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云秀 李博
基金項目:2020年瀘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川黔赤水河流域瀘州段紅色音樂文化研究》(項目編號:LZ20A188)
摘要:紅色音樂文化蘊含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和革命精神文化,它以獨特的韻味文化和時代特征,成為愛國精神和革命傳統的重要藝術表現形式。本文就以紅軍四渡赤水中在石廂子、太平二郎灘等的紅軍歌曲的旋律、歌詞中進行梳理闡釋其音樂藝術特點。
關鍵詞:紅色音樂文化;旋律特點;歌詞特點
一、紅色音樂文化
紅色在中國民間傳統文化中,寓意喜慶、吉祥、幸福、積極樂觀向上。何為紅色音樂歸結為廣義和狹義的意思。廣義,凡積極健康符合社會發展進步思想的音樂作品都屬于紅色音樂范疇;狹義,是指一定地域、戰爭歷史時期以鼓勵和喚醒廣大人民斗志的音樂作品。李詩源在《紅色音樂研究的學科理論與問題框架》一文中提出“紅色音樂文化研究應是一種軍事政治視野下基于具體問題框架和研究選項的文化研究”[1],湖南科技大學熊曉輝教授《在方法論與看中國音樂文化研究》一文中提到“中國紅色音樂文化的劃分是以時間為緯線,以地域為經線,主要包括革命戰爭時期形成的井岡山紅色音樂文化、蘇區紅色音樂文化、紅軍長征音樂文化,延安紅色音樂文化,西柏坡紅色音樂文化等;以及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從事社會主義建設創造的音樂文化” [2]。赤水河流域紅色音樂文化就是紅軍長征音樂文化中的一部分,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農民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戰爭艱難歲月的精神文化反映。在1935年紅軍“四渡赤水”的歷史時代的特征,沉淀凝聚了紅軍在赤水河流域轉戰“雞鳴三省會議 ”“太平渡”“游擊縱隊”等艱難歲月的精神文化,呈現出廣大百姓對紅軍戰士的真實情感,抒發了軍民之間的革命豪情,反映了中國工農紅軍英勇善戰,老百姓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心聲,渴望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紅色音樂文化蘊含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和革命精神文化,她以獨特的韻味文化和時代特征成為愛國精神和革命傳統的重要藝術表現形式,是我們今天文化自信的精神財富。
二、赤水河流域石廂子流傳紅軍歌曲淵源
(一)歷史背景
位于四川省敘永縣石壩彝族鄉的石廂子場,在1935年2月3至5日,中央紅軍長征機關在 “雞鳴三省”的石廂子,駐節休整,紅軍沒收了土豪劣紳的糧食和財物,并在街上召開了群眾大會(2月4日是正月初一)分糧分物給窮苦老百姓,殺了肥豬與當地老百姓一起過節,并將那天作為“開心年”。歷史上的“雞鳴三省”會議內容是中央總的責任由洛浦(張聞天)接替博古(秦邦憲)毛主席為周恩來在軍事指揮的幫助者;二是討論蘇區中央分局今后的行為方針等,決定堅持游擊戰和成立中華軍委中央蘇區分會;三是研究中央紅軍新的進軍方向,決定向云南扎西集結,“雞鳴三省”會議完成了遵義會議未來得及完成的中央領導權的交接和毛澤東軍事指揮權的確定,重新確定了紅軍的行動方針在中共黨史,軍史上具有歷史轉折性的重要意義。對當時流傳的紅色的音樂更具有研究價值。
(二)石廂子流傳音樂旋律特征
紅色音樂旋律優美,它源于民歌又超越了民歌,唱起來朗朗上口,富于情感的表現,用歌唱的藝術形式來表現情感,是人類所具有的一種藝術本能,所以,石廂子紅色歌曲更容易激發老百姓的愛國情感和更容易傳播。
1.歌曲《紅軍勝利萬歲》
這是一首五聲徵調式歌曲,四四拍,這首民歌音樂旋律平穩,附點八分音符節奏表現紅軍戰士們以少勝多,消滅敵軍的喜悅心情,音程最大的跳動是10小節和11小節,在第一小節內,有一個五度的跳動,表現了紅軍戰士們的高昂氣勢。
2.歌曲《紅軍處處受歡迎》
這是一首加清角的六聲C宮調式,四二拍,旋律在第一小節和十五到十六小節有一個五度的音程跳動,二至三小節有個八度的大跳,其余旋律進行都比較平穩。在四小節、十二小節、十八小節、二十小節有附點八分音符;十三小節有附點四分音符,表現紅軍戰士和百姓親如一家的情感。
3.歌曲《共產興中華》
這是一首四二拍五聲C徵調式歌曲,節奏工整進行曲風格,第一樂句1—8小節,上下行進行流動的旋律,表現紅軍英勇善戰的情緒;第二樂句9—16小節是歌曲的高潮,表現軍民勇敢抗擊敵軍的決心和斗志;第三樂句17—33小節,對未來美好的期盼和向往。
3.歌曲《當兵就要當紅軍》
這是一首C宮五聲調式歌曲,四二拍,整首歌曲八小節,在二、三、五、六、七小節都有后十六分音符節奏,歌曲旋律平穩,二三度上下進行比較多,旋律短小流暢,熱情。
(三)石廂子流傳紅色歌曲歌詞特征
紅色歌曲能激發愛國情懷,振奮精神,尤其在戰火紛紛的戰爭年代,是克敵制勝的法寶,凝聚一種意志和力量,是奮勇前進的號角。紅色歌曲的歌詞語言精練,根植于民間,樸實易懂,是平民百姓的真實情感寫照。
1.以少勝多善戰勇敢的紅軍戰士
歌曲《紅軍勝利萬歲》歌詞簡單易懂,表達了紅軍戰士們以少勝多消滅敵人打勝仗的喜悅心情。歌曲這樣唱到:“紅軍戰士們好英勇,消滅敵人幾師兵,俘虜萬余眾,得到(土話:意思是取得了)空前偉大光榮的勝利,動搖了國民黨反動的統治,革命歷史上寫了輝煌燦爛的一頁,(白)紅軍勝利萬萬歲。
2.紀律嚴明處處受歡迎的紅軍戰士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進入赤水河流域后,為了取得群眾的信任,粉碎國民黨對紅軍的造謠,在歌曲《紅軍處處受歡迎》中的歌詞唱到:“紅軍四處追敵兵,群眾愛我們,處處受歡迎,公買賣不相欺,處處要留情,講話要和氣,開口不罵人,工農如兄弟,勞苦更相親,無產階級勞苦群眾個個都歡迎”。歌詞通俗易懂,簡單樸實,表現了軍民之間的魚水情。
三、古藺太平二郎紅色花燈音樂
悠悠赤水河釀造出享譽中外,堪稱“醬香典范的貴州的茅臺、四川的郎酒”,紅軍長征“四渡赤水”,“二郎灘頭”、“太平渡口”、“紅軍樹”下書寫了波瀾壯闊的紅色革命史,鐫刻著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的紅色印記。
古藺花燈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是一種集民俗歌舞雜技,紙扎藝術為一體的民間民俗表演藝術,從正月初一開始至正月十五結束,具有“要唱要跳,要拽要鬧的民間歌舞”小戲。法國作曲家弗德雷里克柏遼茲曾表示:“音樂是心靈的迸發,它不像化學那樣進行實驗分析,對偉大的音樂來說只有一種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 [3]
(一)古藺太平花燈紅色歌曲《郎酒送紅軍》旋律特征
1.紅色音樂歌曲《郎酒送紅軍》共分三部分,第一部部分音樂旋律表現老百姓正月初一過年歡迎紅軍戰士來到太平鎮的喜悅心情。
12小節前奏,以四個十六分節奏一拍和五拍的長音構成3個小句,其中心音在分別在5-2-2上面,形成引入。并且在長音部分加入鑼鼓的鼓點,熱鬧而歡快。其中旋律分別才有325;352;612的三音核心旋律(五聲性三音列)。
13小節開始進入演唱部分 以6小節形成一句 325的三音列構成主要旋律材料,并形成不變的變換。19-22小節 四小節為一句,則是以 612轉615的旋律進行,并引入偏音4。
2.第二部分音樂旋律采用卡農的形式相互交替進行,表現百姓送郎酒的過程,并形成了前赴后繼熱鬧的場面。
3.第三部分音樂旋律表現老百姓送郎酒紅軍戰士們的軍民情深,期盼戰士們多打勝戰,窮人當家作主的美好未來。
旋律的最后的高潮部分則是 5-6-2 的三音列轉6-1-2接4-5-6-5的收尾句。
此曲的旋律是以五聲興三音列構成了主要材料,并且不斷的轉化三音列的內容構成了旋律的邏輯結構,其中接456-5的收尾句,456-5形成了由456-5構成的一個特定終止式的結構。
(二)古藺太平紅色花燈音樂歌曲《郎酒送紅軍》歌詞特征
歌曲《郎酒送紅軍》以郎酒為“情媒”表達老百姓對紅軍的擁戴,送酒即送情,鼓勵支持紅軍戰士的英勇殺敵,多打勝仗,酒還可以為受傷的紅軍戰士消毒療傷,為疲憊的紅軍戰士驅寒,為上戰場的紅軍戰士壯膽。
1.歌詞第一部分表現紅軍到二郎老百姓的喜悅心情。
唱到:“正月里來是新春,唱起花燈歡迎紅軍”燈首念白:“鑼鼓打得鬧喧天,紅軍來到二郎灘。唱起花燈歡迎你,山也笑來水也歡”。
男青年念白:“甲戌乙亥春,到處鬧紅軍。紅軍到二郎,窮人好開心。紅軍為民眾,開倉把鹽分。人人都說紅軍好,個個都把拇指抻。”
2. 歌詞第二部分表現軍民魚水深情。歌中女唱:“一唱紅軍來,鮮花遍地開,紅軍本是為窮人,萬眾喜心懷,紅軍長征歷盡艱辛,英雄的業績傳天外。”
男唱:“二唱紅軍好,勞苦功勛高,好似神兵從天降,個個是英雄,打的白軍膽戰心驚,丟下了煙槍把命逃。
紅軍和人民本是一條心,軍民魚水情誼深,郎酒送紅軍略表我們一片心,紅軍哥哥你喝了酒,行軍打仗有精神”。
3. 歌詞第三部分表現老百姓期盼郎酒助紅軍多打勝的美好愿望的情感。歌中唱到“郎泉水蕩清波,為我紅軍解饑渴,為我洗凈風塵苦,為我濯腳除污齪。好郎酒真不錯,治病醫傷來做藥,喝口郎酒精神爽,革命路上除腐惡。郎酒送紅軍,軍民情意深,紅軍天天打勝仗,多多地傳喜訊。郎酒送紅軍,窮人要翻身,但愿早把那乾坤轉,神州永是春。”
紅色音樂文化是我國先進文化在藝術領域的具體體現,集中反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征。
四、結語
毛主席在雪地講話中說到:“長征是宣傳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二萬五千里長征,紅軍戰士們用腳步走了十一個省,367天。長征精神光照千古。長征中的紅色音樂文化是革命與歷史的積淀,是現階段社會所需要繼承和發揚的時代精神。紅色音樂作品表現種類雖然各異,但表達的內容都是樂觀向上,啟人心智,凈化心靈,體現了愛國偉人,艱苦奮斗,不怕犧牲,實事求是,堅定的理想,信念等優秀品質和光榮傳統。
通過對石廂子流傳的紅色歌曲和古藺花燈音樂的旋律,就歌曲分析,我們能充分感受到紅軍戰士的革命豪情和老百姓之間非常濃烈的情感,優美流暢的旋律給人一種心靈的感動,具有一種非常強大的磁場正能量。
指出:“我們要利用好紅色資源,發揚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 [4]研究挖掘赤水河流域瀘州段—紅色音樂文化就是為了響應習近平號召,為了不斷傳承創新,為了更豐富中國紅色音樂文化庫,為了建設發展成渝經濟圈提供精神糧食,利用好紅色音樂文化。因為紅色音樂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的精神面貌,蘊含著濃烈的歷史文化價值。因此要充分發揮紅色音樂文化在扶貧攻堅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與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李詩原.紅色音樂研究的學科理論與問題框架——音樂學術研究的反思與探討(四)[J].音樂研究,2020(02):86-97.
[2]熊曉輝.從方法論看中國紅色音樂文化研究[J].昌吉學院學報,2020(04):52-57
[3]馮誠純.紅色音樂文化及其時代價值[J].黨政論壇,2020(11):44-48.
[4]白艷.紅色音樂文化的意蘊探究[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09):94-96.
作者簡介:謝云秀(1963—),女,四川合江人,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音樂學。
李博(1994—),男,重慶萬州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 瀘州 646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