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麗霞 吳卿
【摘要】部編版《語文》教材發行后,入選教材的古詩詞都是經典中的經典,學生通過學習古詩詞可以體會古詩詞的語言韻律美感和豐富的內涵,以及鮮明的時代特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在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詩詞不僅內涵深厚,同時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感染力,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載體。學生通過學習古詩詞可以了解傳統文化,激發愛國情懷,脫離庸俗和低級趣味,陶冶情操。
【關鍵字】古詩;教學;實效
【引言】部編版教材對傳統文化更加重視,在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古詩文,要求學生對古詩文進行積累。古詩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無論是學生的個人興趣還是考試需要,都需要我們提高古詩文教學的實效性,對古詩文的文本資源進行合理化的整合,最大限度的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幫助學生建立重視傳統文化學習的意識,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這在學生未來學習語文的道路上有巨大的助力。下面以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四課的《古代詩歌四首》為例。
一、學生自主的課前預習
部編版教材相較以往增加了教材容量,偏重于古詩文的積累。在教學過程當中,相同的教學時間內教學內容增多,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都是一次不小的挑戰,因此學生進行課前的自主學習十分重要。在課前預習中嘗試理解古詩文,也許開始會比較吃力,但之后會越來越好。學生對要學的古詩文有了基礎的了解再聽老師的講解,墊高了教學起點,教學效率上能大大提高。例如七年級上冊第四課的《古代詩歌四首》的預習任務可以布置為:
1.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詞,讀準字音,讀出詩詞的韻律。
2.結合注釋和工具書,簡單了解曹操、李白、王灣和馬致遠四位詩人,并初步理解古詩的含義。
有效的課前預習可以鍛煉學生賞析古詩詞的能力,同時有助于高效率的教學課堂的推進。
二、找準精華部分作為教學重點
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可以講解的地方很多,舉例來說單單作者的背景,如果進行深度和拓展學習的話,幾節課都不夠。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我們做不到面面俱到,過多的知識點學生也接受不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進行合理的取舍,才能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例如《古代詩歌四首》對應的年級是七年級。在初中學段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考察學生的記誦積累,重點考察學生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詞法和句法等方面的知識不作為考試重點要求。”說明教學的重點要放在記誦積累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古詩文的能力上面,讓學生在記誦中體會古詩詞中蘊含的情感。因此,教學目標和內容為:
1.知識與技能:熟讀并背誦、默寫四首古詩,了解四首古詩的背景,理解古詩的大致含義,培養想想能力,體會古詩的意境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過程與方法:本課的四首古詩都是寫景抒情的作品,富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氣勢充沛、形象傳神。應指導學生反復朗讀,注意節奏和韻律,在朗讀中體會四首古詩的內涵和情味。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品味詩句,感悟意境,培養古詩的鑒賞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了解古詩情境交融的特點,讓學生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三、找到古詩整合教學的核心問題
有人認為古詩教學中的核心問題是能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問題,能從整體上引發學生思考討論。老師要認真備課,吃透教材,精準地抓住核心問題,從古詩情境、風格特征及表達方式等方面,對古詩進行整體的對比學習。通過抓核心問題,為高效率的古詩教學找到切入點。例如,《古代詩歌四首》的核心問題是:
1.四首古詩都是寄情于景,通過對景物的描寫,抒發了四位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2.四首古詩描寫時間、風景方面的相同之處是什么?
四、教學過程中的資源分類整合
在我們以往的古詩文教學課堂當中,大多都是老師在上面滔滔不絕的講,逐字逐句的解釋剖析,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在部編版教材中,這種教學行為是極其不適用的,既偏離課程標準對學生階段性學習的要求,又降低了課堂的教學效率,學生沒有機會獨立思考和理解古詩,我們要提高課堂效率,給予學生主觀能動的合理時間,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四會訓練。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上整合內容,壓縮精講的時間。例如,《古代詩歌四首》的教學活動:
1.精讀生字生詞和注釋,分為三部分,一是老師帶讀,二是學生自讀,最后是學生展示讀。
2.這四首古詩風格質樸,都是通過描寫景色寄托思想的,有什么共同之處?
3.品讀四首古詩當中的名句,體會名句的特別之處。
4.背誦四首古詩,并尋找四首古詩在時間、地點和景色描寫方面的相同之處。
5.課堂寫作。
課堂寫作可以借助古詩文本的情境,更加容易引起學生的寫作興趣,啟發學生思維,更容易在后續分享當中調動課堂氛圍。有助于學生綜合運用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提高。整合四首古詩的文本資源可以提高古詩教學的有效性,在新教材的課程理念下,提高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而且我們不難發現,小時候學過的散文故事和文章基本都忘記了,但是以前學過的古詩卻還記得很多,因此古詩文的記誦積累對學生的發展有長遠的意義。
【結束語】隨著社會發展,國家對國學方面的教育和培養越來越看重。古詩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尤其是入編教材的必備古詩。語文教科書當中古詩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我們要善用合適的方式,培養學生賞析古詩文的能力。在學習古詩文中給學生簡單介紹歷史背景也是很有必要的,更加有利于學生的記憶和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整合文本資源,提高古詩文的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楊小微主編.教育研究的原理與方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盛群力,李志強編著.現代教學設計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 唐曉杰著.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
蘇州工業園區第一中學 薛麗霞
蘇州工業園區婁葑學校 吳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