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小琴
腸套疊是指一段腸管套入與其相連的腸腔內,并導致腸內容物通過障礙。原發性腸套疊多發生于嬰幼兒。小兒出現腸套疊,如未復位,暫時都不能進食。在日常生活中小兒飲食要規律,不要過饑過飽,添加輔食應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天氣變化時要及時增減衣物,防小兒腹部受涼誘發腹瀉等,避免各種容易誘發腸蠕動紊亂的不良因素。
由于兒童的腹壁比較薄,所以在用高頻探頭檢查腹部的時候,就會發現橫切面上的腸套疊包塊有“同心圓”的征象,在縱切面上就會有“套筒”的征像,這是典型的縱切面的征象。超聲波檢查具有簡便快速、無輻射、無創傷、可重復、可隨訪、費用低廉等優點,且對嬰兒可疑腸套疊的患兒,其診斷準確率較高,是首選的檢查方法。超聲表現:腸氣增多,右中上腹查見臘腸樣回聲,橫切面呈靶環征,余可視區域腸管未見擴張,腸間及盆腔未見積液,彩色血流信號未見明顯異常。
在腸套疊的臨床診斷中,首先在診斷之前需要詳細掌握患兒的病情狀況,觀察在短時間之內患兒是否發生呼吸道癥狀,并留意患兒有無出現胃腸道癥狀或者是腹瀉表現等。如果患兒表現為陣發性哭鬧或者陣發性疼痛,也就是說每間隔3到5分鐘患兒出現哭鬧,而且表現為不斷加重的現象,那么可以考慮腸套疊的概率。在體檢后,注意患兒腹部位置有無明顯的觸點痛點,或者是有沒有腸套疊特有的臘腸樣腫塊,最后在結合患兒的超聲診斷結果進行判斷,對患兒的最終診斷結果進行分析。
在臨床治療中,凡是病程在48小時內的原發性腸套疊,患兒全身情況良好,無明顯脫水,無明顯腹脹者均可以灌腸療法治療。一般采用空氣或鋇劑灌腸。空氣灌腸氣體壓力可為8.0~12.OkPa,(60~90mmHg),注入空氣時,可輕柔按摩腹部或者改變體位以利于套疊復位。復位時可見套疊頂端逐漸向結腸近端退縮。直至看到空氣突然進入回腸末端,即表示已復位,此時拔出肛管即見患兒排出大量臭氣,腹部腫塊消失,患兒一般情況好轉。復位后口服0.5~1.0g碳末,6~8小時后可由糞便排出碳末,即表示復位完全成功。
在臨床總結當中發現,小兒腸套疊仍然還是會出現誤診的現象,其實都是因為腸套疊引起的腹部疼痛容易引起誤導,這也有可能是腹部腫塊或者是便血等,如果沒有接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還會發展為腸梗阻,對患兒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更嚴重的情況,還有可能會有穿孔,引起胃黏膜炎,患者應該一旦出現有異常情況時,及時的去醫院檢查和治療。在治療的期間一定要多注意飲食,清淡為主,不要吃辛辣和刺激性的東西。
腸道疊容易感染發炎,會發生嘔吐,有少量的稀便。腸套疊是由孩子腸蠕動混亂造成的,消化不好也會引起腸道的發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證孩子的腸道正常功能,不要突然改變孩子的飲食習慣,輔助食物要逐漸添加,保持良好的衛生狀況。要注意飲食清淡,營養葷素搭配,少吃一些難消化的食物,以免腸胃的脹痛癥狀加重。小孩得了腸套疊,要根據其癥狀來分析病情到底嚴不嚴重,如果小孩只是輕微的腹部脹,大便質地堅硬,沒有嘔吐,啼哭不止,臉色蒼白等癥狀,說明病情不重,可以通過手法按摩,幫助患兒緩輕癥狀。而且要有良好的腹部保暖工作,以免腹部受涼,出現腹瀉的問題。
腸套疊是臨床上引起嬰幼兒腸梗阻最常見的原因之一,主要發生在回腸和結腸之間套疊。由于腸套疊有可能會導致腸梗阻,所以大多數情況下小孩是不會放屁的,而且腸套疊最典型的癥狀是腹部疼痛、大便出血以及腹部有包塊兒樣的隆起。有一部分孩子在發病初期會出現排氣的情況,甚至還會有果醬樣的大便排出。隨著病情的發展成為完全性腸梗阻后就不會放屁,孩子早期會出現陣發性的腹痛、哭鬧不安以及面色蒼白等情況,嚴重的患者會出現休克的癥狀。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也在不斷的提升,醫療水平也在逐漸的穩步發展。超聲診斷也不斷應用到了臨床診療當中,甚至已經開始替代傳統的彩超等診療方式,并且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效果。但是,由于大家對于超聲的認知程度不足,導致在檢查過程中經常會擔心會不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其實超聲檢查是很安全的。超聲就是由機械波所產生的一種物質,沒有電離輻射的危害,在人體內的傳導是具有聲波的特性,在人體內會發生反射折射衍射等現象,它在傳導的過程中也會發生衰減和一些熱效應,但是這些效應對人體都是沒有任何傷害的。
腸套疊在臨床中屬于兒科消化道內科當中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一般是腸道功能發育尚不夠完善的兒童多發。簡單來說腸套疊即小腸或結腸活動過大,導致小腸向結腸套疊,或小腸與小腸之間、結腸與結腸之間發生套疊。這些腸套疊只會變得越來越緊,不會自行緩解。發生腸套疊不及時就醫處理,不僅小孩會極度痛苦,而且還容易導致打結部位因血流不暢而壞死,所以必須立即就醫。平時不要抱著孩子上下晃動,或者是往空中拋之類的,等孩子年齡稍大之后,就不會輕易這樣了。要讓孩子合理飲食,不要吃辛辣刺激上火的食物,可以讓孩子多吃一些好消化的小米粥,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不要吃不好消化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