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飛
摘要:重視專家聯系服務是黨的優良傳統,也是做好知識分子工作的寶貴經驗,為深入推進實施人才強企戰略,大力弘揚石油石化優良傳統,增強優秀專家人才凝聚力,勝利油田在中國石化直屬單位中率先開展了黨委聯系專家工作,建立起“組織領導與思想保障相結合、統籌兼顧與動態管理相結合、政治引領與事業感召相結合”的黨委聯系專家工作體系,努力培植“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人才成長沃土,促進各類專家人才作用有效發揮,為勝利油田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撐。
關鍵詞:黨委;專家;凝聚;服務
一、黨委高度重視,堅持組織領導與思想保障相結合,構建全方位人才聯系體系
(一)黨委以上率下,機制建設保障到位
建立黨委聯系專家制度,是進一步加強黨風建設,增強黨在知識分子中的凝聚力、號召力,更好地發揮知識分子作用的重要措施。油田黨委按照中央關于黨委聯系專家工作的重要部署安排,結合工作實際,制定印發了《勝利油田黨委聯系專家工作實施辦法》,明確油田層面聯系專家工作的基本要求、工作職責和聯系對象、內容及方式,建立以聯系制度為關鍵,以增強服務能力為保障,構建黨委總攬全局、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所在單位具體服務的工作格局。
(二)構建網格體系,全面覆蓋優秀人才
做好黨委聯系專家工作,必須要充分發揮黨委的政治引領作用,集各級黨委黨組織合力?!秳倮吞稂h委聯系專家工作實施辦法》印發后,迅速構建了黨委以上率下重點聯系,各二級黨委、組工干部高度覆蓋的人才聯系網格體系。黨委組織部積極結合各職能部門和單位,綜合考慮專家人才的專業技術水平和所獲榮譽,合理確定專家人才層次,充分醞釀后向黨委推薦。
二、優選聯系對象,堅持統籌兼顧與動態管理相結合,凝聚各類優秀專家人才
(一)把握人才特點,以點帶面輻射全員
聯系專家人才的選擇范圍為油田生產、科研、管理等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特別注重選拔在高效勘探、效益開發、提高服務保障能力、打造新經濟增長點等工作中取得顯著成效、做出突出貢獻、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專業技術人才。在兼顧生產科研各個崗位的同時,油田還有意識向一線和年輕人才傾斜,把青年后備人才、新入職高校畢業生等年輕專業技術人員納入聯系范圍。在1100余名聯系專家人才中,包含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集團公司、油田高級專家8人、二級單位首席專家106人等油田優秀人才,通過黨委聯系專家工作,真正把工作實績好、代表性強的優秀專家人才選拔出來,建立聯系,做好服務工作。
(二)加強工作溝通,搭建專業溝通橋梁
為保證聯系專家工作更好的促進中心工作,油田在確定聯系人和聯系專家時,統籌兼顧領導班子成員工作分工和專家業務特點,鼓勵聯系人優先聯系本專業領域的優秀人才,聯系領導和專家人才“專業對口”,消除了專家和聯系領導之間的隔閡,聯系領導也可以更好的幫助專家人才解決工作上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王濤博士秉承石油石化科技人員的優良傳統,勇于擔當、刻苦攻關,完成“海上油田活性聚合物乳液驅油體系”等多項國家級項目的研究,并于今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山東省突出貢獻專家”榮譽。
三、創新聯系方式,堅持政治引領與事業感召相結合,服務人才創新創效
(一)加強思想引領,強化政治認同
油田黨委將聯系專家工作作為加強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舉措,不斷加強對專家人才的政治引領、政治吸納,聯系過程中結合油田實際,通過走訪慰問、電話、郵件等形式,及時向聯系對象宣傳黨和國家、集團公司及油田的方針政策,通報油田生產經營和改革發展情況、發展規劃等,向專家人才請教對油田工作的意見建議。提升專家人才政治待遇,吸納專家參加黨委中心組學習、列席領導班子會,注重在高層次人才和各類優秀人才中發展黨員,增強廣大人才的組織歸屬感。
(二)真誠溝通服務,營造良好環境
風正好揚帆,營造一個“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的濃厚氛圍,是“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良好局面形成的必然條件。為進一步做好聯系服務,油田黨委為每名聯系對象設計發放專家聯系卡,印制《勝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黨委聯系專家工作手冊》,指定一名了解專家情況的中層領導干部為聯絡員,詳細記錄聯系專家情況,掌握專家的學習、工作、生活和家庭狀況,對專家反映的困難和問題,及時協調解決,讓專家在干事創業上騰開雙手,全力做好本職工作。關心專家身心健康,定期組織專家體檢、休假、療養,為他們提供良好醫療保健服務。
參考文獻:
[1]盛湘.油田企業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培養路徑[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3(13):37-40.
[2]廖代勇.堅持人才興企開發“第一資源”[J].中國職工教育,2010,204:46-57.
[3]王一錚.石化企業人力資源規劃仿真與優化研究[M].
2012.
[4]陳曉偉.系牢與人才的“紅色紐帶”——各地積極完善黨委聯系專家制度[J].中國人才,2015,3:23-27.
[5]史衛澤,邵琳,專家工作的活力之源——山西運城找準黨委聯系專家工作的著力點[J].中國人才,2012(5):4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