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心
【摘要】社會保障制度是維護統治穩定的重要一環,清朝時,隨著社會全面發展,醫療救助體系進一步完善,尤其是清朝養老機制,在律法要求下走向規范化、健全化,也為此后中國社會養老體系完成構建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社會保障;養老模式;清朝律法;養老機制
【中圖分類號】K249?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7-0108-02
一、清代養老律法制度與政策保障機制
社會保障制度作為清朝統治的重要舉措,總體沿襲明律,覆蓋廣泛,涉及鰥寡孤獨幼等弱勢人群生活起居,是保障民生、穩固社會安定的良方。隨著朝代更迭,人口壽命延長,老齡化問題出現,贍養老人更是成為上層社會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
中國社會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深遠,“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以“禮”治國的思想體現在社會機制的建構層面。首先,“禮”在個人層面指做人做事要符合整體利益,要守德行,遵循孝道;其次,國家治理層面,統治階層也要符合“禮”的約束,以“孝”來安家固國;此外,“孝”意味著贍養老人的合理性,可以從思想道德層面約束百姓,建立統一且符合政治要求的養老理念。
(一)道德約束
清朝時,官方頒布《圣諭廣訓》,這是一部移風化俗的綱領性文件。“敦孝弟以重人倫”第一章便揭示孝道的地位:“夫孝者,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人不知孝父母,獨不思父母愛子之心乎……父母之德,實同昊天罔極!人子欲報親恩于萬一,自當內盡其心,外竭其力,謹身節用,以服勤勞,以隆孝養。”強調贍養父母等同于“孝”,從道德層面約束子女行為,使其承擔家庭養老責任;同時,國家以機構養老(民辦和官辦)的形式承擔社會責任,力求國泰民安之道。
(二)律法規定
《清朝律例》更是從法律的角度明確規定了如收養孤老、優恤軍屬、病故官家屬還鄉等社會保障措施。其中養老作為社會保障的重要環節被單獨界定。《清朝律例》戶律-市廛沿襲《大明律·刑律》中規定“凡祖父母父母年八十以上、及篤疾、別無以次侍丁、而棄親之任。及妄稱祖父母父母老疾、求歸入侍者、并杖八十。若祖父母父母及夫犯死罪,見被囚禁而筵宴作樂者,罪亦如之。”拒絕贍養父母會收到嚴厲的懲罰。涉及老人犯罪可減刑,若獨子犯罪需要贍養老者時,律法處罰均采取減刑措施:“圣孝事,該四川司呈本部題以后,問刑衙門,遇有徒流人犯,查果祖父母父母老疾,應侍家,無以次成丁者,審果得實,徒罪即三年以上,除引例充軍者,不許援例輕縱外。”
1.官員養老
官員不同于百姓,仕途遠離家鄉,常無兄弟照顧年邁父母,《清朝律例》對此明確要求:“凡應補應選人員,有親老,情愿終養者,于本省起文時,即具呈該地方官,轉詳咨部在籍終養,若現任官員祖父母父母年七十以上,家無次丁者,或有兄弟而篤疾不能侍養,及母老,雖有兄弟而同父異母者,其父母年至八十以上,雖家有次丁,愿請終養者,或出仕后,兄弟忽遭事故無人奉事者,或繼父母已故,其本生父母老病,愿請終養者,堩不拘歷俸三年之限。” 清朝官員退休則稱為“致仕”。三品以上官員自具奏,四品以下,京官則經由堂官,地方官則經由督撫,稽察其事實,報之吏部。官員退休的待遇和其工作表現相關,如退休后的俸祿待遇和賜給的物資田地,均可用來退休養老。
此外,《清朝會典事例》還規定了貴族子弟退休后的養老待遇,八旗子弟中擔任武職的人員在 60 歲以上且已解任人員,按照任職期間的職位、任職時間、薪資水平等條件,申請后得50%俸祿;如年齡未到 60 歲,或因病解任則不予俸祿。此外為保障公平,同時規定內務府佐領及公府屬佐領并子弟襲職官員不給俸祿。
2.機構養老
社會機構養老的律法最早在唐朝就有記載,《唐律·戶令》中規定:“諸鱗寡孤獨貧老疾不能自存者,令近親收養。若無近親,付鄉里安恤。”地方性的民間養老機構早在唐朝就開始設立,減輕了社會壓力,也創造了新的養老模式。到了明朝,《大明律·戶律》載:“凡鰥寡孤獨及篤疾之人,貧窮無親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私應收養而不收養者,杖六十;若應給衣糧,而官吏克減者,以監守自盜論。”明朝老者若不能自養者,則官員及官府應承擔部分養老責任,如給予物質,否則將會受到嚴厲懲罰。清朝時,政府整合前朝律法并增加細則條款,使機構養老的適用范圍更加廣泛。按照《清朝律例》要求:“軍流等犯,凡年逾六十不能食力者,照例撥入養濟院,按名給孤貧口糧,外或年未六十而已成篤廢不能謀生者,亦應一體撥給。”也就是說,不管是百姓還是犯人,若年齡超過60歲且無法生活自理者,一律由官辦養濟院來贍養老人,定時定量給予口糧,使之得以謀生。由此可見,清朝設立的養老法律制度仍較零散不成體系,但能夠在社會體制基礎上強調孝道,兼顧公平,結合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的形式,考慮官員退休養老,做到基本覆蓋大多數百姓,也為后來養老體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礎。
二、基于前朝養老模式演化方向的傳承與轉變
(一)傳承——強化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
自社會養老概念出現之后,百姓多以居家養老為主,輔以社會機構養老。清朝傳承前朝養老模式,并在此基礎上強調居家養老的重要性,提高效率,在養老保障政策實施中發揮主觀能動性,一是倡導并營造尊老、敬老、養老的良好社會氛圍;二是給予老者更加豐厚的物質補助,如賜予米、酒、肉、帛等作為衿恤或獎賞,甚至給予榮譽稱號;三是鼓勵年輕人侍養老人,制定了免除侍丁徭役的政策。順治元年時,“軍民年七十以上者,許一丁侍養,免其徭役。”贍養老者,甚至徭役都可以得到減免。到了乾隆統治時,八十歲以上的老人除了獲得給侍待遇外,還有其他實物獎勵,百歲以上老人,可獲得“建坊”的殊榮。不論是物質獎勵還是精神榮譽,都極大地調動了百姓家庭養老的積極性。
另一方面,“社區養老”的概念則興起于唐宋,不同于現代社會的社區和社群概念,清朝以前,社會人口多以鄉鎮和村落為居住單位,在養老層面,除了家庭養老外,鄉鎮和村落事實上沿襲了“義莊”和“老人養于鄉”的制度,家家戶戶在家庭養老的基礎上,出現百姓“合族而居”的現象,由此產生了宗族的概念,這里指的是同姓,同宗同源的人居住在一起,因此而集體出資設立“義莊”來贍養族里的“鰥寡孤獨老”。相比其他社會性養老機構,這種輔以家族、血緣、宗族關系的養老模式,其贍養條件更勝一籌,老者也能得到更好的照顧。此前,在明朝建文帝時期,最早開始出現由政府統一安排老者住宿改為由親戚宗族照顧的情況,實在沒有親戚的老者再由政府統一安排,清代依然沿用此制度,并發展了其他官辦、民辦等福利性養老機構。
(二)轉變——新興的醫養融合模式
清朝時,政府大力發展養老保障系統,醫養融合新模式開始興起,不得不提的就是官辦養濟院。養濟院始終是作為官方救濟孤貧老者的主要機構而遍布全國。當時有學者調查顯示,江蘇、浙江等7 省除 2 個縣外,其余 130 個縣都明確記載有養濟院。養濟院的救濟程序包括孤貧的收容入院、銀米的發放以及高齡患疾病者的醫療救助等,救濟項目也包含三個方面:一是生活必需品的救濟,即發放米、衣、銀,提高老者的生活品質;二是疾病救助。對于患疾病的孤貧,由政府負責派醫生予以相應的治療;三是死亡救助。對于過世的孤貧,由政府提供棺材,且不能只以葦箔包裹,浮土淺埋,這種救助方式間接避免了瘟疫的流行。養濟院的模式此時發生了改變,不僅收留老者,且對患有疾病的老年人進行及時救助,且涉及死亡救助,養老和醫療結合,也是醫養融合模式的具體體現。
民間救助機構主要是民辦的普濟堂。乾隆元年規定:“各省會及通都大郡,概設立普濟堂,養贍老疾無依之人,撥給入官田產……以資養贍。”普濟堂和官辦養濟院救助對象有所差別,雖二者都收養老疾無終者,但養濟院有名額和地域之限,只收養本地之人;普濟堂救濟對象沒有限制。其次,救濟內容不同,養濟院的救濟通常只有院內發給的米、銀和棉衣等項。普濟堂救濟內容較廣,它還設立粥廠和其他便民設施。救助中如遇老者患病,會進行一定的醫療救助,如遇到病逝的老人,則定會妥善安葬。當然,進行醫療行為的機構在清朝有專門的醫藥局,它們大多分布在城市,并有固定醫生值班,由地方鄉紳提供財政支持并監督,醫藥局主要進行醫療救治。但從救助老者的事實出發,不管是官辦養濟院還是民辦普濟堂,都是有醫療行為的慈善機構,均對老者進行醫療救助,以打到治療康復的目的,且都能得到地方官員的認可和政府的經費支持。
三、清代養老制度運行效果及存續影響
總而言之,清代養老制度總結前朝經驗,結合實際情況,運行效果較好,為民國及以后的養老體系建設提供了思路:第一,政府出資鼓勵養老,促成良好的養老風氣;第二,養老制度逐漸完善,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養老事業;第三,加大養濟院的數量與規模,形成督查制度;第四,法律層面上制定了明確的律法,雖不完善卻有積極意義。清政府積極參與社會保障事業的籌建、管理、監督和檢查,推進養老機制的正常運轉,促進了社會健康發展,緩和了社會矛盾,使得清朝社會獲得了較長時期的安定與繁榮。
參考文獻:
[1]王衛平.清代社會保障政策研究[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5,(04).
[2]黃兆宏,姚延玲.近十年來清代社會救濟問題研究綜述[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9,28(03).
[3]梁盼.以孝侍親——孝與古代養老[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4.
[4]白瓊.清代養老思想與措施[D].華中師范大學,
2016.
[5]許士英.清代養老優老法制完備有效[N].檢察日報,2019-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