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東盟在我國一帶一路戰略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十分迅速。然而,東盟各國的會計準則各異,會計準則國際趨同進程不一,影響一帶一路戰略的發展。本文研究了經濟發展水平和殖民歷史對國家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程度的影響,以1995年至2018年東盟各國的面板數據為樣本進行研究,研究結果表明,一國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與IFRS的趨同程度越高。一國被歐美國家殖民時間越長,與IFRS的趨同程度越高。
關鍵詞:一帶一路;東盟各國;會計準則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簡稱“一帶一路”。東南亞國家聯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簡稱東盟(ASEAN),1967年8月8日成立于泰國曼谷,現有10個成員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文萊、柬埔寨、老撾、緬甸、越南。東盟作為一個國家聯盟,在我國在“一帶一路”戰略中中占有重要地位,建設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
會計準則作為編制會計報告的標準,對“一帶一路”各國的會計報告具有指導意義。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后簡稱IFRS)是由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后簡稱IAS)頒布的國際性會計準則。我國的會計準則與IFRS已經高度趨同,而東盟各國對于IFRS的趨同程度還參差不齊,兩者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制約著中國與東盟的多邊合作。我國企業與東盟要深化合作,進行會計準則趨同是大勢所趨。因此,深度了解東盟國家的會計報告準則,特別是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影響因素非常必要。
本文的應用價值主要是有助于我國和東盟的經濟、政治、文化的交流、有助于推進“一帶一路”戰略,有助于推動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目前我國的會計準則和IFRS已經高度趨同,通過研究東盟會計準則和IFRS的趨同因素,有利于加快我國和東盟的會計趨同進度,提高各國的會計信息可比性,提高信息利用效率,從而促進更加緊密的經濟、政治、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同時,在一帶一路的戰略背景下,對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研究有利于我國對外投資,尤其對于與我國接壤的東盟十國的投資,有利于企業走出去,有利于實現一帶一路戰略。除此以外,探討影響東盟國家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程度的因素,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一國采納IFRS的動因,從而為各國會計準則趨同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據,對于促進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如何推動會計國際趨同具有重要意義。
1.文獻回顧
1.1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影響因素
Violet (1983)指出,文化是影響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Doupnik和Salter (2004)通過實證對其進行了檢驗。除此以外,制度因素在會計準則國際趨同也有著一定的影響,國家的制度差異性越小,兩者會計趨同程度越高(Young,1996)。曲曉輝(2003)分析了會計準則全球趨同的背景、動因、現狀和趨勢。蓋地(2004)研究發現在國際會計準則的認可度進一步擴展時,會迫使一些國家犧牲部分利益,加快向國際會計準則靠攏的步伐。
1.2”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研究
陳輝發和熊招(2018)嘗試對沿線國家采納IFRS的總體情況進行詳細分類,將各國采納IFRS的狀態劃分為要求采納、允許采納、實質趨同和不采納四類。田翠香(2018) 、曾峻和伍中信(2017)對一帶一路各個國家采用IFRS的情況進行了比較和分析。楊玲(2019)發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的國家、對投資者保護程度更高的英美法系國家,與IFRS的趨同程度更高。
1.3東盟國家會計準則研究
梁淑紅(2008)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五國不同的經濟發展層次和不同的會計環境及其財務會計概念框架進行了比較。蔣峻松(2009)分析了中國—東盟會計協調的現狀及其在理論、市場、制度和思想意識等方面存在的協調基礎,并論述了實現中國—東盟對推進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意義。梁淑紅(2011)研究了制度變遷視角下的中國-東盟國際會計趨同。劉衛(2014)、黃健(2019)分析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會計準則趨同與發展研究的意義、現狀。
1.4文獻評述
國內外對于國際會計準則趨同影響因素的研究已經比較詳盡,但主要集中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對于東南亞國家的研究還比較缺失。而對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問題的研究剛剛起步,目前主要集中在趨同的現狀比較分析和未來展望,較少關注影響因素問題。至于東盟國家的會計準則問題,目前文獻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東盟國家的會計準則異同比較,在影響因素的方面還沒有進行深入和廣泛的探討。除此之外,在研究方法上,大部分文獻采用的是案例研究方法和規范研究法,并且幾乎沒有以實證方法來研究影響因素的相關文獻。
2.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當前,我國經濟實現了騰飛,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并且在IASB中也發揮了巨大作用,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IFRS已實現實質趨同。IFRS作為一套高質量的會計準則,最初就是為了滿足發達經濟體的需要而制定,更加符合發達國家對會計信息的需求。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的國家,與IFRS趨同的可能性更大(Daniel和Karim,2006)。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經濟相對發達的國家,市場經濟的特征更加明顯,更容易采用IFRS,而經濟相對落后的國家,盡管采用IFRS更節約成本,但由于受到市場限制,可能趨同程度較低。因此,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與IFRS的趨同程度就越高。東盟作為一帶一路廣大成員國中的一份子,其會計準則趨同程度也會遵循著同樣的規律。綜上,本文提出第一個假設:
H1:東盟各國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與IFRS的趨同程度越高。“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許多國家都曾深受歐美國家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壓迫。眾所周知,殖民國家的社會經濟、政治與文化會對殖民地有著深遠的影響,會計準則也會同樣受到影響(鄧志煜和敬采云,2014)。“一帶一路”沿線許多國家受經濟發展、社會環境和歷史因素的限制,無法制定會計準則,只能借鑒歐美殖民國家的會計準則,并在此基礎上將其吸收轉換為能為自己國家使用的會計準則,并且受殖民統治時間越長,受歐美國家的影響也會更深,與IFRS的趨同程度越高。本文整理了東盟各國的IFRS使用情況和殖民歷史,如下表所示。可以看出,東盟十個國家中,曾被歐美國家殖民過的國家多達九個,且被殖民的時間也各不相同。一般來說,被殖民的時間越久,會計準則與IFRS也會更加趨同。綜上,本文提出第二個假設:
H2:東盟各國國被歐美國家殖民時間越長,與IFRS的趨同程度越高。
3.研究設計
3.1樣本選擇和數據來源
本文以1995年至2018年東盟十個國家的相關數據為研究樣本,篩選整理后共計10個國家,241個觀測值。各國與IFRS趨同的信息主要來自IASB官方網站,IASB未提供信息的國家,其與IFRS趨同的信息來自IFAC官方網站,其他數據均來自世界銀行公開數據庫。數據處理使用Statal5.1統計軟件。
3.2變量定義與選取
3.2.1被解釋變量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程度的度量
本文在衡量“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會計準則與IFRS的趨同程度時,直接借鑒了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的分類標準。根據一國是否要求國內公眾公司使用IFRS,本文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IFRS的趨同程度劃分為己采納和未采納兩大類。
3.2.2解釋變量
Eco表示經濟發展水平,用一國的人均GDP衡量,單位為千美元;Colonize表示被殖民時間,用被殖民年數表示。
3.2.3控制變量
借鑒以往研究,本文在回歸模型中加入以下控制變量:經濟開放程度(EcoOpen)、產業結構(IndustryStruc)、通貨膨脹水平(Inflation)、制度壓力(InstiPressur)。各變量的類型、名稱、符號與測量方法如表1所示。
3.3模型構建
本文借鑒楊玲(2019)和彭先紅(2013)的模型設定,并在此基礎上增加控制變量,選取合適的度量方式并加以改進。
Converge=β0+β1Ecoi,t+β2Colonizei,t+β3EcoOpeni,t+β4CapitalMkti,t+β5IndustryStruci,t+β6Inflationi,t+β7InstiPressurei,t+εi,t
i表示橫截面維度變量,即東盟各個國家;t表示時間序列變量,即年份;ε表示隨機誤差項。
4.實證結果與分析
4.1描述性統計分析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如表3所示。從上表可以看出,被殖民時間Colonize最大值為5.943,最小值為0,各個國家之間差距很大,被殖民時間長短不一;但平均值為4.094,中位數為4.564,大部分國家被殖民時間都在100-200年之間。經濟發展水平Eco最大值是57.563,最小值是0.191,最大值是最小值的301倍,說明東盟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很不均衡,最高的人均GDP是最低的301倍。
4.2相關性分析
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表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程度Converge與被殖民時間Colonize、經濟發展水平Eco呈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絕對值小于0.8,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問題。
4.3面板Logit回歸分析
(2)括號中為回歸參數t檢驗值。
由上表可知,共有190個樣本參與回歸分析,Wald檢驗結果在1%的水平下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表明方程整體回歸系數顯著。變量Eco的回歸系數為1.232,并且在1%的水平下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與本文提出的假設1相符,即一國經濟發展水平越高,采納IFRS的可能性更高。變量Colonize的回歸系數為24.981,并且在1%的水平下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與本文提出的假設2相符,一國被歐美國家殖民時間越長,與IFRS的趨同程度越高。
4.4穩健性檢驗
本文主要對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進行穩健性檢驗,將衡量指標由人均GDP替換為國內生產總值(GDP),對樣本進行回歸,替換衡量指標后的回歸結果與原回歸結果比較一致。
5.結論與啟示
本文選取1995年至2018年東盟十個國家的相關數據,將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程度定義為被解釋變量,將經濟發展水平和法律體系定義為解釋變量,實證結果表明,一國經濟發展水平越高,采納IFRS的可能性更高。一國被歐美國家殖民時間越長,與IFRS的趨同程度越高。
本文對于東盟、中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乃至世界各國會計準則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首先,在制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戰略時,要充分考慮本國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在國際會計協調過程中,美國為首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掌控著主動權,占據主導地位,在會計國際協調過程中獲益最多。許多發展中國家被迫犧牲自己的利益來順應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如果一個國家在會計國際協調進程中,不能很好的把握本國國情,一味地緊跟西方的經驗亦步亦趨,會計國際協調就有可能被拖入“殖民化”的陷阱,成為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工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發展中國家、新興經濟體居多,容易被發達國家所制約。因此,“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應在考慮與IFRS趨同時,應當依據本國的制度環境確定合適的趨同時機,制定恰當的趨同策略。
其次,要推動中國-東盟區域內會計準則協調。率先實現中國-東盟會計協調,可以在中國與東盟各成員國之間樹立共同體意識,提升在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中的話語權,在參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博弈過程中,表達發展中國家的意志,爭取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為“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謀福利,打破英美等發達國家目前主導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的局面,使國際會計準則逐漸成為能夠體現不同發展水平國家利益的、公平合理的統一會計標準。
最后,會計準則制定需考慮歷史習慣和制度。從本文的結論可以看出,被歐美國家殖民時間越長,受影響程度越深,與IFRS的趨同程度越高。我國在對港澳地區的會計準則進行調整時,要循序漸進,引導其逐步與大陸會計準則等效。在與東盟乃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經濟貿易往來時,要充分考慮其會計準則與我國會計準則、國際會計準則的異同,推動東盟與我國會計準則逐步趨同。
參考文獻:
[1]曲曉輝.會計準則全球趨同:背景、動因、現狀和趨勢[J].時代財會,2003(05):15-19.
[2]梁淑紅.試析中國—東盟會計協調[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2):58-60.
[3]蓋地,劉慧鳳.會計原則協同: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切入點[J].會計研究,2004(03):22-26.
[4]劉啟亮,田莉,劉菁.會計準則國際趨同:一個文獻綜述[J].會計研究,2018(02):19-26.
[5]黃健.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促進中國與東盟各國會計準則趨同與交流的價值[J].財會學習,2019(15):104-105.
[6]Daniel Zeghal,Karim Mhedhbi.An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adoption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y developing countries[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41 (2006) :373-386.
基金項目:本文屬2020年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一帶一路視角下東盟各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影響因素研究》(編號:2020Y0306)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宇曦(1997-),女,漢族,河南信陽人,單位:云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研究生學歷,會計學專業,研究方向: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