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新萍
摘要:溝通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溝通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對于酒店溝通來說,客戶是公司的“衣食父母”,客戶是員工的“上帝”,與客戶溝通讓客戶滿意是影響公司生存與發展的、員工績效的關鍵原因,所以溝通要講究技巧。溝通分為溝通認知,親和力,知人力,表述力,促成力,溝通方式。良好的溝通與這些能力息息相關。今天我們就從這些能力來談酒店溝通。
關鍵詞:溝通認知;表述力;常用溝通方式;親和力
我們溝通能獲得信息,信息是在社會中從事活動必備的需要,能增強我們的社會聯系和社會意識,溝通能夠激發動力,通過溝通討論和辯論能達成一致或澄清不同觀點。交流知識以便促進智力的發展,培養人的品格,使人們能在人生各個階段獲得技能和能力,而人際二、溝通,就是人們運用語言符號或非語言符號來傳遞信息的過程,把人們的觀念,思想,情感的看作信息。人際溝通就是人與人之間傳遞信息的過程。
一、溝通的種類
溝通可以分為三種:
(1)與他人溝通,與他人溝通可以直接溝通,比如談話,演講,上課。
(2)間接溝通,通過電話傳真的媒介作為中介。根據接收者的不同分為內部溝通,外部溝通,自我溝通。
(3)內部溝通及與同組溝通,同事領導上下之間的溝通。與外部溝通,指與組織外的客戶,媒體,政府等部門開展的溝通還可以自我溝通,和自己心靈進行溝通。
二、溝通者的素質
在酒店實習服務過程中,酒店工作人員也就是溝通者的素質,主要應具備以下三種
(1)溝通要有態度。包括認真,用心,有愛心,積極,樂觀,自信,能吃苦,有毅力。態度是溝通者之間能夠良好溝通的關鍵。
(2)技能包括親和力,觀察力,溝通力,表達力應變能力。技能是從事酒店服務人員必備的技能。良好的親和力和表達力,是對客服務的最好藥方。
(3)知識。從事酒店行業,對工作的認知包括了解市場與行業狀況,熟悉市場產品,產品知識以及其他相關知識。
其中態度是核心,即使有技能知識沒有態度,也不能發揮效果。技能是關鍵因素,有效溝通是需要技巧的,知識是基礎。這是衡量是否專業水平高低的標準。
從事酒店服務的溝通素質要具備以下六點:
(1)積極熱情,有服務意識。
(2)對行業,企業,客人的心理需求有較多了解。
(3)由內而外培養優良的親和力。
(4)善于觀察,聆聽與問詢有良好能力
(5)具有在恰當時機提出適當建議的促成力。
(6)具有提供客人離店服務,整理客人信息,進行問候等事后服務力。
三、積極自我溝通
酒店工作是一場非常繁重有需要非常有細心的工作。酒店從事者必須具有積極自我溝通的能力,才能對酒店發生的事情應對自如。
自我溝通決定了積極心境,而積極心境是客戶溝通力的首要要素,也是親和力的核心。積極自我溝通,有助于提升親和力和與客戶溝通,同時也能激發自信,形成個人成長發展的良性循環,幫助自己走向成功。積極自我溝通是溝通的核心前提與必備環節,沒有良好的自我溝通,就沒有積極心境,也難以建立親和力。更難開展有效溝通。員工可以通過自我評價,明確目標,計劃,心存感激。積極解釋,積極聚焦,心靈熱身,激活身體狀態,時刻反省反饋,來進行自我溝通。
四、溝通的常用方式
溝通分為口頭溝通、電話溝通、書面溝通和網絡溝通四種。
(一)口頭溝通具有全面性,溝通方式有直接互動,及時反饋的特點。口頭溝通可以通過文字、語言、身體語言和肢體語言。雙方通過自己的視覺器官,聽覺器官以及心靈直接接收或感知到對方發出的信息。這種溝通是互動的。口頭溝通可以隨時展開。
(二)電話溝通信息不全面,只含有文字信息,語音語調信息,沒有肢體語言。電話溝通的優點是及時、信息的反饋也是及時的。
(三)書面溝通是一種比較正式的溝通形式,書面溝通可以通過文章、信件等。它能夠保存信息,但是信息單一,互動慢,不能及時反饋或者反饋速度慢。其優點是書面信息溝通正式作為正規信息資料,內容嚴謹有條理,內容組織結構清晰。
(四)網絡溝通。電腦改變了人們的溝通模式。網絡溝通是指在網絡上以文字符號為主要語言信息,酒店行業通常發布調查問卷和信息反饋來進行網絡溝通。
以交流信息和抒發情感作為主要目的的人際溝通。常見的方法有:電子郵件、網上論壇、網上聊天。其中,網上聊天用的最多,但是它主要是傳遞文字,語言信息,沒有溝通者自身的聲音,語言,肢體語言等信息。
五、總結
從而言之,溝通在人類的生活中不可或缺,它有廣泛的內涵,包括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組織生存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個人職業發展的重要能力。良好的溝通能力是與人為善的重要因素,基于這種情況,大學生應積極學習知識,培養溝通能力。實踐證明了積極的心態,良好的人際溝通。和實踐能力,是大學生最為重要的私享素質。
參考文獻:
[1]賽尼·莫爾肖.體態語言大全[M].同濟大學出版社:上海,2005:20.
[2]李岳.傾聽弦外之音:語言本來是透明的[M].中國物資出版社:北京,2005:60.
[3]陳翰.語言溝通藝術[M].武漢大學出版社:武漢,2006:4.
[4]雪偉.酒店溝通技巧[M].浙江大學出版社:杭州,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