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威
摘要:《苦瓜和尚畫語錄》是石濤一生有關繪畫的思考的結晶,同時也是他對生命存在的思考,也是繼宋代大畫家郭熙《林泉高致》之后非常就價值的一本美學理論,是我國美學發展史上一座標志性的里程碑。石濤的《畫語錄》在中國美術發展中提出了指導性的藝術見解。
一、“一畫”的哲學基礎
(一)在中國古代道家思想中,認為萬物皆生于一。《老子》說:“昔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這里的“一”指“道”的本質意義,是萬事萬物的根本。
(二)從儒家的宇宙生成本原論。儒家理論中就常用“一”來表述。《禮記·禮運》篇云:“是故乎禮,必本于大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
(三)佛學中關于“一”的某些論述更是他提出一畫論的理論源頭。唐代高僧玄奘結合中國文化闡釋佛教經典,創立華嚴宗佛學學派,常使用“一”與“多”的概念,其中說“一即多,多即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等。
二、從繪畫發展方面和畫法的創造發展看
《山川章第八》論述山水的畫法,首先提出“質”與“飾”的問題,即內在的本內容和表面的形式問題,他說:“得乾坤之理者,山川之質也;得筆墨之法者,山川之飾也。”意思是說,明確山川由天地生成的物理學、地質學內涵,這是對于山川本質的認識;掌握筆墨的技法,這是對于山川外在形式的描繪;繪畫的過程,就是要使山川的內在本質和外在形式在作品中得到完美的統一。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對山川本身在不同的時空中所具有的矛盾的兩個方面有深入的認識,并且能夠運用相應的繪畫技法進行表現。他說:“山川,天地之形勢也。風雨晦明,山川之氣象也;疏密深遠,山川之約徑也;縱橫吞吐,山川之節奏也;陰陽濃淡,山川之凝神也;水云聚散,山川之聯屬也;蹲跳向背,山川之行藏也。石濤在自己的繪畫生涯中,對于山水畫用功最深,該章中他自謂“五十年未脫胎于山川也”,是說他自認為五十年來在山水之間向大自然學習,在這些年的學習中還不夠,需要繼續專研,力求達到“山川脫胎于也,予脫胎于山川也”的境界。
三、藝術創作的認識論和心理學
石濤《畫語錄》中的尊受章實質上就是在說藝術認識論和創作心理學。“受與識,先受而后識也;受然后識也,識然后受也”,“受”與“識”是石濤美學思想的重要概念。“受”大致相當于現在美學中的審美直觀感受,即有三個特點一是直接性,二是聯想性,三是形象性。“識”相當于概念的認識或者抽象思維。“古今至明之士,借其識而發其所受,知其受而發其所識”中石濤主張把“識”與“受”辯證的統一起來,在“重識”的前提下也要懂得去“尊受”。“三疊”、“兩段”作為傳統山水畫意境創造的基本方法,包含了多樣、差異、變化之中的呼應、交錯、統一,以及近和遠、虛和實、有和無的辯證。石濤認為,傳統的山水章法“三截”、“兩段”不應是機械、僵死的構圖,而是要把對象的生命和表達出來,顯示出精神的統一性。基于這種要求,石濤提出了山水畫的“蹊徑”,即山水畫的門徑、門道共六則,通過景觀之間的冬和春的對比、山和樹的映襯、蒼寂和清新的生發,以及對景觀的選擇、剪裁、安置,來拓展山水畫的境界。石濤說“寫畫有蹊徑六則對景不對山,對山不對景,倒景,借景,截斷,險峻。此六則者須辨明之。對景不對山者,山之古貌如冬,景界如春,此對景不對山也。樹木古樸如冬,其山如春,此對山不對景也。如樹木正,山石倒,山石正,樹木倒,皆倒景也。如空山杳冥,無物生態,借以疏柳嫩竹,橋梁草閣,此借景也。截斷者,無塵俗之境,山水樹木,剪頭去尾,筆筆處處,皆以截斷,而截斷之法,非至松之筆莫能入也。險峻者,人跡不能到,無路可入也。如島山渤海、蓬萊方壺,非仙人莫居,非世人可測,此山海之險峻也若以畫圖險峻,只在峭峰、懸崖、棧道崎嶇之險耳,須見筆力是妙。”《蹊徑章第十一》。
四、繪畫的表現手法與藝術形象
在藝術作品中,一切的思想內容和審美內涵都要通過藝術形象來表現的。石濤用“不似之似”來揭示繪畫形象的形與神的辯證法,是極有理論和實踐價值的。是后面齊白石先生的“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美學思想的來源。《筆墨章第五》中說:“墨非蒙養不靈,筆非生活不神。“蒙養”一詞,出自《易·彖傳》,其中對于“蒙卦”的解釋說:“蒙以養正,圣功也”。在石濤美學里面“蒙養”、“生活”這是一對術語,“蒙養”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客觀審美對象(山川人物)以及繪畫形象的“內在生命力”、“內在精神”、“內在美感”,二是指人的生活本領的學習與提高,也指人的思想品德的修養與完善。“生活”有三層含義一是生動、活潑之意。二是指大自然的客觀審美對象的具體生動表現。三是指繪畫形象的生動性和豐富性。“畫之蒙養在墨,墨之生活在操”(《畫語錄》皴法章第九)。所謂“墨非蒙養不靈”,是說繪畫所需要的墨不經過反復的訓練則不能達到靈活自如的境界;所謂“筆非生活不神”,是說繪畫所使用的筆如果沒有對于社會生活的深刻觀察和體驗就不能達到出神入化的程度。
結束語
在當今社會中,在科學技術進步下,美術上出現多種的流派、風格,大家在創新的號召下,很多畫家們很容易在創新的路上走錯方向,不知道如何實現歷史給予的精神繼承下去。特別是現在繪畫領域跟多的實在賣弄技巧,在這樣的環境中已經忘記怎樣表達中國畫的文人精神品質和藝術修養。石濤的《畫語錄》是有著中國經典文化和美學思想,非常值得我們用心去學習研究,讓我們中國經典的文化內涵精神能夠一代代的創出藝術思想在當代依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周易乾鑿度[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
[2]楊寅成:《石濤》[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