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王卓
摘要:近年來,隨著天氣反常、作物歉收和被迫移民等現象的頻頻發生,氣候變化造成的社會成本越來越高。政府、企業和投資者都遲遲弄不清楚,如何對相關責任人施加一定比例的貨幣成本。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使碳定價成為全世界必須回答的最重要的金融問題之一。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一種途徑,碳定價機制正受到人們的更多關注。目前,全世界約有40個國家已實施或計劃實施碳定價機制。碳定價至關重要,是因為它通過將溫室氣體排放的成本納入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中,為脫碳創造了動力。
關鍵詞:碳定價;溫室氣體;氣候危機;減排
一、引言
各國政府和企業對碳定價在向脫碳經濟轉型中的基本作用日益達成共識。對于政府而言,碳定價是減少排放所需的氣候政策一系列計劃之一。在大多數情況下,它也可以成為一種收入來源,這在預算緊張的經濟環境中尤為重要。企業可以使用內部碳定價來評估強制性碳價格對其運營的影響,并作為識別潛在氣候風險和收入機會的工具。長期投資者使用碳定價來分析氣候變化政策對其投資組合的潛在影響,使他們能夠重新評估投資策略并將資本重新分配給低碳或適應氣候的項目。考慮到如何對碳定價以及如何使用碳定價的利害關系,有一系列問題需要回答。
二、估計碳價格的方法
決策者有兩種方法來考慮價格。第一種觀點認為,碳價格需要促使人們改變行為,特別是推動技術投資的行為,以實現2015年巴黎協議的承諾,將全球平均氣溫漲幅控制在2攝氏度以下。近些年來我國工業生產所消耗的能源在不斷增加,經濟的快速發展意味著能源消耗的增加,也就增加了企業對碳排放權的需求量,碳交易價格隨之上漲[1]。碳價格的預期水平正在上升,2017年世界銀行支持的委員會預測,到2030年,碳價格可能需要高達100美元/噸,這正是推動碳排放快速持續下降所需要的。100美元/噸的價格將是公司內部使用碳定價來管理風險和減少排放的平均數字的四倍多,是2019年全球政府定價舉措平均水平的10倍。到2030年,碳價格可能達到100美元,這絕非空想。如果將氣溫上升限制在比工業化前水平高2攝氏度的努力有序進行,價格可能會更高。100美元/噸的價格將促使企業加大對低碳技術的投資,但也將削弱那些無法適應或無法獲得政府支持的企業的競爭能力。但這種方法本身就是不確定的,即使是樂觀主義者也未能預測2019年海上風電成本將下降30%以上,降至不太可能需要補貼的水平。另一種定價方法是對未來的環境損害進行貨幣估價。美國前總統政府下調了向空氣中排放二氧化碳對社會造成的估計成本,就說明了這一點。這一變化被用來證明廢除奧巴馬時代對電力行業的限制是正當的。不同之處在于,下調估計成本這一措施只考慮到國內氣候破壞,這導致碳的社會成本比先前基于全球影響的估計低了7倍。如果所有國家都采取這樣一種狹隘的做法,未來氣候破壞的成本很少會反映在碳價格上。那么碳排放大國不一定是最容易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一些寒冷的國家甚至能從氣溫升高中得到了抵消的好處。在這種方法下,用于將未來氣候破壞成本轉換為現值的折現率也很重要。長期利率預測已經下降,這可能促使政府采取更低的利率,以今天的貨幣來衡量未來的成本。而且,從3%的折現率轉換為2%的折現率,將增加“碳的社會成本”,即額外向大氣排放一噸碳所產生影響的凈現值將增加。以今天的貨幣來衡量未來的成本這一問題將被重點審議。
三、政府如何實施碳定價
碳定價主要包括碳稅和碳排放權交易兩種形式。前者是對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征稅,后者是指企業二氧化碳排放額度的分類和交易,具體政策實施因國而異。隨著各國紛紛提出碳中和目標,碳定價政策不斷主流化,成為各方關注的熱點。截至 2020 年,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場歐盟 EU ETS 已經覆蓋了電力、交通運輸等14 個行業,同一個市場中這些行業面臨同一個碳價。我國即將啟動的全國統一碳市場,在當前主要覆蓋了電力行業,未來還將會覆蓋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高排放行業,似乎也意味著這些不同的行業納入統一市場后將會面臨同一個碳價[2]。碳定價是控制碳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主要應用于電力、燃氣、煉油、鋼鐵、原料制造和商業航空等能源密集型行業。。通過逐年縮減碳排放權規模,為排放交易體系創造了一個良性循環,讓企業迫于成本和環保壓力的不斷增長而削減碳排放,并采用清潔能源技術。目前,全球約五分之一的碳排放量由碳排放稅或總量控制與交易計劃覆蓋,企業可以在這些計劃中買賣排放許可證。碳價格直接對標企業的碳排放成本。碳稅稅率水平較低,或碳排放配額過剩,將不利于碳價格機制發揮調解作用[3]。企業往往更喜歡交易計劃而不是稅收。他們認為,許可證相當于法律界定的產權,為投資決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由于過度發放許可證,大大減少了一些此類計劃的影響。金融危機后,歐盟碳排放交易計劃中的碳價格出現崩潰,不過今年1月碳價回升至每噸超33歐元的歷史新高。相反,碳排放稅是直接對碳征收稅款,但不能保證由此產生的排放水平。這種稅收通常是對運輸和能源部門征收的,有時會迫于壓力做出讓步,這使得企業很難制定計劃。澳大利亞2014年在“削減稅收”競選活動后撤銷碳排放稅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如果對碳征稅得當,未來10年,家庭電費將平均上漲43%。在嚴重依賴煤炭的國家,油價上漲幅度會更大。一些地方可能會出現反彈,減少反對聲音的一種方法是回收碳稅收入,或以福利或減稅的方式出售排放許可證。迄今為止,很多國家已經將從稅收和貿易計劃中籌集的大部分資金投入到一般預算或環境項目中。
四、碳價格對行業的影響
碳定價機制的推行對各行業的影響有利有弊,在公用事業中,一些以煤炭為基礎的企業可能會損失高達90%的價值,而可再生能源企業將受到最嚴重的沖擊,可能會損失一倍多。高碳價格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是一大絆腳石。如果本國碳關稅高于外國競爭對手,鋼鐵制造商等碳密集型企業可能會處于嚴重劣勢。一旦國外競爭者被豁免,碳價格實際上是一種出口補貼,鼓勵生產轉向國外。歐盟正在推動碳邊境稅或其他碳“邊境調整”機制的想法,以創造一個“綠色水平的競爭環境”,因為它會提高碳價格。美國也曾表示將對不履行氣候義務的國家的商品征收碳關稅或配額。脫碳經濟可能會帶來平等的好處,但金融影響不會平均擴散。一些行業,通常是能源密集型行業,將承擔比其他行業更重的成本負擔。對于有些在年報中報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企業,在某種程度上,他們可能被迫承認這些排放的成本。特別是對于鋼鐵、公用事業、水泥和電力這些排放量較高的行業來說,這可能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他們需要依靠免費的碳排放配額來減輕碳價的影響。實際上,碳定價對企業估值的影響取決于它們能將額外成本轉嫁給客戶的程度。據估計,如果到2030年碳價格升至120美元,公用事業部門的碳排放成本將是其收益的兩倍。但據其評估碳定價風險的工具,該行業不到40%的估值將面臨風險,因為它可以在不遭受需求大幅下降的情況下提價。另一個關鍵因素是低碳技術的可用性。在航空和農業等一些行業,還需一段時間將碳定價信號的影響降至最低。最終可能需要依靠“負排放”技術來消除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從廉價但有爭議的林業計劃到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的植物,這種“碳捕獲”計劃的成本可能會下降。相反,電力和道路運輸部門應該對更高的碳價格作出更加積極的反應,因為低碳替代品已經開發出來,碳排放成本的上升使得這些技術更容易在價格上形成競爭壓力。
五、結語
近年來,碳定價政策成為越來越多國家激勵減排的有效工具。碳定價實際是對排放二氧化碳設置一個價格,通過發揮價格的信號作用,使經濟主體減少排放二氧化碳,或為排放二氧化碳買單,從而引導生產、消費和投資向低碳方向轉型,實現應對氣候變化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碳定價有助于把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破壞或損失轉回給責任方且有能力減排的相關方。碳定價的意義在于其可釋放經濟信號,讓污染者自行決定是否減排、縮小其污染活動規模或停止污染活動或繼續排污并為此付出代價。如此,環保總目標就能以最靈活且對社會造成最低代價的方式實現,碳價也能繼續刺激技術創新和市場創新,給經濟增長注入新的低碳動力。
參考文獻:
[1]張靜,許崇慶.碳排放權交易價格問題相關研究[J].時代金融,2021(10):78-80.
[2]人民銀行國際司課題組. 為碳定價:碳稅和碳排放權交易[N]. 第一財經日報,2021-02-22(A12).
作者簡介:
王丹(1999-),女,湖北孝感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碳信息披露及碳會計核算
王卓(1999-),男,湖北孝感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能源化學及電力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