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慧
摘要:中國揚琴,作為世界揚琴成員中的一員,流傳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歷史,解放后的幾十年間,在一代代前輩們的辛勤努力下,揚琴有了迅猛的發展。從20世紀初的兩排琴碼到如今形制結構較為完善的四排琴碼、五排琴碼,揚琴樂器本身的發展也為揚琴人帶來了較大程度的演奏便利性。近40年來,揚琴在樂器改革上下足了功夫,更多的樂器廠和研究人員對揚琴進行了多方面的研制和開發,同時在揚琴樂曲創作上也涌現出了一批批不受約束、體現內心情感的多元化作品,這些都為揚琴的發展鋪平了道路。筆者將從揚琴樂器的改革、揚琴樂曲的多樣性這兩方面來進行闡述。
關鍵詞:揚琴樂器改革? 樂曲
揚琴樂器的改革與發展
20世紀初期的兩排琴碼揚琴,在制作工藝上相對粗糙,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音域偏窄、音量較小、缺少半音且不易轉調等等。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逐漸有音樂家開始關注到了揚琴的諸多不足和缺點,并且開始研究和關注揚琴樂器的改革問題。其中,呂文成把揚琴的中、高音區改成了鋼絲弦,低音區仍保留銅絲線。這樣改良的好處既可以保留低音區醇厚的音色,又可以提升高音區聲音的穿透力。
在20世紀50年代,由張子銳、鄭寶恒先生(1953 年)等人研制出的律呂式大揚琴,可謂是揚琴的一大革新。其特點是擴張了音域,增強了音量,改善了音質,并且加裝了制音器功能,大大改善了揚琴延音無法控制的缺口。山口及滾軸處都改為活動式,共鳴箱內的音梁改為排檔;在琴弦型號上也做了相應調整,采用細螺紋弦軸及多層硬木膠合的弦軸板;這樣大大增強了共鳴箱的聲音。
此外,楊競明先生在1959年研制出了三排琴碼的揚琴,為了改變琴弦的長度,使琴弦升高或降低來改變不同的音高,從而做到可以轉調的目的,他采用了分層滾軸板和變音槽的改良方式。在試行了一段時間后,為了追求演奏的高要求和音位的多樣性,他又研制出了“四排琴碼揚琴”。也就是在這樣的發展下,“401揚琴”在1971年問世了。它在原有基礎上,作了多方的改良,如:調整了音襯、面板及結構,提升了音質,擴大了音量與聲音醇厚度,琴身改良為淺黃色,琴架搭配具有民族色彩的圖案。在當時,401揚琴為演奏者提供了便利與實用性,以至于很長一段時間都廣受海內外音樂家的喜愛和推廣。
直至70年代末,由陳照華研制的“廣州十二平均律”揚琴問世。這款揚琴彌補了之前揚琴半音不全的問題,基本突破了揚琴轉調困難的局面,使音位排列更加規律,使演奏手法更加順暢。1978年,桂習禮教授研制了“501型直接轉調揚琴”,其中增加了半音碼,安裝了制音器,可以說這款揚琴既解決了揚琴不可直接轉調的難題,同時,制音器也解決了揚琴的延音問題。
80年代初期,由洪圣茂、郭敏清老師研制出的“81型”揚琴,音位較其他揚琴有所不同,它呈橫式排列,以攜帶著稱。其特點為,在變音揚琴的基礎上,利用揚琴的右上位置,通過四排帶加碼,利用增加二位音來解決轉調的問題。與此同時,401揚琴在我國北方盛行,而廣州十二平均律揚琴和81型揚琴也在各自的區域流傳,形成了當時不太統一的局面,給揚琴演奏者帶來了諸多不便。直到“402演奏型揚琴”的問世,才打破了原有尷尬的局面?!?02型揚琴”較“401型揚琴”有了極大地改善,無論是從音色的飽滿度出發、從琴體結構的變化調整或是增加琴碼的音位、升級低音區銀制琴弦,還是從工藝制作等方面,“402型揚琴”較完美地做到了擴充音域、美化音色、美觀實用的綜合特色。
如今,在越來越多音樂演奏家和研究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揚琴樂器改革的發展日漸迅猛且豐富、多樣化。近年來,無論是專業院校的演奏家或是業余學習的愛好者,在揚琴的使用上多以“402型揚琴”為主,這也體現了它的演奏便捷性與實用性。隨著演奏曲目難度的加大和演奏者技術水平的提高,“402型揚琴”也從音位上做了相應的改進,也相繼研制出了多種型號的新型揚琴,例如:劉寒力老師研制的“龍吟低音揚琴”、他與唐山潘貴軍老師共同研制的“601”型揚琴;李玲玲老師設計研制的“蝶夢揚琴”;以及近年來樂海樂器廠研制的“虎嘯揚琴”等等。這些都是在“402型揚琴”的基礎上做了改良和創新,不僅增加了低音的厚度,延伸了高音的潤度,也為揚琴的發展開辟了多條新型的創新之路。
揚琴樂曲的多樣性
現代揚琴作品種類多樣,和聲織體豐富,在繼承、借鑒、創新的道路上發展和延續。伴隨揚琴演奏水平的提升,以及越來越多揚琴藝術家和作曲家在揚琴創作上的努力和積累,使揚琴在曲目形式、類型、題材以及技法上都有所突破和提高。正因如此,我們所接觸到的優秀的揚琴演奏曲目,也成為揚琴藝術發展道路上至關重要的環節。
建國后至今,揚琴樂曲的發展可謂是極其迅猛。從紅歌題材為主的一系列經典揚琴獨奏曲到體現多地區、多民族風格特色的曲調音樂;從講述歷史人物、敘述歷史事件到現代寫意的多維度空間作品;從優秀的傳統曲目到現代抒情作品;再從中國原創作品到移植改編的外國作品,揚琴音樂創作已經不再是70多年前的面貌了。從80年代至今,揚琴音樂作品正在經歷著成熟與興盛的過程。一直以來,揚琴演奏家及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尋找突破揚琴的傳統演奏方式,追求不斷創新和探索的目標。正因為有前輩們的辛勤耕耘和努力,現如今才能出現如此大量多且形式題材廣泛的揚琴音樂作品,也涌現出了越來越多的職業作曲家和藝術家為揚琴音樂的創作添磚增瓦。我國現代揚琴作品儼然已脫胎換骨,呈現出欣欣向榮之景。
現代的揚琴作品風格各異、體裁多樣、色彩鮮明、高難度且有挑戰性的作品層出不窮,是揚琴演奏者的福音,更是推動揚琴藝術不斷前行的橋梁??梢姡诒A魝鹘y作品特點的基礎上,在眾多揚琴作品中,創新一詞是我們一直樂于追求并且可行的一條路,也是在揚琴發展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個因素。其中,較典型的一些現代作品,之所以受到大眾的推廣與傳播,很大一部分取決于作品的“新”,這個“新”包含了新的題材、新的技法、新的音樂處理、新的演奏方式、新的節奏特征以及新的和聲織體等等。如:《圈》《狂想曲》《山水云天》《樓蘭女》《瑤山夜畫》《b小調幻想曲》《湘墨》《水瓶座》《春》《夏》《秋》《冬》等等。這些類似的作品題材內容不受任何歷史、政治背景的影響,多以追求內心的情感為主,隨心所欲。無論從數量還是從音樂內容豐富性上都是一項重大創新,推動著揚琴樂曲的發展走向更加成熟、更加燦爛輝煌的道路。
結語
縱觀揚琴近40年的發展,無論從樂器本身的形制與結構、或是從樂器的音色改進與制音器的運用,都為揚琴樂器本身創造了無限可能和演奏便利。從演奏形式來看,由于揚琴的音色豐富多變、演奏技巧多樣、越來越多的專業揚琴重奏樂團和業余揚琴樂團相繼出現,有揚琴獨奏、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以及揚琴與鋼琴、弦樂、交響樂團等多種表演形式,揚琴音色在其中都彰顯出了明亮、渾厚的音色對比。希望在全球文化互惠互利的多元發展下,揚琴的道路可以越走越寬,與世界音樂共建大合之美。
參考文獻:
[1]《關于揚琴近三十年發展的幾點思考》,作者婁亞紅,2010年12月20日。
[2]《中國揚琴藝術發展五十年》,作者李向穎,中國音樂學(季刊)2001年第1期。
[3]《揚琴在中國的文化機理》,作者趙艷芳,中國音樂學(季刊)2001年第一期。
作者單位: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