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背景下,林區居民的自然保護意識顯著提升,在居民的保護下植被綠化也逐漸恢復原樣,動物種群數量也開始增長。然而現階段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類對于土地的需求量逐漸提升,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的面積逐漸縮小,食物來源也相對緊張,從而導致動物肇事問題頻頻出現。文章對野豬危害防控效果的時空特征以及生態經濟閾值,做一個簡單的分析與研究。
關鍵詞:野豬危害;防控效果;時空特征
野豬的分布范圍較廣,它們的取食和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產生著最直接的影響。目前,如何降低人獸沖突成為國內外專家與學者重點關注的問題。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背景之下,縣區的森林綠化情況逐漸恢復,野生動物繁衍迅速,野豬的數量也隨之增多,出現了野豬等野生動物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問題。國家部分的縣區鄉鎮都發生了農民種植的玉米和紅薯被啃食、踩踏的現象,致使大片糧食被毀,農民僅有增加收入的農作物就沒有了。
1 野生動物肇事現狀
野生動物肇事指的是野生動物直接或是間接性地受到傷害,威脅到人類財產安全以及人類的身體健康。近年來,野生動物肇事事件時有發生,因為人口增長,人的土地需求量也不斷增長,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出現破壞現象。野生動物損害農作物的現象時有發生,主要發生在湖南、西雙版納等地區,野豬、黑熊等野生動物頻頻損害農田。在2013年至2016年中,野豬、黑猴與獼猴三種野生動物在湖南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損害農作物1213起,給當地造成了十分嚴重的經濟損失。
在世界各地以及自然保護區內外,普遍存在野生動物傷害家禽家畜等問題,追究其根本原因是野生動物與人類生活的距離較近,致使部分生態重疊和資源競爭。在2014年至2017年中,云南省西北部的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生的野生動物肇事現象一共404起,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在99.8萬元左右[1]。
野生動物肇事導致當地保護區居民的生命安全嚴重受到威脅,會直接間接地對經濟帶來一定的影響。人與野生動物矛盾沖突不斷擴大,這也導致人獸的矛盾加劇。據統計,在西雙版納地區的野生動物肇事的肇事事件中,在1991年至2009年,導致人員傷亡198人,重傷165人,死亡33人。
現階段野豬破壞農田現象愈演愈烈,農民多以傳統的方法進行防控,但往往效果不佳。為此有必要對野豬危害防控措施的防控效果進行進一步地研究,以探究野豬防治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延續性和推廣性,為進一步探究新的行之有效的野豬防控措施進行探索,需要在探索期間不斷添加新的野豬防控專項措施,進而緩解損失,建立科學有效的管理體系。
2 野豬危害防控時空特征
野豬的的體長大概在1.5至兩米之間,它的肩高為90厘米左右,體重在90到200不等,根據地區的不同特點,會有不同的情況,如圖所示。部分地區野豬的重量可以達到200千克,中國東北部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野豬體重中甚至會達到400千克。野豬體型較為粗壯,頭部較大,四肢短粗,毛發呈現黑色或深褐色,背部會長白毛,但也有地區性的差異。野豬群一般有20只左右,有時候會超過50只。一般野豬是老虎等猛獸喜愛的獵物,老虎會跟蹤野豬,并且一一襲擊他們,進而將整個野豬群體進行摧毀。
野豬的生活習性是清晨與黃昏外出覓食,中午到下午一般不會出來活動,在這一時間段它們主要是躲在密林中躲避陽光。在大多數的集群活動中,一群野豬的集體行動是較為常見的,野豬喜歡在泥水中洗浴。根據野豬危害農田的時間,提取每天清晨的七點至七點半這段時間,取回監控設備查看24小時內防控設備附近出現的野豬危害農田現象,查看現場是否存在野豬啃食莊稼的現象。如果野豬危害區域距離防控措施安放點50米之內,就將其視為野豬危害區域。根據野豬足跡記錄當天進入樣地的野豬數量、觀測時間以及入地位置,進一步分析。
人與野豬的沖突主要表現在野豬損毀農作物、傷害家畜以及疾病傳播這三個方面,對農作物的危害在全世界范圍存在。文章通過深入研究時間特征、空間特征等一系列問題,為科學防控野豬危害提供支持[2]。
3 生態經營閾值研究
本次實驗,重點將生態經濟閾值的定義為:野豬進入樣地數量增長,對作物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需要進行防治的野豬數量,建立玉米損失率與進入樣地野豬數量的公式,其中設定式子為Y=f(x),其中Y為玉米損失率,x為進入樣地的業主數量,防治生態經濟閾值設定為:*100%,其中式子為ET:生態經濟閾值;A:不同防控措施花費價格(元)C:業主對農田造成的損失金額(元)a:作物價格(元\kg),b:作物2018年平均產量(kg/hm2);S:樣地面積(hm2)
4 野豬危害管理建議
4.1 緩解人與野豬沖突的方法
(1)干擾技術
驅趕野豬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包括聲、光、火、犬、稻草人以及巡邏等方式,這也是我國農民傳統的驅趕野豬的主要方式。國外研究人員認為電圍欄是防止任何農作物遭到破壞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電圍欄將野豬破壞由圍欄內到圍欄外。
另外,可以通過播放東北虎聲音,綜合使用東北虎聲音加糞便的形式,疊加播放東北虎聲音與野豬慘叫聲,放置紅黃綠色太陽能警示燈,以這種干擾技術,使防控措施隨時間呈現下降的特征,這種形式具有一定的延續性。
(2)人工投食
人工投食可以分散野豬的注意力,使野豬在短期內會對農作物的破壞程度降低。然而從長期上來看,會促使野豬大量繁殖,增加野豬數量,增強破壞程度。并且人工投食的效果會隨著時間的不同和季節的相應特征而進行改變。例如在小麥和玉米成熟的季節,野豬一般不會去投食地點取食,因此在進行人工投食之前,需要謹慎選擇投食的季節、類型、地點等內容[3]。
(3)調整作物結構
調整作物結構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考慮,在時間上,野豬危害嚴重的區域種植野豬不喜歡吃的農作物,比如說貓狀農作物和中草藥等,野豬一般不會偷食這一類的作物食品,而需要在野豬距離較遠的地區重視玉米、水稻等農作物。另外,在時間上將作物的成熟收獲期調節至野外食物充足的季節,野豬可以對其不取食的作物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
(4)移民搬遷
對位于自然保護區內部以及周圍野生動物頻發地區,可以通過引導原住民遷移的途徑,使野豬對居民造成的威脅降至最低。搬遷可以有效減緩人豬沖突,比如說在2001年重慶巫山縣的“搬遷十萬農民”,讓十萬農民搬離野豬事件頻發,環境惡略的偏遠地區,這就使得農民真正脫離了貧困的環境,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4.2 管理實施具體方案
(1)加強對野豬的行為研究
需要針對如何緩解人豬矛盾,需要熟悉野豬的行為特征,從生態的角度深入分析和研究野豬沖突發生的過程,明確機理以及機制,并且合理制定有效的緩解措施,只有對野豬進行深度研究,才能讓野豬與人類進行和諧共處[4]。
(2)建立損失評估體系
現階段,仍然無法具體地計算野豬所造成的損失,因此,為了深入了解野豬肇事所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損失,需要建立正確的評估體系,明確損失賠償主體。首先需要國家建立正確評估社會經濟損失體系,雖然我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明確規定了地區政府應對野生動物所造成的危害,但具體應該是由哪一方來進行賠償,并沒有進行具體明確。因此,建立正確的損失評估體系和損失賠償制度,還需要在立法上進行建立健全。可以修改立法中的條款體系,明確規定的責任,加強立法的可操作性。
(3)加快研制新技術
野豬選擇某種植物,是因為在這些植物中包含了一定的化學物質,這些物質往往具有引誘作用。相反,野豬不可取食的植物中,包含了某種令野豬厭食的化學物質。在國外研究中,部分專家學者在野豬厭食的植物中提取了一定的厭食食物基因,并將這些基因移植到農作物中,野豬的取食行為就降低了許多。因此能夠通過養殖新技術,培養抵抗野豬取食的作物新品。另外還需要加快研究這方面的內容,并將這些內容盡快地應用于實踐之中。
5 結語
綜上所述,人與野豬的沖突主要表現在野豬損毀農作物、傷害家畜以及給人的生命安全帶來影響這三個方面,野豬帶來的危害影響范圍波及到世界各地。為此,通過研究時間特征、空間特征以及防控生態經濟閾值這一系列的問題,能夠有效為科學防控提供支持。在東北虎長時間消失地區使用東北虎聲音和糞便、太陽能警示燈等措施采取干擾技術,能夠有效減少野豬帶來的危害。
參考文獻:
[1] 崔爽,劉丙萬.野豬危害防控時空特征研究[J/OL].獸類學報:1-16[2021-03-09].
[2] 張鳴天,劉丙萬.人與野豬沖突現狀及防控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12):151-153.
[3] 唐冬艷,周學紅,張偉.野豬與人沖突及防控[J].野生動物學報,2019,40(04):1043-1049.
[4] 崔爽,劉丙萬.東北虎和野豬聲音與太陽能警示燈防控野豬危害及經濟閾值研究[J].四川動物,2020,39(05):531-537.
作者簡介:黎澤標(1974.08- ),男 ,廣西桂平人, 大學,工程師,研究方向 :野生動物保護與利用。
廣西大平山自然保護區管理處 廣西 貴港 53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