為造就現代化社會所需要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
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辯證分析人物形象;二是用聯系和發展的觀點看待詩歌中的觀點態度;三是吸收詩人積極的價值觀。
在詩歌閱讀中,我們會遇到很多以塑造典型人物來反映詩人思想情感的文章。在詩人筆下,這些人物往往有多重性格,二人物的命運又往往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用全面的觀點來看待問題就是要把握事物的整體,不能片面的看待問題,這就要求在詩歌閱讀中教師引導學生對詩歌中的人物進行辯證分析,以免對人物做出錯誤的評價。
“語文教育在基本訓練中,最重要的還是思維的訓練”。欣賞詩歌既是一個獨特意境的體驗過程,也是學生將實物與抽象情感結合的過程,同時也能達到自我反思,培養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詩歌閱讀中滲透直覺思維、形象思維和辯證思維,拓展學生思維廣度,提升其創新與質疑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姜樹華.聚焦思維,讓語文學習更好發生[J].2018.
[2]熊兆武.語文學科直覺思維及能力培養[J].鹽城師專學報.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