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
摘要: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是營口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的重要途徑。要推進企業智能制造,開展試點示范,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政策引導支持等,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關鍵詞:數字化轉型;傳統產業;營口
近年來,隨著數字經濟的迅速發展,營口的產業數字化水平的加速提升。據初步測算,產業數字化規模約374.5億元,占數字經濟總量的96.7%。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成為推動營口數字經濟發展的主陣地。
一、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意義
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是營口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是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一)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是搶抓機遇順勢發展的需要。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正蓬勃興起,產業數字化通過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再造新的生產方式,催生新的經濟業態,培育新的消費市場,成為經濟發展新引擎。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將成為未來引領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大變量。只有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新機遇,掌握主動權,才能實現營口的跨越式發展。
(二)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是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需要。傳統產業是支撐營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是振興實體經濟的主戰場。傳統制造業作為我市的支柱產業,一直保持較好的發展態勢。2020年我市鋼鐵及深加工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7.6%;鎂產業占10.8%;精細化工產業占10.2%;先進裝備制造業占6.8%;快速消費品產業占6.5%;汽保產業占2.0%。面對資源要素約束趨緊、競爭壓力加大的形勢,必須下決心加快制造業突破傳統制造方式和產業生態。只有以數字經濟賦能傳統產業,才能真正抓住營口經濟振興發展的關鍵所在。
(三)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是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近年來營口的產業轉型升級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很多問題。許多傳統產業的企業缺乏轉型升級的內在動力和機制,行業內外很難實現信息共享,形成彼此獨立的信息孤島,資源配置效率低,新舊動能轉換相對緩慢。只有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才能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逐步補齊結構性短板,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
二、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的發展現狀
我市順應數字時代發展的大趨勢,緊扣“兩化”融合,大力推進“互聯網+”,在東北地區率先建設工業互聯網“星火·鏈網”的二級節點,目前接入企業137家,注冊了產品身份標識340萬個,為本地企業打造了加入工業互聯網的平臺。為進一步搶抓機遇奠定了一定基礎。目前已有部分企業順應市場和生存需要,率先走上探索數字化改造的道路。比如五礦中板去年10月建成數字可視化智能管理平臺,集生產現場、能源管理、環境保護等實時數據、畫面于一體,實現了全面信息融合互通、一體化智能調度、站所無人化管控、數字化孿生工廠和大數據智能分析及決策等。阿布配線有限責任公司經過5年努力已經建成完善的四級內網等。
必須清醒看到的是,我市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仍處于起步的初始階段,一是一些傳統產業的企業對數字化轉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還了解不夠,觀念較為陳舊,尚未產生強烈的危機感。二是數字化改造的企業數量還不多,數字化轉型投入成本高、周期長,存在不確定性和高風險,三是多數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數字化水平較低,“不敢、不想、不會”數字化的現象普遍存在。三是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服務商為用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能力不強,缺乏本地化的技術支撐,無法滿足企業的個性化需求。四是數字經濟專業人才缺乏且流動性大,引才成本較高。五是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六是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服務還有待加強等等。
三、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改造的對策建議
要深化傳統產業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以數字經濟引領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一是加快推進企業智能制造。這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主攻方向。要強化企業數字化技術改造,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和自動化控制等技術,對機器設備和生產流程等進行優化更新,使企業從單機生產向網絡化、連續化生產轉變,引導企業應用先進技術和智能化裝備,面向重點行業建設智能制造單元、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推進存量裝備智能化改造,推進企業智能制造水平大幅提升。
二是探索中小企業工業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要加快工業互聯網應用普及,推動低成本、模塊化工業互聯網設備和系統部署應用,強化測試評估,提升企業數字化、網絡化基礎能力,著力打通中小企業生產過程各環節的全數據鏈。根據基礎條件分階段逐步推進一批中小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項目。值得注意的是,企業是數字化轉型的主體,數字化轉型必須以企業自愿為主,要從企業自身的資金實力、業務發展需求以及長期的發展規劃出發,逐步推進轉型進程。
三是開展網絡化、智能化試點示范。在已經開展數字化改造的企業中篩選一批試點示范企業,先行先試,示范引領。引導企業深入開展網絡化、智能化改造,升級智能現場,上云上平臺,著力提高生產設備聯網率,鼓勵企業深入挖掘數據價值,促進設計、生產、物流、倉儲等環節高效協同,推動“制造+服務”深度融合發展,全面提升數智化水平,解決信息孤島問題。
四是加快數字化轉型基礎設施建設。超前進行戰略性部署,建設一批工業互聯網平臺,加快建立大數據平臺,推動5G網絡建設,為未來的數字化轉型奠定堅實基礎。“新基建”不僅能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支撐,而且5G技術、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領域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能有效拉動投資。
五是完善政策支持機制。建議建立專項資金投入機制,發揮國家、省相關獎補政策的迭加效應,鼓勵金融機構助力數字化轉型。鼓勵我市智能化改造典型企業轉型成為智能制造方案提供商,為行業內中小企業智能升級提供針對性技術服務。立足本地,推動企業和院校聯合建立智能制造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開展數字化人才專項培訓。
參考文獻:
[1]石耀東.我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趨勢與路徑 [J].智慧中國. 2018(05).
作者簡介:趙 丹(1967-),女,遼寧營口人,中共營口市委黨校行政管理教研部,職稱: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區域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