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宇

摘要:產業結構升級是我國經濟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選取京津冀2001-2017年數據,構建面板模型回歸,研究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因素。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區的金融發展水平及人均GDP水平有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財政收入和支出政策沒有通過檢驗,并對此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產業結構升級;財政政策;金融服務
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一直是我國經濟工作中關注的重點問題,尤其是在當前我國經濟增速放緩,轉型升級壓力加大的背景下,更要加以重視。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不僅需要發揮市場的作用,還需要大力發揮政府的職能。
財政政策和金融服務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兩大手段,能夠發揮市場和政府的雙重作用。財政政策可以提供充足的資金供給,引導社會投資,而提升金融服務,有利于廣泛吸納社會資金,為新興產業、高科技產業提供廣泛的融資渠道,因此發揮財政和金融的作用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至關重要。
近年來,京津冀地區快速發展,整體產業結構調整趨向合理。因此本文選取京津冀地區2001-2017年的數據,運用多元回歸方法,探究財政政策和金融服務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對推動京津冀的協同發展,促進我國產業的合理布局和結構優化具有重要意義。
1.財政金融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實證分析
1.1模型構建
本文借鑒了張林(2018)的方法,加入測度財政政策和金融服務水平的指標,并加入地區投資水平、人力資本、技術水平三個變量,同時為了減少異方差,對非比值型數據進行對數處理,擴展后的模型為
其中IS表示產業結構升級情況,R表示政府每年財政收入狀況,E表示政府每年的財政支出狀況,F表示金融服務的發展水平,Y表示人均GDP,I表示地區投資水平,H表示地區人力資本情況,T表示技術進步水平,ε為隨機擾動項。
1.2指標選擇和數據說明
產業結構升級(IS)為被解釋變量,采用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產值之比表示。核心解釋變量包括財政收入(R)、財政支出(E)和金融服務水平(F)。財政收入和支出狀況分別用各地區每年的財政收入、財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表示,金融服務水平用每年年末的存貸款余額與GDP之比表示。人均GDP(Y)用每年該地區的人均GDP表示,投資水平(I)用每年固定資產的投資總額表示,人力資本情況(H)用地區每年的普通高等學生在校人數表示,技術進步水平(T)用地區每年的R&D研發支出費用近似表示。
1.3實證結果分析
本文選取了2001-2017京津冀三地的統計數據構建面板模型,所有數據均來自于各地經濟統計年鑒,處理軟件為Stata14.0。
該面板為平衡面板,不存在缺失值,并對其進行1%的雙邊縮尾。傳統豪斯曼檢驗法的P值為0.000,小于0.05,使用固定效應效果較好。在5%的顯著水平下,排除財政收入、財政支出以及技術水平三個不顯著的變量,選取金融服務水平、人均GDP、地區投資水平、人力資本水平四個變量,系數保留兩位小數,最終得到的方程為
IS=-12.25+0.21F +2.51lngdp-1.15 lnI-0.15lnH+ε
(0.000)(0.014)(0.000)(0.000)(0.000)
由方程可以得出,從京津冀整體區域情況來看,金融服務發展水平及人均GDP與產業結構的升級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金融服務每提高1個單位,會帶來產業結構升級0.21個單位,人均GDP水平每提高1個單位,會使得產業結構升級2.51個單位。這說明隨著金融服務的發展,居民更愿意把資金用于儲蓄和投資,而這些閑置資金為高新技術和新興產業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拓寬了資金渠道,帶動了產業結構的升級;同時,隨著人均GDP的提高,人們的消費需求也得到極大提高,人民更愿意消費那些具備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品,需求結構的改變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供給結構的變化,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升級。
而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政策沒有通過檢驗,這說明從整體上看,京津冀地區財政政策的支持力度可能存在欠缺,同時由于存在京津冀三個行政區劃,對重點扶持產業的劃分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政策可能無法達成一致。地區投資水平對產業結構的升級呈負相關關系,有可能因為資金出于短期利益考慮,流入那些短平快、能夠快速創造利益的產業,同時對新興高技術產業的投資,可能在短時間內無法獲得成效和回報;在人力資本方面,高校在校生可能畢業后不會留在這一地區,或者目前還不具備足夠的能力,因此導致了參數為負。
2.對策與建議
2.1完善財政政策體系。地方政府在制定財政政策時,要根據本地區發展的現實情況,因地制宜,建立合理的財政收支制度,正確引導本區域產業的轉型升級。
2.2重視金融發展的作用。要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完善股票、債券、基金等多種融資方式,積極拓展融資渠道,為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融資環境。
2.3注重發揮財政與金融的協同促進作用。在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中,財政部門與金融部門要明確各自的職能,實行專業分工,雙方之間應多加溝通交流,保證政策和目標的協調一致,避免出現相互沖突、重疊、缺位越位的現象。
參考文獻:
[1]鄭若谷,干春暉,余典范.轉型期中國經濟增長的產業結構和制度效應——基于一個隨機前沿模型的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0,(2):58-67.
[2]干春暉,鄭若谷,余典范.中國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和波動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1,46(5):4-16,31.
[3]湯婧,于立新.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與產業結構調整的關聯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2(11):42-49.
[4]嚴成樑,吳應軍,楊龍見.財政支出與產業結構變遷[J].經濟科學,2016(01):5-16.
[5]張林.縣域財政金融服務與產業結構升級——基于1772個縣域數據的比較研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8,(1):6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