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躍光
摘要:《茶館》是由我國的“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所作,這部作品創作于三大改造完成后,是當代中國戲劇創作的經典作品。這部作品展現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后、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的時代特征,表現出近半個人物形象的獨創性世紀的中國的社會風貌。作品通過北京一個不知名茶館“裕泰茶館”的變遷,來揭露近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的黑暗腐敗。這部作品也曾多次搬上熒幕獲得了很高的評價,現今我想從人物形象、語言藝術、悲劇呈現方式等方面來談談我對這部作品的藝術獨創性的認識。
關鍵詞:人物形象;語言藝術;悲劇呈現方式
引言
老舍先生是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老舍的文學語言通俗簡易,樸實無華,幽默詼諧,具有較強的北京韻味。老舍先生的《茶館》也是京味語言濃厚,這部劇作曾在國內外多次演出,贏得了較高的評價,是中國當代戲劇創作的經典作品。它之所以有這么高的評價在我看來就在于它的獨創性。
一、人物形象的獨創性
《茶館》這部作品人物形象特征塑造鮮明,素來以“聞其聲知其人”著稱,可見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說話藝術。首先來介紹茶館的老板王利發。王利發為人處事圓滑,逆來順受,見到什么人說什么話,但作為茶館的老板他又很精明,能干,會審時度勢。裕泰茶館來來往往的也都是熟人,一個茶館就像是一個小社會。這個茶館歷經三個時代的變遷,茶館老板王利發為了生意對茶館也要不停地做出改造。在第三幕中,茶館已經有了巨大的變化。茶館的桌子上鋪著“洋毯子”,座椅樣式也已經改變了。茶館的后堂也變成了學生宿舍,老板認為學生是在這亂世中最能交得起房租的人。為了維持生計,茶館還有意招收女招待,這在過去重男輕女的封建社會是難以想象的。這些變化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茶館的氛圍是壓抑的,墻壁上貼著“莫談國事”的紙條,也表現出老板安分守己,不想招惹是非。作為茶館的熟客常四爺也具有非常典型的形象。常四爺是一個愛國,剛強,善良。一個婦人牽著一個小女孩進來售賣,只為了能吃一頓飽飯。茶館眾人都呼吁老板把他們趕出去,只有常四爺要了兩碗面給了他們。可見,常四爺也是一個善良的性情中人。常四爺因為一句“大清國要完”而被宋恩子二人抓走坐了一年多的牢。從牢里出來后,不久就趕上庚子年;扶清滅洋,常四爺當了義和團,跟洋人打了幾仗!還說什么時候洋人敢再動兵,我姓常的還準備跟他們打打呢!我是旗人,旗人也是中國人哪!這些足見常四爺是一個剛強,具有民族意識,討厭洋人的愛國人士。
茶館這部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眾多,人物社會層次分明,形形色色的人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百態。老舍先生以小見大,用生動鮮明的語言塑造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并且每個人物都有不同的故事以此來呈現出社會的各個方面。茶館中眾多的人物特征使《茶館》這部作品顯得更加生動、真實。
二、語言藝術的獨創性
動態化的語言。語言的動態化在我看來主要表現在兩點。首先是人物在時代發展影響下語言的變化,其次是借建筑,陳飾品的變化來襯托。從第一點來看,我們以常四爺為例,在第一幕中常四爺說話很有底氣,有點仗義執言的感覺,好像誰都不怕。從他給一對母子飯菜也足見他的善良。但也正因為說錯了話,而被宋恩子二人帶走。在第二幕中大清國已經亡了,常四爺說話也沒了之前的底氣。只見他從獄中出來后靠賣菜來維持生計。說起參加過義和團打過洋人,他又渾身充滿了力量,這也足見他愛國的一面。從清末戊戌維新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代的變化深深地影響了每一個人。從第二點來看,建筑陳飾的變化主要體現在茶館的變化。起初,茶館只是一個供人們喝茶談笑的休閑場所,到后來迫于生計,茶館的后面改造成了學生宿舍。桌椅裝飾也都發生了變化,茶館也有了“洋味”。再到后來,老板王利發有意招收女招待來吸引客人。這是最能體現變化的一點。總所周知,古人大都是重男輕女的思想,而到了民國思想有所解放,女人也可以從事相關行業,而不僅僅是招攬家務。這兩點充分表現出茶館的變遷,也借建筑陳飾的變化來呈現語言動態化的特點。
三、悲劇呈現方式的獨特性
老舍《茶館》的悲劇不同于西方古希臘式的悲劇。其悲劇意蘊不同于古希臘經典的命運悲劇,沒有其反抗人生的崇高悲劇精神,也無我國經典悲劇常見的戲劇化沖突,而是通過人物、語言、情節等方面來推動戲劇發展。在這里我主要從伏筆的運用上來闡述我的觀點。托馬舍夫斯基曾指出:“對同表達意向共存的基本現象加以注意,這對于理解藝術作品的結構來說是完全必要的。”伏筆的運用在《茶館》中得到了充分體現,這是這個戲劇的一大特色。最明顯的就是,在第一幕中,常四爺說:“大清國要完。”當時,戊戌變法失敗,朝廷大力清除譚嗣同余黨,社會動亂不安, 末世景象已初現端倪,這就為后面情節的發展埋下了伏筆。伏筆的寫作手法常見于小說中,隱藏性的伏筆會讓讀者有更愉悅的閱讀體驗,同時也會豐富小說的精神內涵。在第二幕中,參加過國會議員后來修道的崔久峰說,秦二爺的工廠并沒有救國,而且說他的實業遲早會栽。這處埋下的伏筆在第三幕中也有深入體現,秦二爺的工廠真的被國民黨政府誣陷為“逆產”拆掉了。這也讓秦二爺有了更深的領悟,回顧自己實業 救國的歷程,得出的結論就是有錢就應該及時享受,甚至可以胡作非為,就是不能做好事。王利發是三幕劇中的關鍵性人物,也可以說是這個任務穿插了全文的線索,劇中大大小小的人物出場都由其見證,王利發生命的終結就是《茶館》命運的終結。軍閥的勒索、特務的橫行霸道、城外的連天炮火,在那個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褲腰帶勒進脖子是對時代莫大的嘲諷,同時也奠定了《茶館》悲劇的基調。
結語
就整篇文章來說,是我對老舍《茶館》的淺度認識。我主要從人物形象,個性語言,悲劇呈現方式等方面談了我對老舍《茶館》的獨創性的認識。老舍先生的《茶館》也曾多次被改變為影視劇,受到了觀眾的廣泛歡迎。老舍先生的《茶館》是中國當代戲劇的經典作品,值得我們去學習、思考、研究。
參考文獻:
[1]老舍:《茶館》(話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8.6.
[2]俄·鮑里斯·托馬舍夫斯基:《藝術語與實用語》,北京:北京三聯書店,1989.
[3]亞理士多德:《詩學》.羅念生,譯.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4]馬曉君:《<茶館>之悲劇呈現方式》.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
[5] 李欣:《論老舍<茶館>的語言藝術》, 2018.
[6]孫麗:《淺析話劇<茶館>的語言特色》,2017.
[7] 邊晨宇:《探討<茶館>的藝術特色》,2019.04.
[8]邱 梅:《論老舍 < 茶館> 的語言特色》,《大眾文藝》 2017 年第 10 期.
[9]張楚晨:《淺析老舍 < 茶館> 的語言藝術》,《青年文學家》 2017 年第 36 期.
[10]王宇娟:《老舍<茶館>中的人物語言設計特征分析》 ,2020.
河南科技大學河洛書院 4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