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雪峰
摘要:《民法典》第1185條則規定了知識產權侵權領域適用懲罰性賠償的一般條款,即“故意侵害他人知識產權,情節嚴重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該條款雖然明確了適用懲罰性賠償的主客觀要件,但對如何計算懲罰性賠償數額未作規定。本文認為司法適用時,應當基于懲罰性賠償功能,以“侵權獲利”作為懲罰性賠償數額的計算基數,并將準懲罰性賠償融入懲罰性賠償,構建侵害知識產權懲罰性賠償規則體系。
關鍵詞:懲罰性賠償;規則體系;侵權獲利
一、《民法典》第1185條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頒布是我國法治建設史中里程碑事件。回顧民法典的編纂過程,就如何處理民法典與知識產權法的關系,學界曾提出多種方案,囿于《民法典》的穩定性及邏輯追求,知識產權制度實難完美地整體納入《民法典》之中。盡管如此,目前的《民法典》中仍規定了多個與知識產權制度相關的條款,體現了《民法典》與知識產權法的相互連接。知識產權客體的無形性、以及損害無法恢復等特點,構成了在知識產權侵權中適用懲罰性賠償的正當性基礎。我國現有的《商標法》第63條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7條分別對惡意侵犯商標專用權、惡意實施侵犯商業秘密行為規定了懲罰性賠償制度。《民法典》第1185條則規定了知識產權侵權領域適用懲罰性賠償的一般條款,即“故意侵害他人知識產權,情節嚴重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該條款雖然明確了適用懲罰性賠償的主客觀要件,但對如何計算懲罰性賠償數額未作規定。司法適用時,如果類推適用《商標法》第63條之規定,必然會面臨商標侵權懲罰性賠償規則所遭遇的困境。為實現懲罰性賠償規則的立法目的,需對《民法典》第1185條中的“相應”進行解釋。具體而言,應當基于懲罰性賠償功能,以“侵權獲利”作為懲罰性賠償數額的計算基數,并將準懲罰性賠償融入懲罰性賠償,構建侵害知識產權懲罰性賠償規則體系。
二、區分懲罰性賠償成立要件與確定賠償數額的條件
懲罰性賠償的成立與賠償數額的確定,是“定性”與“定量”的關系。從《民法典》第1185條的規定來看,“故意”和“情節嚴重”是懲罰性賠償的成立要件,其中“故意”針對行為人的主觀狀態,表明其行為的可責難性,“情節嚴重”則從行為人的外在手段方式及其造成的后果等客觀方面進行考察,一般不涉及行為人的主觀狀態。如果侵權人主觀上存在侵害知識產權的故意,且侵權情節嚴重,就可成立懲罰性賠償。至于如何計算賠償數額,是“定性”之后再考慮的“定量”問題。在無法查清實際侵權獲利時,法庭在認定被告有侵權獲利的基礎上,綜合案件事實,酌情確定被告可能獲利的金額。
三、將準懲罰性賠償融入懲罰性賠償
從域外立法來看,關于法定賠償與懲罰性賠償的關系,國內外立法上存在替代模式、并列模式和融合模式。《美國版權法》沒有專門設立懲罰性賠償規則,但該法規定,如果原告能夠證明侵權行為系被告故意實施且經法院認定的,法院可酌情決定將法定賠償金增加至不超過15萬美元。可見該法是以高額法定賠償的方式實現對侵權人的懲罰,法定賠償與懲罰性賠償的關系屬于替代模式。我國《商標法》第63條第1款明文規定了懲罰性賠償規則,第63條第3款設立法定賠償制度。不難發現,在立法模式上,我國《商標法》上的法定賠償是計算補償性賠償數額的一種方式,由法官酌情確定補償性賠償數額,其與懲罰性賠償的關系,應該是相互獨立的,沒有交叉,屬于前述的并列模式。司法實踐中,法定賠償卻融入了懲罰性賠償,在補償性賠償數額無法確定時,作為懲罰性賠償的計算基數確定賠償數額,以實現對故意侵權人的懲罰。因此,我國的法定賠償可視情況融入補償性賠償、懲罰性賠償。當融入懲罰性賠償時,其就具有了懲罰性。
法定賠償融入懲罰性賠償,有利于化解懲罰性賠償數額難確定的問題,使得懲罰性賠償規則在實踐中被廣泛適用。根據《民法典》第1185條有關“相應”的表述,該規定沒有排除以法定賠償數額作為懲罰性賠償的計算基數,因而,司法適用時將法定賠償融入懲罰性賠償,不違背立法原意。不過,基于懲罰性賠償功能考慮,作為懲罰性賠償基數的法定賠償數額的確定,重點考慮的是被告有無侵權獲利。如果能酌情認定被告有侵權獲利,只是獲利金額無證據查明時,法官可基于各類情節認定被告的侵權獲利金額。由此,融入懲罰性賠償的法定賠償數額,實際上就是法律真實意義上的、由法官酌情認定的侵權獲利金額。
四、懲罰性賠償數額的限制
《民法典》第1185條有關“相應”之表述,沒有對懲罰性賠償數額進行明確限制。懲罰性賠償屬于私法規則,對行為人進行懲罰應當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過度懲罰不僅可能混淆私法與公法的界限,還可能產生權利濫用。我國《商標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采用“倍數”方式予以限制,即懲罰性賠償數額不得超過賠償基數的5倍。筆者認為,采用“倍數”方式限制賠償數額較為合理。一方面,作為計算基數的侵權獲利金額最高能達到多少,立法沒有辦法預見,以統一具體的最高數額限制懲罰性賠償數額,不具有可行性。另一方面,采用“倍數”方式限制懲罰性賠償數額,在實踐中已適用多年,并沒有引起很大爭議。所以,不宜另行改變現行較好的立法規定,采用具體數額上限方式限定賠償數額。
結語
《民法典》第1185條為侵害知識產權懲罰性賠償的一般規則,知識產權單行法關于懲罰性賠償的規定不得與該一般規則沖突。一般規則未就如何確定賠償數額進行明確規定,但依據懲罰性賠償功能的指引,賠償數額的計算基數應當是行為人的侵權獲利金額,而非補償性賠償數額。侵權獲利是法律真實意義上的侵權獲利,在無法查清實際獲利情形下,法院可酌情確定侵權獲利金額。因而,具有懲罰性的法定賠償可融入懲罰性賠償,成為懲罰性賠償數額的計算基數。故《民法典》第1185條中的 “相應”可解釋為“按照行為人侵權獲利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確定懲罰性賠償數額”。
參考文獻:
[1]王靖萍.我國法院有效適用商標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探析[D].南京大學,2020.
[2]王云高.我國商標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研究[D].河北大學,2020.
[3]祖力皮亞木·托合尼亞孜.商標侵權懲罰性賠償與法定賠償關系研究[D].吉林大學,2020.
[4]董凡.知識產權損害賠償制度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9.
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