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只有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才能有效和穩固。本文以重慶市永川區吉安鎮石松村為例,從堅持黨建引領、壯大集體經濟、注重產業規劃、加強政策宣傳和整治人居環境五個方面提出了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黨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銜接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強調,我們要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與打贏脫貧攻堅戰一樣,在探索和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具體實踐中,同樣離不開黨的堅強領導,離不開農村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的發揮。因此,在總結提煉脫貧攻堅階段形成的好的黨建工作機制、經驗和措施的基礎上,緊密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各項重點任務和指標體系,進一步明確新時代農村基層黨組織的使命任務和職能職責,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已成為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永川區吉安鎮石松村發展現狀概述
石松村位于重慶市永川區吉安鎮西北部,目前共有24個村民小組,1410戶,戶籍人口4460人,勞動力約2000人,其中黨員125名,預備黨員1名。自2015年納入市級貧困村以來,石松村先后獲得各類扶貧政策資金8000余萬元,實施危房改造180戶,接通自來水1000余戶,硬化公路60公里,新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4個,發展特色產業800余畝,帶動農民人均增收1000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8000元增加到14000元。全村現有脫貧戶51戶、153人,享受低保67戶、89人,政策兜底特困戶40人。
在產業發展方面,石松村現有耕地面積約6230畝,主要以種植水稻、油菜、玉米、紅薯為主;在水果種植方面,主要有李子樹約160畝,沃柑樹約700畝;在養殖業方面,主要是村集體“稻魚稻蝦共生養殖”以及農戶家散養豬、雞、鴨、魚等。目前全村成立有6家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另外,駐村工作隊、村兩委協助低收入人群(已脫貧戶)成立了夢康農副產品銷售農民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通過打造購銷平臺,以等同或略高于市場零售價(約高10%)的價格,收購全鎮已脫貧低收入人群自產的農副產品,為農戶增收保駕護航。
二、石松村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存在的問題
(一)思想認識稍顯不足
從黨員干部層面來看,一些黨員干部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義認識不到位,推進相關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不夠,村域發展規劃針對性、前瞻性不強;從群眾層面來看,一是部分村民參與積極性不高,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政府的事,存在“村上干、下面看”的現象;二是部分村民依賴思想仍然嚴重,不會、不敢主動作為;三是部分村民重眼前、輕長遠,缺乏契約精神,以自我利益為中心,不按合同執行農產品收購條款;四是部分村民思想觀念落后,不愿理解經濟發展趨勢,寧愿自耕自種,不敢流轉土地經營權。
(二)產業發展粗放滯后
石松村產業以水稻、水果傳統種植為主,不僅效益低、成本高、風險大、周期長,而且集中在種養業等產業前端,市場競爭力較弱,與產業興旺的內在要求還存有差距。由于土地流轉難,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規模小、利益聯結松散,缺乏運行規范和管理制度,合作效果不佳,產業規?;粡?。缺乏加工和保鮮能力,因鮮果扎堆銷售,價格低廉,利潤空間受壓縮。未打通品牌培育、物流運輸等產業下游環節,銷售局限于永川地區,面臨其他鄉鎮同質化競爭風險。
(三)農村各類人才短缺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村里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村莊人口的年齡結構、性別結構嚴重失衡,留守人群多是老人、婦女、兒童、殘疾人,急需大量能承接信息化、現代化發展的復合型人才;農技培育上,受訓對象多為留守老人,年齡偏大、教育程度低、理解能力較弱,新知識和新技能難以得到推廣應用;市場營銷上,目前主要依靠駐村工作隊進行銷售,缺乏能承接營銷的本村人才,待駐村工作結束后,沃柑等銷售將受一定程度影響。
(四)環境治理缺乏合力
生態環境治理的實施主體主要靠村兩委,村民缺乏參與整治全村污染的動力。村民文化水平較低,缺乏對生態環境污染的認識,日常生活中很少關注環保問題。受生活習慣影響,村民更注重自家院落的環境維護,沒有很好地保護周邊生態環境。雖然上級政府、部門提供了一定的鄉村生態文明資金投入,但仍存在較大的缺口,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進行。
(五)基層黨建引領乏力
該村黨員年齡普遍偏高,超過六十歲以上黨員多達78名,工作能力和精力有限,帶動能力較弱;僅有的12名年輕黨員多在外地工作生活,對村務管理比較陌生;黨內組織生活多以開大會、學文件為主,與工作實際結合不密,在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監督存在弱項。在服務群眾方面,雖然制定了鄉規民約,但在組織宣傳引領上仍有短板。
三、以黨建引領石松村實現鄉村振興的對策建議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指出,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對鄉村振興的全面領導。鄉村振興涉及農業農村農民的方方面面,農村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必須依靠基層黨組織作用的充分發揮。結合石松村具體情況與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特提出相關對策建議如下:
(一)堅持黨建引領,重視鄉村人才,強化能力培訓
具體而言,一是要堅持黨建引領,不斷完善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的基層組織體系,不拘一格多形式選拔人才充實到基層“兩委”班子,切實增強基層黨組織的生機和活力;二是要強化人才支撐,吹響鄉村振興“集結號”。用足用好在村人才、返村人才,鼓勵有管理能力、技術、資金的農民工返鄉創業。加強現任村干部培訓,引進大學生任村干部,保留和利用好脫貧攻堅中形成的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等最有生力量夯實鄉村振興組織基礎;三是要積極培育職業農民。通過定期開展技術指導、技能培訓等方式,通過聯系行業主管部門、社會組織、農民田間學校等培訓機構,為村民開展種植知識培訓,讓村民掌握更多科學種植技術。
(二)壯大集體經濟,拓展產業鏈條,培育特色品牌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夯實黨在農村執政基礎、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重要舉措。具體而言,一是要堅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基層黨組織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來抓,依托龍頭企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二是要深挖特色,樹立品牌意識。積極推廣和引導農戶種植經濟價值高的新品種,適銷對路的農作物,建立一批具有石松特色的鄉土品牌;三是要完善生產、存儲、物流、銷售全產業鏈條,同時,積極尋求與知名電商的合作機會,發揮主播帶貨影響力,推進農業品牌打造。
(三)注重產業規劃,優化產業升級,增強內生動力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關鍵在產業。產業是農村經濟的支撐,特色產業是鄉村振興實踐的基礎和前提。一是根據本地資源稟賦,明確以沃柑、李子、特色水稻為主的農業主導產業,不斷完善產業鏈、供應鏈,加快補齊加工、冷鏈、物流等方面短板;二是借鑒東部地區先進經驗,結合“智慧農業·數字鄉村”建設工程,用數智化助力鄉村振興,構建“互聯網+農業”的方式,打造數字鄉村,發展數字農業;三是優化產業轉型升級。利用石松村種植沃柑、李子等水果的原發優勢,融入到泛黃瓜山片區旅游開發,發展鄉村采果、鄉村旅游等休閑農業,把鄉村特色文化資源轉化為鄉村振興資本。
(四)加強政策宣傳,擴大土地流轉,形成規模效應
一是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宣傳陣地作用,結合土地承包法律法規,采取多種方式,廣泛宣傳土地流轉的意義、政策措施以及流轉土地農民增收的實際效果,消除村民思想顧慮;二是探索建立以農村黨組織為核心,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紐帶的“黨支部+合作社”模式,繼續推進夢康等農業股份合作社建設,建立統一運營機制,通過盈利帶動作用,增強農民自愿參與程度和積極性,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公擔的利益鏈條,探索農產品種、銷、控為一體的閉環產業鏈;三是推行多元化組織形式,如“公司+農戶”型、“公司+協會+農戶”型、“合作社+農戶”型、“服務組織+農戶”型、“農戶+農戶”型等,按比例入股,采用勞務報酬、年終分紅等方式增加村民收入。
(五)整治人居環境,完善基礎設施,打造品質生活
一是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持續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提升工程,將環境保護責任落實到人,營造干凈整潔的公共空間和生活環境;二是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保持幫扶政策的過渡性,繼續把脫貧攻堅中的一些好政策用于鄉村振興。積極爭取上級政策支持,結合本村實際,修建耕作道、生產便道、鋪設灌溉設施、安裝太陽能殺蟲燈等;三是提升精神文明程度?;鶎狱h組織要主動為農村黨員及廣大農民搭建各種傳播先進文化、化解基層矛盾、提升農民素質的平臺。在開展各種文化娛樂活動的同時,積極組織村民開展民主議事、宣傳黨的政策、討論生產發展等主旋律活動,為實現鄉村振興凝聚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王志強,荊蕙蘭.堅持黨建引領創新產業扶貧的吉安路徑[J].農業經濟,2021(04).
[2]秦翠翠.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路徑研究[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3).
[3]賀煜嘉.夯實農村基層黨建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接續發展[J].黨史博采(下),2021(05).
作者簡介:潘俊霖(1985.8-),男,山東煙臺人,中共重慶市永川區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