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蘭奇以帕梅拉案為藍本撰《午夜北平》,既還原了案情真相,也對20世紀30年代北平城內的緊張氣氛和生活情狀進行披露。其筆法暗合了近年來敘事復興之潮流,其撰述具有社會史研究之特點。法蘭奇所描繪的北平突破了多數文人學者的文化古城之北平的印象,展現了壓抑時局下非常態的社會生活,為認識北平與近代中國提供了新視角。
【關鍵詞】北平;帕梅拉案;社會史
【中圖分類號】I56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7-0016-02
新文化史與歷史人類學的勃興,推動社會史研究邁入新階段。研究者從風俗習尚、社會群體生活、城市生活與“公共空間”、消費生活等多方面,考察社會變動與生活變化之互動。[1]53然而,在對不同區域、不同群體進行細化分析時,有關故都時代的北京,以及在華外僑的探討仍相對缺乏。保羅·法蘭奇的《午夜北平》一書豐富了此方面的研究成果,他采用詩性的歷史敘述,以生動的筆觸還原了曾轟動一時的帕梅拉案,同時也再現了20世紀30年代北平城內鮮為人知的生活圖像。
一、法蘭奇的歷史書寫
《午夜北平》于2011年以電子書形式上線,次年正式出版實體書,旋即因暢銷而登上《紐約時報》。2013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文版。2019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推出新版中譯本。新譯本增附一小冊,對北平內從事舞女、毒販、鴇母等灰色職業的外僑進行補述,更顯充實。在處理原著所欲揭露的“badlands”時,新譯本將之譯為“惡土”,較之初版的“黑市”更切合原意。本文基于新譯本,對該書作一簡要介紹。
《午夜北平》圍繞1937年1月8日發生于北平的一起白人女性受害案展開,受害者帕梅拉是前英國駐華領事倭訥的女兒,她被挖出心臟,拋尸于狐貍塔下。案件之兇惡引起各家媒體爭相報道,《新聞報》稱“一切情形,頗帶有神秘色彩”,《申報》認為“日后水落石出時,必將有駭人聽聞之事實發現”。[2]47
消息一經報道,在民眾中引起一片嘩然。一位高等外僑之女竟被如此殘忍殺害,時居北平的其他外僑更覺自身安危無所保障,海倫·斯諾甚至以為帕梅拉是自己的替罪羊,隨后懷著驚惶的心情離開北平。
案件的撲朔迷離與不了了之令法蘭奇意識到其中大有探究的價值。他曾求學于倫敦和格拉斯哥,修讀歷史和經濟學,對社會生活有著天然的關切。他于1987年來華,美國記者卡爾·克羅、近代在華外國記者群體、上海的地標和街道故事,都是其借以描繪昔日社會的對象。在《午夜北平》中,法蘭奇突破了以往的撰述方式,巧妙地利用帕梅拉案本身的懸疑因素,輔之以嚴謹翔實的一手材料,撰就一部令人不忍釋卷的北平社會史。通過轉述不同主體對案件的認識,盡可能地還原案件的完整情況。原著的文末將資料來源進行了詳細的標注,可惜譯本中未能保留。
2018年,《午夜北平》的姊妹篇《惡魔之城》出版,其中譯本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于2020年推出。該書著眼于淞滬會戰爆發后的“孤島”上海,法蘭奇以“歌舞表演之王”喬·法倫和“老虎機之王”杰克·拉萊為主人公,講述1937年至1941年間二人如何依靠夜總會和賭博業在上海發家致富,又如何走向敗落,同樣是借由人物的故事管窺時局的發展。縱覽法蘭奇的著述經歷,其對近代中國社會生活情狀的關注是一以貫之的。
二、案件背后的北平社會
法蘭奇以帕梅拉案透視30年代的北平社會。該案的偵查工作幾乎貫穿了北平淪陷前的最后一段日子。在案件以毫無收獲宣告結案的次月,北平由日軍接掌。因此,帕梅拉不僅僅是一起兇殺案中的遇害者,更是一個特殊的名字,可以用來指代其時所有人即將面對的慘劇。[3]65
法蘭奇詳述帕梅拉之死如何被發現、偵查、議論和遺忘,使帕梅拉案成為折射北平社會的一塊棱鏡,《午夜北平》亦由此成為一部社會史。
中國學界對社會史的自覺建立始于80年代,對城市生活的探究也隨之而興。隗瀛濤、羅澎偉、何一民等學者對城市以及區域城市的考察,使城市生活成為體悟中國歷史之“實感”的重要手段。在諸多城市中,上海尤受矚目。經以熊月之為代表的一批學者的努力,上海的政商關系、城市建設、群體生活等各方面都得到較為深刻的討論。
相比之下,北京史研究起步略晚。隨著社會史的自覺建立,北京史研究也進入一個新階段。不但注意從歷史地理層面進行探討,而且突破了以城市論城市的局限,注重運用文化史視角做專題性論述。[4]43-44然而,從研究數量和目前成果來看,仍有待豐富與擴展。
《午夜北平》是一部獨辟蹊徑的北京史,所著眼的是故都時代之北京,主要呈現的是淪陷前后的北平氣象。法蘭奇在首章即點明淪陷前北平的緊張氣氛:普通民眾為生計奔波、國共兩黨的爭執對峙、外使館的穩妥與壓抑、日本人的虎視眈眈、雪上加霜的謠言散布,既道出帕梅拉遇害前的北平局勢,也為全書奠定了冷峻的基調。
法蘭奇對北平生活的生動寫作使《午夜北平》成為一部可讀性極強的社會史著述。其以文學性的筆觸對故都進行刻畫,暗合了敘事復興之潮流,在注重案件分析的同時,亦重視人與生活進行再現。在原著中,他借助退休后提鳥遛彎的“老北京”、滑冰場里的年輕男女、惡土中的“百曉生”、命運多舛的白俄妓女等人物活動,充分展現30年代的北平。在新譯本所增附的別冊中,又補充介紹惡土內從事情色、賭博或犯罪的邊緣外僑。
較之此前的北京史研究之作,《午夜北平》更注重還原特定時空里具體人物的生活情況,這對認識一個立體、飽滿的北平城亦富有意義。
三、歷史書寫與社會多面性
欲了解北平的社會生活,時人的日記與回憶文章當為重要參考。但此類文字或受個人活動空間所限而多為一隅之見,或囿于情懷以及時間的打磨而出現記憶的失真,以致提起北平時大多掩去其衰頹,夸贊其文化底蘊與生活意趣。
譚其驤認為北平具有同時期的南京、上海所享受不到的過剩之“福”。[5]7曾在北平小住的費正清,也覺得在北平的日子是很舒適的。[6]61這一印象既透露著讀書人對北京遷都后的認知、期許與感受,也呈現北平長期的政治附加價值消失后,作為泱泱古城所積淀的深層內蘊與城市價值。[7]200
然而,作為空間規劃、建筑布局、社會經濟、市民生活等各方面都深受政治力主導與影響的城市,[7]3北平在經歷由“國都”到“城市”的轉變時,不可能不受影響。市面蕭條、民生凋敝、人口流失等,均是其時北平所出現的不適反應。只有在一段時間的調整之后,憑借低廉的物價,較好的治安,加之遠離政治紛爭,文教氣息濃厚,而被中層收入者視為理想居所。
北平也非遠離動蕩時局的世外桃源。日軍侵占山海關后,時居北平的顧頡剛在日記中寫下“我們真不知逃死何所”之語。[8]2形勢日壞,華人民眾多將自身生死聯系國家存亡,迸發出激昂的愛國之情。相比之下,缺乏歸屬感與安定感的在華外僑,對中國正在發生的種種則另有感受。法蘭奇長期關注這一群體,試圖附著其身以捕捉近代中國別樣的社會影像。
北平的外僑多分布于使館區及其周邊地區,一些生活無依的底層外僑主要居住于使館區與韃靼城之間的惡土。他們或以離經叛道之活動麻醉自我,或不得已從事灰色行業以維持生計,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惡土的生成。國都南遷后,該地成為三不管地帶,賭場、妓院、夜總會與鴉片窟遍布其間,底層外僑和不法分子在此縱情聲色、逃避現實,一些看似體面的上層外僑也來此尋歡作樂、忘卻道德。
當述及帕梅拉于惡土遇害時,法蘭奇不僅意在呈現這一文人學者鮮少觸及的城市陰暗面,更試圖展示壓抑的時局如何催生出罪惡與放縱。借由法蘭奇的撰述,不僅惡土的面貌得以發現,也可一窺北平城內非常態的社會生活。
四、結語
對宏觀歷史的認識日益明晰,使學人愈發重視“還歷史以血肉”,從而推動社會史研究不斷取得突破。城市作為社會的空間載體,也因此受到學界的關注。許多學者已從城市現代化、國家權力滲透、性別文化等多種角度,對一些重要城市進行深入地考察與剖析。
《午夜北平》一書,是法蘭奇以案件調查為文本,以敘述史手法對轉型中的北平城所進行的一次歷史回溯,也是以城市犯罪視角對故都北平的多面性進行揭示的一次有益嘗試。在其撰述中,北平社會的具體情狀在破案過程中得到自然顯露,不僅挖掘出城市中灰色地帶的聲色犬馬與陰暗邪惡,亦呈現了不同于既往論述的北平印象,為學人探究近代中國社會面貌帶來新的啟示。
參考文獻:
[1]李長莉.中國近代生活史研究30年:熱點與走向[J].河北學刊,2016,(1).
[2]新聞報.情報:(八)一英籍少女在平被人殺害[J].現代父母,1937,(2).
[3]保羅·法蘭奇.民國奇案1937:午夜北平[M].蘭瑩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4]邱國盛.百年北京史研究綜述[J].北京社會科學,2002,(3).
[5]鄧云鄉.文化古城舊事[M].北京:中華書局,1995.
[6]費正清.費正清中國回憶錄[M].閆雅婷,熊文霞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7]徐慧琦.故都新貌:遷都后到抗戰前的北平城市消費(1928-1937)[M].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8.
[8]顧頡剛.顧頡剛日記第三卷(1933-1937)[M].臺北:臺灣聯經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
陳敏,女,漢族,福建泉州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