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玨
摘 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強農業、美農村、富農民的重要舉措,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把產業興旺擺在鄉村振興總要求的首位。2019年中共河南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和農村工作會議分別對如何以產業興旺作為“三農”工作的重點進行部署。總的來看,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既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強化基層組織經濟支撐、鞏固黨的執政根基的重要舉措,必須下功夫加大推進力度,努力取得實實在在成效。
關鍵詞: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鄉村振興
一、漯河市村集體經濟發展基本情況
近年來,漯河市在推進基層黨建過程中,堅持把破解村級集體增收難題擺在突出位置,圍繞實現村級組織有錢辦事、有能力服務黨員群眾的目標,大力開展以“增加村級集體收入、增強農村基層組織發展活力”為主要內容的“雙增”行動,堅持一村一策、因村制宜,初步走出了一條壯大村級集體收入的新路子。
目前,全市共有1269個行政村,675個行政村有了集體經濟,占全市比例的53%,其中5萬元以下的有478個,占全市比例的37%,5萬元-100萬元的有176個,占全市比例的13%,其中,50萬元-100萬元7個;100萬以上的有21個,占全市比例的1.6%。自2015年“雙增”行動開展以來,全市有467個行政村擺脫“空殼村”帽子,新增年村集體收入5萬元以上的269個,10萬元以上的96個。總體上看,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呈現出較好的發展態勢,無集體收入的“空殼村”不斷減少,村集體固定資產上百萬元、年收入十萬元以上的“富裕村”不斷增多,村級黨組織的號召力、凝聚力、戰斗力顯著提升。
二、漯河市發展村集體經濟的主要做法
近年來,漯河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和中央1號、省委1號文件精神,緊緊圍繞農村工作實際,通過持續強化基層組織領導,進一步明確目標責任;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切實盤活存量資產;深入挖掘經濟新增長點,培育特色產業主體;用足用活上級優惠政策,依托項目帶動增收等一系列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途徑辦法,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一)突出設計規劃,形成聯動機制
一是堅持組織推動。2015年,由市紀委、市委組織部、市委農辦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增加村級集體收入 增強農村基層組織發展活力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增加村級集體收入的工作方向、總體目標、發展途徑和推進措施。把增加村級集體收入納入縣鄉村三級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的重要內容,堅持每半年組織一次集中觀摩講評,推廣經驗做法,持續引導推動。二是堅持政策資金聯動。整合發改、農業、水利等部門資源,將項目資金捆綁向農村傾斜,加大對村集體經濟的扶持力度。協調金融機構把村級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信貸支農的重點,加大貸款支持力度。三是堅持人才幫扶帶動。在已派駐688名第一書記的基礎上,2017年又從縣區直單位抽調791名干部充實到村開展幫扶,幫助理清發展思路,找準發展路徑。建立鄉土拔尖人才致富小組,推行“1+N”幫帶模式,形成“支部統領,人才帶頭,群眾參與”模式。四是堅持激勵保障驅動。市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對當年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好的村實行獎勵。規定對村集體經濟年經營性純收入超過5萬元的村,可從村集體當年純收入中列支5%的資金,獎勵作出重要貢獻的村干部。對集體收入強村黨組織,授予“十佳”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大張旗鼓給予表彰。
(二)因地制宜施策,精準分類指導
不斷總結村集體經濟發展經驗,借鑒其它地市先進做法的基礎上,按照因地制宜、精準分類的原則,要求各縣區結合實際情況重點推廣六種發展模式。一是土地托管。按照“自愿、依法、有償”原則,鼓勵發展農業聯社和土地托管,通過專業承包,托管集體土地經營使用權,使村集體獲取經濟效益。二是資產出租。充分挖掘潛力,對農村“三資”進行清理,明晰集體產權,整合荒置、閑置村集體固定資產,采用整體租賃或承包等方式,發展“租賃經濟”。四是三產服務。通過推行勞務服務、農資服務、物流服務、入社服務等方式,幫助村集體獲取有償服務。如召陵區鄧襄鎮洼張村創辦了天順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優質良種基地5000多畝,村集體年收入5萬多元。四是產業帶動。鼓勵引導村級組織依托本村農業產業或特色產品優勢,主動貼近市場需求,靠大聯大經營,實現小風險穩收益。如臨潁縣瓦店鎮大李村、上坡高村等村與河南天冠集團實行村企聯合建設優質糧基地,村集體每年獲得近20萬元的收入。五是資產入股。通過資金、土地、房屋等要素入股等形式,使村集體與群眾共同增收。如源匯區姬崔村、三里橋村、何王莊村等立足區位優勢,按照“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東”的發展思路,實施股份合作制經營,闖出了一條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子。六是旅游帶動。充分挖掘利用人文、歷史、自然風景等特色,大力發展特色旅游、鄉村旅游及配套服務,開發觀光農業、農家樂等項目,帶動發展餐飲、住宿等產業。如郾城區龍城鎮孔沈鄧村依托儒家文化歷史濃厚特色,引進了河南石磨家園有限公司,著力打造孔沈鄧耕讀園,成為全市幸福鄉村游1號線的重要旅游點,增加了集體收入。
(三)堅持黨建引領,形成發展合力
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黨員干部先鋒帶頭作用和群眾主體作用。一是建強組織引領發展。堅持標準選優配強,把能干事、有公心的優秀村黨組織書記留下來,對不勝任者及時進行調整。建立每村1名村黨組織書記后備隊伍,著力培養一批、帶動一批、激勵一批有意愿、能干事、想干事的人進入村“兩委”班子。二是帶動群眾抱團發展。積極推廣“黨組織+合作社+基地+農戶”“黨組織+基地+農戶”“黨員+農戶”等多種經濟發展模式,依托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種植養殖大戶,帶領群眾抱團發展,不斷增強村級組織造血功能。如舞陽縣文峰鄉齊禮村圍繞綠化苗木這個主導產業,采取專業合作社+農戶形式,在生產服務、產品營銷、政策扶持、協調聯絡、人才支持五個方面提供服務。三是嚴格監督助推發展。圍繞管好用好集體經濟資產,組織、紀檢、財政、審計等部門,強化監督管理,助推集體經濟發展。針對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監督機制不完善,村務不夠公開透明、財務管理不規范等問題,推行以“厘權”、“履權”、“監權”為主要內容的“陽光漯河”體系建設,著力推動村(居)組織職權清單化、用權程序化、監督結果透明化。
三、當前村集體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發展不平衡
村級集體經濟有“盆景”,整體不強。城鎮、靠近企業、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的村莊,更有利于分享經濟發展帶來的紅利,村集體的土地等各類資產更“值錢”,更便于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村集體的收入也較高。地處偏僻、遠離企業、資源匱乏的村,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觀念陳舊,村集體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仍有不少“空殼村”。
(二)發展意識不強
一是認識不統一。市和縣區黨政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很重視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但部分鄉鎮和村“兩委”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缺乏緊迫感,甚至認為只要農民富裕了,有無集體經濟無關緊要。二是認識有誤區。一些村干部求穩怕亂,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在發展集體經濟上為難情緒大,不敢擔當,畏首畏腳,不敢先行先試,導致有資源條件不會用,有了集體經濟不會管。部分鄉鎮領導、村干部過分強調缺乏資金、人才、技術等客觀因素,主動作為意識弱。三是發展思路不清晰。當村干部隊伍中,懂經濟、有闖勁、會經營的人員比較少,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不足。
(三)發展基礎薄弱
從實際情況看,大部分村“家底”不厚,除村級活動場所、學校、深井、電灌等公益性資產外,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缺少可利用資源和資金。主要表現:一是缺少可利用資源。上世紀80年代初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多數村已將集體土地、林地等資產包產到戶或組,已無集體資產可用。二是缺乏資金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最重要的是項目和資金,有的村很想發展經濟,也看準了項目,但村里資金有限,可盤活的固定資產少,缺少可抵押物,而金融機構在集體涉農貸款方面,貸款手續復雜,條件要求高,致使項目難以落地。三是增收后勁乏力。許多村目前主要靠出租土地取得收入,在土地數量固定、土地租金不會大幅上漲的前提下,難以實現集體收入的快速增長。
(四)發展機制不健全
各級相關部門在統籌協調、整合資金、落實政策鼓勵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方面作用發揮不明顯;在調動和激發村干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方面作用做的還不夠;在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方面,與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對策建議
(一)強化組織領導,做好發展規劃
要切實加強領導,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和手段,納入目標責任考核。要緊緊抓住中央、省、市對村級集體資產進行全面清理、造冊登記、確權頒證的契機,構建資產增值機制,探索出臺具體的管理指導辦法,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要認真抓好示范引領,以點帶面,在“點”上探索總結經驗,指導推進“面”上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要立足現有資源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從各村實際出發,確定不同層次的“脫殼”標準,制定可行的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解決“空殼村”的具體工作規劃,落實目標責任。以先進帶動后進,探索路子、穩步推進。
(二)培育發展典型,做到引領帶動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人才、干部是關鍵因素。要以村“兩委”換屆為契機,注重選拔那些思想解放、思路清晰、責任心和事業心強,帶頭致富能力強,帶領群眾致富能力強的“能人”進村“兩委”班子,打造懂經營、會管理、素質高、能力強,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村級干部隊伍。著力培樹一批懂經營、善管理、發展集體經濟意識強的能人作為典型,加強教育培訓力度,有條件的情況下,吸收進組織,培養進“兩委”,做到示范帶動。結合“強基固本”活動的開展,持續抓好“領頭雁”、村黨支部書記的學習培訓,增強他們的市場經濟意識,提高組織管理能力和帶動發展的本領。要以脫貧攻堅為切入點,充分挖掘選派機關優秀干部到農村任職工作的內在潛力,發揮共建單位堅強后盾的優勢,對村級黨組織及時進行整頓提高,通過“高位嫁接”方式,進一步優化村級干部隊伍結構,強化村級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使廣大的基層干部做到不僅想干事、敢干事,而且會干事、干成事,為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證和人才支持。
(三)因地因村制宜,精準分類施策
各村發展條件各不相同,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不能一刀切、一哄而上,必須堅持一村一策、找準路子,多元化拓寬增收渠道。結合我市實際,要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增收,關鍵還要在產業發展、資源開發、服務增收上做文章,有針對性地支持發展“城郊型”、“種養型”、“資源型”、“服務型”等集體經濟。一是位于城鎮中心和城郊結合部的村(居、社區),可圍繞服務產業,創辦物管公司、家政公司,為居民、小區等提供服務,增加集體收入。二是工業發展好和項目建設多的村(居、社區),可圍繞企業建設和項目建設,在工程建設、材料運輸等方面做文章,從而增加集體收入。三是農業發展好的村,可采取“支部+合作社(協會)+農戶”等形式,在旅游農業、觀光農業、休閑體驗農業上做文章,為企業、種養大戶等提供后勤保障、服務外包、勞務中介、農業生產等微利服務,增加集體收入。四是自然資源豐富的村,可依托自然風光、鄉土文化、生態資源等優勢,結合美麗鄉村建設,開辦鄉村旅館、農家樂等項目,做大做強旅游產業,增加村集體收入。
(四)科學規范管理,夯實制度基礎
一要認真推行村務、財務公開制度,使村級集體經濟的收入管理、支出使用納入群眾的監督范圍,真正做到賬務公開,群眾明白,干部清白。二要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針對村級班子和干部的實際,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納入村級班子和村級干部任期目標責任制,將村干部的經濟待遇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績效掛鉤,可以在征求上級組織和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在集體經濟收入中確定一定的比例,用于解決村組干部的報酬和獎勵。要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實績作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據,嚴格獎懲,激發鄉、村干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五)加大扶持力度,形成政策合力
一是加大非農建設用地支持力度。積極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加大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置換出的建設用地指標優先安排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公益建設以及農村非農業發展建設。在農村土地征收中,要留出一定土地,在符合城鎮總體規劃的前提下,用于村集體非農業發展建設。在城鎮村莊改造建設中,要留出一定面積的村集體用房用于服務群眾,發展集體經濟。二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統籌財政、農業、水利等部門,整合支農惠農資金,集中力量支持計劃可行、經營風險小、管理科學的村集體經營項目,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進一步完善政府性小額擔保貸款體系,降低門檻,對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優先扶持發展。引導金融機構加大支持力度,對符合貸款準入條件的村級集體經營性項目、以村為主體開展的土地整治項目、貧困村光伏扶貧項目等,及時提供信貸支持。三是優化涉農項目審批程序。發改、人社、工商、稅務、金融等部門要落實優惠政策,對村集體經濟建設項目或經營性項目,建立審批“綠色通道”,提高辦事效率,對符合條件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要進一步放寬審批條件,簡化審批程序。四是深化結對幫扶。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與脫貧攻堅工作緊密結合,充分發揮領導干部聯系點、部門結對幫扶、鄉鎮包村干部、農村第一書記等制度作用,從班子建設、發展規劃、資金和項目等方面,幫助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組織開展“村企結對幫扶”活動,鼓勵村企自愿結對,通過項目合作、產品配套、資產出租、農副產品配送、技術支持等方式助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唐玉清,《村級集體經濟問題及對策》,《中國市場》.2021,(12)
2、李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意義及舉措》,《現代農村科技》.2021,(04)
3、何軍,《關于農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研究》,《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06)
4、夏柱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與鄉村振興的重點》,《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02)
5、崔占英,《農村集體經濟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山西農經》.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