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學



5月19日,中央音樂學院教學樓201音樂廳,高朋滿座,勝友如云,騰蛟起鳳,氣氛熱烈。我國第一屆民族樂器表演專業(yè)博士生畢業(yè)音樂會正在火爆進行中。隨著二胡協奏曲《太陽祭》的圓滿收弓,趙元春二胡獨奏音樂會落下帷幕。鮮花、掌聲帶著京城孟夏的涼爽氤氳,簇擁著這位年輕的二胡演奏家。
趙元春博士期間的音樂會由三場風格迥異的演奏會組成:第一場以《絲弦上的中國》為主題,以講演和演奏的形式,分析了中國5個地域風情作品的演奏韻味。即《迷糊調》《江河水》《一枝花》,高胡廣東音樂《昭君怨》,江南絲竹胡琴二重奏《慢三六》,板胡獨奏《河南梆子腔》。第二場以《絲弦上的融合》為主題,上半場是阿炳、劉天華、孫文明的五首傳統作品,即《月夜》《二泉映月》《流波曲》《獨弦操》《聽松》;下半場是當代作品,即楊勇作曲的二胡與大提琴《河曲》,溫德清作曲的二胡與弦樂四重奏《小白菜》。
第三場是以《絲弦上的暢想》為主題,有趙元春創(chuàng)作的兩首首演作品,即二胡與大提琴《安魂曲》、胡琴三重奏《彈詞新篇》。還有兩首是高平創(chuàng)作的二胡與鋼琴《胡言》,張朝創(chuàng)作的二胡協奏曲《太陽祭》。這三場音樂會按內容分別為:地方風格、傳統與當代、創(chuàng)作曲目。林林種種,幾乎涵蓋了中國拉弦樂器所涉獵的各個時代、各種風格的代表曲目。主要的胡琴種類基本都在演奏中進行了展示。包括二胡、高胡、板胡,還有二泉琴、無千金二胡等。其中演奏阿炳的《二泉映月》和《聽松》兩首作品,特別運用了老式絲弦,以最大程度還原傳統胡琴音色。三場音樂會的設計獨具匠心,系統展演了二胡從傳統至現代,又融入多元化的音樂元素,以及改革發(fā)展的途徑。展示了趙元春扎實的藝術功底,和集演奏、教學、作曲于一身的非凡技藝。有觀眾評價說:“猶如欣賞了民族拉弦樂的饕餮盛宴,大飽耳福!”出席音樂會的一位評審專家評價:趙元春的音樂會不論從創(chuàng)作上還是演奏上,大大地拉開了博士與碩士之間的距離,奠定了二胡演奏專業(yè)博士的標準。
趙元春,天津音樂學院民樂系教師。1986年出生于常州,從小受其父親趙寒陽教授的影響和熏陶,萌發(fā)了她的音樂天賦。她4歲學習鋼琴,5歲僅隨父親學習二胡半年,就一舉獲得了“北京市第八屆中小學民族器樂比賽”幼兒組第一名。中學時在中央音樂學院成功舉辦了二胡個人獨奏音樂會。她的音樂藝術之路可以說是鮮花鋪就的——“一考三保”,即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小,因學習成績優(yōu)異,接連被保送進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本科和研究生。師從著名二胡教育家、演奏家嚴潔敏教授至今,曾得到李恒、周維、于紅梅等多位名家的指導。多次訪問荷蘭、美國、西班牙、日本、法國、丹麥、塞舍爾等國,在許多大型音樂會中擔任獨奏。之所以獲得成功,除了她的天資聰穎,更是刻苦堅韌而造就了這顆明星。“從小我就與童年常有的嬉戲和玩樂失之交臂。伴隨我生活的是每天刻苦的練琴”,老師要求練習三遍,她自己加碼到五遍、六遍。早在高中時,就被音樂評論家稱為“天才少年”,又有“中國最有發(fā)展前途的二胡演奏新星”等稱號。
縱觀趙元春的藝成經歷,可以說是一路順暢,徐徐從高院廟堂“象牙塔”中拾階而上的我國民族音樂演奏家。
二胡這件古老的民族樂器,在中華大地上繁衍了一千多年,從劉天華、蔣風之、陸修堂、閔惠芬、王國潼,至后來的宋飛、于紅梅,趙元春已作為第五代二胡女演奏家,引領時代音樂的藝術潮流。
當代音樂高院學子的琴藝,幾乎個個都可稱為“技藝嫻熟”“爐火純青”。但反復觀聆了趙元春獨奏音像幾十遍后,頓覺味蕾洞開。趙元春琴聲中那飄逸灑脫、空放自如、纏綿婉約、輕松悠怡的韻味是常人所不多見的。同樣的曲子,在她指尖的調揉下,就奏出了別樣的味道。弓弦舞利劍,指尖繡風云。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各種指法和弓法的處理都恰到好處,游刃有余,不卑不亢,顆粒感、聲腔性、歌唱性、詩韻性多有表現,極賦藝術感染力。
趙元春認真揣摩每首樂曲的內涵,根據自己的理解,融入豐富想象,具有濃烈的民族性和畫面感。如《第一二胡狂想曲》中那濃郁的叢林風光和邊塞風情;《第三二胡狂想曲》中歡快的維族歌舞,《江河云夢》中云在漂,山在長,江河在流淌,萬點繁星落蒼茫的意境。“我每每觸動那美妙的旋律,幻想中的情景油然而生。”即旋律、詩情和畫意的唯美構想。
趙元春長于大型協奏曲的掌控,演奏技術傳承了嚴潔敏的扎實,又汲取了趙寒陽的規(guī)范,即不拘泥于傳統技法,又不排斥泊來因素,加以改革推演和發(fā)展。無論是左手的按弦、彈力、腔韻、潤音等指法技術,還是右手的慢弓、快弓、顫弓、拋弓等弓法技術,再到雙手的協調配合,無不體現出技術的完美和高卓。她在用弓的時段和力度上變換交錯,快弓如箭,行板如水,進出自如,賦予韻味及變幻,似琉璃般隱現,疑彩釉般流淌,悄然綻放,少留痕跡。演奏儀態(tài)典雅落落,儼然大氣,矜持得體,收放適度,嬌柔而不做作,嫵媚而不妖羨,散發(fā)著時代藝術氣息,充盈著年輕女演奏家特有的青春活力。
常有學生登門拜訪,昵稱這對父女老師為“老趙”與“小趙”來加以區(qū)分。其父趙寒陽德藝雙馨,圈內公認的謙遜平易,坦誠厚道,光明磊落,淡泊名利,在趙元春身上有充分體現,且又增添了活潑和清純。和趙元春交談,你會感到那種刻在骨子里的,具有傳統吳越地域天然的、特有的藝術氣息,爽朗通透,生機勃勃,矜持而又健談,清晰而不贅繁。
激情是藝術家特有的潛質和內力,其特點是持久而積極,短暫而爆發(fā),強烈而穩(wěn)定。無論從趙元春的琴音韻律和舉止形態(tài)上都有豪曠的體現,熱烈奔放,噴射四溢,英姿颯爽,鶴立亭亭。
“我的理想就是像父親一樣,燃臂指路,殷殷潤哺,開枝散葉,教書育人。”
趙元春是天賜幸運的一代,是玉潤滋養(yǎng)的一代,是光榮綻放的一代,是清純蓬勃的一代,是拼搏逐日的一代,更是責有攸歸的一代。正像祖父給她起的名字一樣,寓意民族姓氏,天地萬物的第一,勾勒和開拓人間美好絢麗的春天。
音樂廳的帷幕徐徐落下,這只是趙元春在音樂藝術道路上邁出的堅實的第一步,展望未來,還有更多的群峰峻嶺,濤濤江河,期待著躊躇滿志的青年人去開拓,去僭越。
星光不負趕路人,江河眷顧奮楫者。敢問路在何方?路就在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