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青青
[摘要]社科學報與智庫建設既獨立發展又相互關聯,二者協同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基礎。文章從作用方式分析,社科學報能為智庫建設提供信息服務、人才資源服務,為智庫成果傳播提供平臺;智庫建設能夠引導社科學報創新發展,為學報發展培育新的增長點,提升學報的社會影響力。二者的協同發展只有聚焦問題研究,搭建學術平臺,共享優質資源,并加強宣傳推廣,才能走得更遠更好。
[關鍵詞]社科學報;智庫建設;協同發展
智庫即智囊團,它對政府的決策、企業的發展、社會輿論與公共知識傳播具有深刻影響,是一個國家軟實力和話語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見百度百科關于智庫的解釋)。據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智庫與公民社會計劃”(TTCSP)發布的《全球智庫報告2020》,中國的智庫數量從2019年的507所增至2020年的1413所,增幅達到178.7%,數量居世界第二,其中八所中國智庫躋身世界百強。然而,中國智庫的水平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智庫的“研究成果的質量及數量” “與政府及其他研究機構、政策參與者的關系”“產出創新型政策及替代意見的能力”“在媒體中的聲望及存在感”(參見《全球智庫報告2020》) 等是其提名及排名的重要指標。由此看來,要提高智庫水平,除了要提高成果產量,積極與其他研究機構合作,提升智庫研究內容質量,加速成果傳播、轉化及輻射能力也刻不容緩。社科學報作為學術思想交流和匯集的載體,具有專業性、權威性的特點,其已成為業內專家、學者傳播學術成果的主要媒介之一,具有豐富的數據資源和良好的社會影響力。在國家大力推進智庫建設的背景下,以此為契機,加強社科學報與智庫的協同發展不但能夠突破學報和智庫各自發展的局限性,還能優勢互補,創新兩者發展的新路徑,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
一、社科學報與智庫建設協同發展的現實基礎
(一)研究內容相互關聯
社科學報的主要功能是傳播社會文化理論和實踐研究成果,繁榮和積累社會文化,促進學術交流,發現和培養人才,服務社會發展。作為學術成果傳播的載體,社科學報在促進社會文化理論成果創新和實踐成果總結、傳播社會文化知識引導、社會輿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智庫主要是圍繞國家發展戰略,針對國家發展中的實際需求和面臨的現實問題,對研究領域的具體問題提供對策報告,發揮咨政建言的作用,有效引導社會輿論,并進行理論成果的創新等。二者在服務國家發展、社會經濟建設、引導社會輿論及理論研究成果創新等方面的研究內容契合度高、關聯性強。
(二)內容形式優勢互補
社科學報更側重于社會學術理論研究,實踐研究偏少,具有綜合性的傾向。與之相反,智庫主要聚焦于社會發展中的現實問題,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同時也對一些基礎理論問題開展研究。社科學報和智庫的研究內容的側重點不同。而社科學報與智庫協同發展,社科學報可借智庫補短板、強弱項[1],加強對社會實際問題的研究,使社科學報與專業刊物相比處于劣勢的“綜合性”轉化為優勢,更有針對性地服務社會發展,提升學報的社會影響力。同時,社科學報的理論研究可以為智庫開展社會問題研究提供基礎理論,使智庫專家在研究實際問題時有據可依,有章可循。注重理論研究的社科學報與注重實踐研究的智庫可以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三)作者群、讀者群和專家群交叉重合
社科學報的發展離不開穩定、優質的作者群和忠實的讀者群。這些作者群、讀者群主要是業內專家、學者,他們在某一學術領域具有較高的造詣或有獨到的見解。智庫作為思想庫,匯聚了不同領域的專家,他們在相應的研究領域也具有較高的認同度。社科學報的優質作者和忠實讀者可以是智庫的資深專家,智庫的資深專家也可以是社科學報的優質作者和忠實讀者。將智庫專家發展成為社科學報的優質作者和忠實讀者,既能增加社科學報的作者儲備,也能擴大社科學報的受眾規模,擴大傳播范圍,增加圈內認同度,提升社會影響力;將社科學報的部分作者發展成智庫專家,能夠豐富智庫專家儲備。社科學報的作者群、讀者群與智庫的專家群可以交叉重合,互為支持。
(四)發展過程相互促進
社科學報以傳播理論和實際研究成果、積累社會文化為己任,能為智庫建設聚焦社會發展中的實際問題,為智庫建設提供查閱文獻資料的平臺,促進智庫更好地解決社會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具有一定的引導作用和參考價值。智庫開展的應用研究成果和基礎理論創新既可以為社科學報提供高質量的稿源,也可為社科學報加強應用問題研究指明新的方向。兩者協同發展,相互促進,實現雙贏。
二、社科學報與智庫建設協同發展的作用方式
(一)社科學報促進智庫建設的作用方式
第一,社科學報為智庫建設提供信息服務。社科學報除了是學術交流平臺,也記錄了學術研究歷史,是重要的學術信息儲備庫。社科學報刊載的學術成果一般收錄在中國知網(CNKI)、萬方、維普、超星等國內大型數據庫,并且存儲時間長,檢索便捷,能夠為智庫專家查閱文獻提供全面的信息資源。社科學報的廣泛豐富的研究成果有利于智庫專家在研究實際問題中追根溯源、歸納總結,推論新的思想觀點。
第二,社科學報為智庫建設提供人才資源服務[2]。智庫建設的核心是人才,社科學報擁有專業突出的作者群、專業領域的編委會和專業化的編輯隊伍,他們關注學術領域問題及社會重大現實問題。這些專家、學者都是優質人才資源,能夠作為智庫專家的補充,優化專家庫,強化專業優勢,促進學術領域問題和社會問題研究的深入開展。
第三,社科學報為智庫成果提供傳播平臺。“智庫在媒體中的聲望及存在感”是評價智庫質量的標準之一。智庫作為思想庫,發揮咨政建言的作用,它需要將研究成果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知曉研究成果,并宣傳、引導受眾的思想意識和觀念。智庫的研究成果刊載在社科學報,通過向社會公開發行或向政府、專業機構贈送刊物以及全文數據庫、數字資源平臺、微信公眾號等多渠道將智庫研究成果更廣泛地傳播出去,可以使更多專家、學者及大眾等了解智庫的研究成果、研究方向和熱點。這既能體現“智庫在媒體中的聲望及存在感”,也能助推智庫研究向縱深發展、跨領域開展研究,為專家、學者分析研判形勢及了解、優化選題提供支持。
(二)智庫建設促進社科學報發展的作用方式
第一,智庫建設能夠引導社科學報創新發展。智庫作為知識密集型組織,勢必在研究社會熱點問題和急需解決問題以及社會政策層面產生眾多成果,社科學報在服務智庫建設中刊發智庫研究成果,其服務性指向更加凸顯,形成鮮明的區域或行業專業特色,從而創新、優化社科學報的辦刊思路,突出辦刊的現實性、戰略性,促進學術評價機制多元化。社科學報通過應用貼近社會現實的辦刊模式,能更好地服務社會,體現社會價值。
第二,智庫建設為社科學報培育新的增長點。智庫研究的選題具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和科學性,既能有效引導社科學報辦刊的思路和方向,也能為社科學報提供充足的稿源,助力其強化優勢欄目,打造特色欄目、策劃專欄或專題,凝練學術研究方向和特色,彰顯社科學報發展的精華和亮點。
第三,智庫建設能有效促進社科學報影響力的提升。智庫也稱專家庫,其組成人員主要是權威專家。這些專家在專業領域的研究成果在業界的認同度高,影響深遠。智庫的建設過程會通過定期開辦研究成果簡報(快報)、開通微信公眾號、建立網站、舉辦學術論壇等多種方式進行宣傳和傳播研究成果,提升自身知名度和影響力。而社科學報刊發智庫最新學術研究成果,既可以借助智庫的宣傳提升社科學報的認知度,也可依托稿源的前瞻性、針對性、戰略性等塑造和提升社科學報的品牌形象,提升社科學報的社會知名度。同時,社科學報可通過協辦或參與智庫學術會議等活動,發掘選題、預約稿件,向公眾傳播社科學報的辦刊理念和特色。
三、社科學報與智庫建設協同發展的路徑選擇
(一)聚焦問題研究,服務社會發展
社科學報和智庫存在的意義是其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智庫的建設要求 “產出創新型政策及政策替代意見的能力”。因此,智庫建設要以問題為導向,加強對策研究,包括國家發展進程中對內、對外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熱點問題和前沿問題,充分發揮“參謀”和“軍師”的作用。社科學報一項重要的功能是通過策劃具有前沿性、原創意義、戰略意義以及反映重點、熱點問題等的重要選題,組織刊發有學術價值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傳播最新學術信息。因此,社科學報與智庫建設應以聚焦問題研究為切入點協同發展,為社會發展中的具體問題提供有價值的意見和方案。在新時代下,社科學報的發展需要順勢求變,調整辦刊策略,加強頂層設計,在保持原有重點領域、特色領域等研究的傳統上,通過選題策劃,聚焦智庫對熱點、應用、決策的多角度、立體化的研究,注重理論問題的實際應用,注重實際問題的理論探討,將基礎理論研究與實際問題探討結合起來。
各社科學報結合辦刊實際,可采取不同的發展思路。影響力較大的社科學報,可依托智庫建設增加戰略研究和熱點問題研究,刊載對重大現實問題進行深度分析并提出解決思路的文章。地方社科學報則可依托智庫建設增加對地方發展的研究及應用對策研究,選用服務區域發展、建設的文章。特色鮮明的行業類社科學報則可增加對特定系列問題的研究,依托智庫研究進展,跟蹤刊發系列文章等。社科學報與智庫建設協同發展是對學術資源的深度開發和利用,也是促進雙方發展的有效途徑,二者要努力尋求合作機遇,達成合作共識,共同服務社會發展,體現社會價值。
(二) 搭建學術平臺,暢通合作渠道
“智庫與政府及其他研究機構、政策參與者的關系” “研究成果的質量及數量”是智庫建設的工作內容之一。目前,社科學報與智庫雖有合作,但主要集中在影響力較大的一些社科學報,屬于強強聯手,其他社科學報與智庫的合作尚且不多或合作深度尚淺。社科學報應以自身為載體搭建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和交流平臺,為智庫聚焦國家發展戰略、社會重點和熱點問題等研究創造良好的學術環境,提高學術質量,成為智庫發展聚集內生性資源。智庫則應利用自身研究的社會治理、社會發展以及經濟建設等重大問題的優勢,與社科學報共同營造和維護學術研討環境。社科學報可以與智庫合作共同開設特色欄目等,根據國家發展的長期規劃、布局和當前重要、熱點問題的研究確定選題。社科學報專家、學者也可以與智庫共同承接課題,研究和推介成果。雙方借助平臺,推進常態化合作,既推進社科學報開門辦刊、專家辦刊等事項,又推進智庫吸納社會資源、拓展學術資源,二者共同提高學術創新能力、學術研究動態引導能力和對學術前沿以及熱點、難點問題的精準把握能力。
(三)共享優質資源,互為依托保障
優質作者是社科學報辦刊的核心資源之一,也是社科學報提高學術質量、提升社會影響力的重要保證。高質量的社科學報才能更好地為智庫建設提供新思想、新方案。社科學報在邀約、聯系專家作者時,需要擴大作者覆蓋面,兼顧理論型、實踐型專家隊伍建設,既要站在理論的高度研究探討國家的發展戰略、規劃、布局、政策及重點、熱點領域問題,也要從實踐經驗出發,捕捉社會實際發展中的新問題。社科學報還應鼓勵不同學術思想的專家深入探討,豐富學術思想,繁榮學術文化,為智庫發展提供解決問題的新路徑、新方法,激發思想新活力。此外,社科學報要依托智庫建設加強對重點、熱點問題的跟蹤,使社會問題與學術研究互不分離,強化作者和讀者對社科學報的歸屬感,使社科學報真正成為學術共同體的平臺。而智庫建設依托社科學報可以加強與包括社科學報在內的其他學術機構的合作交流,堅持開放研究,共享經驗和智慧,使學術共同體共享優質資源,并互為依托保障,共同發展。
(四)加強宣傳推廣,形成品牌效應
“在媒體中的聲望及存在感”即公眾對智庫的認同感。社科學報與智庫建設要想吸引更多的權威專家、學者加入和獲得讀者的認同,還需要二者主動走出去,宣傳社科學報與智庫建設協同發展的成果、特色,強化二者協同發展的作用和功能。社科學報本身就是傳播平臺,要充分利用好社科學報的學術交流平臺資源,拓寬社科學報對智庫的成果轉化渠道[3],其具體宣傳方式既可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舉辦學術交流論壇,采用新媒體組織評選重大成果貢獻獎、行業領軍人等活動,增強社科學報與智庫建設的影響力,也可通過多媒介交互、開展可視化服務等內容打造現代化的傳播體系。只有做好社科學報與智庫建設的品牌,彰顯二者協同發展的特色,才能使二者發揮更大的社會價值,并實現可持續發展。
社科學報與智庫都產出智力成果,二者發展有互補、交叉及重疊的優勢,而且兩者互為平臺,具有協同發展的基礎。但是,社科學報與智庫建設的協同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需要在實踐過程中找準協同發展的共同目標和切入點,并不斷優化協同發展的方式,完善協同發展的路徑,提升協同發展的成效,從而使雙方在各自的領域里發揮最大的效用。
[參考文獻]
[1]王圓圓.從知識出版到知識服務—高校學報與智庫建設融合發展路徑探析[J].科技與出版,2020(04):68-72.
[2]江波.學術期刊的智庫功能與定位[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4):152-156.
[3]黃江華,冷懷明.學術期刊與新型智庫協同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其破解之道[J].編輯學報,2019(06):647-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