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明
摘 要:民商法對私有財產保護具有平等性、被動性和補償性,其對我國公民私有財產的保護具有重要的法律意義。民法典的實施進一步完善了對私有財產保護的內容和范圍,是民商法的有益補充,但是就目前而言在法律體系建設、普法宣傳以及監督機制等方面的問題仍不容忽視,文章據此做詳細分析。
關鍵詞:民商法;私有財產;法律體系;普法;監督
由于私有財產的所有權主體在于個人而非國家或者其他組織機構,所以私有財產的保護也需要其所有權主體對其私有財產損失進行維權。民商法律體系的建立為私有財產的保護提供了維權的法律依據,有效提高了我國公民私有財產保護意識和維權意識,當前如何將民商法律體系中有關私有財產保護的法律運用到實際中來是人們最為關注的問題。基于此,本文便對民商法的推行情況展開具體的分析。
一、民商法對私有財產保護的表現特征
首先是具有平等性。民商法確立了公民個人私有財產的法律地位,即公民在私有財產保護層面不受其自身地位、經濟基礎、負債親狂等影響,均應受到法律的保護,體現了民商法對私有財產保護的平等性;其次是具有被動性。縱觀民商法對私有財產保護的相關法律條例來分析,民商法主要作用于不法侵害發生后,并非是主動對社會主體的私有財產進行干預或者保護,缺乏對私有財產的事前預防與保護,且其選擇權利主要掌握在被侵害主體的手中,由此可見民商法對私有財產保護是具有被動性特征的;第三是具有補償性。民商法規定了公民的私有財產受到侵犯時公民可以遵循民商法對私有財產保護相關法律條文向侵害方尋求補償。現有的民商法對私有財產侵害的補償通常以直接補償為主,且原則上不附帶懲罰條款,結合實踐來看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被侵害主體的損失,具有一定的補償性。
二、民商法對私有財產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法律體系不完善
法律作為我國社會治理的主要依據,想要提高私有財產的法律法規效力,就必須對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立法,同時與憲法、刑法、民商法等進行有效的結合,根據我國社會實際情況,通過多種法律手段起到保護私有財產的目的。雖然民法典的實施進一步規定了對私有財產保護的內容、范圍,明確了其意義,為私有財產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但是其對于侵害后的追責及事后救濟等問題并未做出新的體現。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私有財產表現形式趨于多樣化,當前的法律體系相對而言是有待進一步完善的,民商法對于解決目前我國社會實踐中的私有財產侵犯問題仍然不夠,還需要通過對其進行不斷的實踐,發現其中一些不適用的地方,進而對其進行不斷的改進,從而使我國制定的民商法得到不斷的完善,進而在社會發展中得到更好地適用。
(二)普法宣傳不到位
民商法律體系是在民法(基本法)和商法(特別法)的融合基礎上建立的,因而財產主體應在民事活動中注意對以上兩種法律條款的遵循。其中民法包含物權法和債權法,商法又含有公司法、企業法、及保險法,財產主體一旦觸碰了其中任意一條法律法規,或出現與相關法律條款相違背的行為,則其對他人的私有財產的侵犯或可成立。但是就目前來看,民商法對于私有財產保護在法律相關知識的普及層面仍然不足,由于對私有財產保護法律知識欠缺而導致一些侵犯他人私有財產和無法對自身私有財產進行維護的情況時有發生,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私有財產保護相關條款設置的意義。
(三)缺乏相關監督機制的監督
由于司法部門對民商法律體系中私有財產的保護具有較高的被動性,即財產主體不主動提出私有財產保護的相關要求,則司法部門不會對其私有財產安全情況進行主動干預,所以相關法律所對應的監督機制也一直沒有辦法得到建立。雖然這一情況是基于對不同財產主體的尊重而形成的,但也使得財產主體私有財產的保護成了難題。缺乏相關監督機制的監督,顯然很多財產主體無法及時地發現自身私有財產被侵害的問題,并為交易活動中的另外一方帶來公平交易以外的利益,使得私有財產保護的相關條款無法真正地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助力。
三、民商法對私有財產保護的優化建議
(一)逐步完善相關法律體系
民商法雖然是公民私有財產保護的主要法律,但是隨著社會經濟和財產形式的不斷發展,必須要結合其他法律進一步完善私有財產保護法律體系,從而在各個領域制定法律機制,且在相關的法律體系中要明確指出公民私有財產的適用范圍、使用方法和補救措施,進而使公民私有財產法律制度得到不斷的完善。由于公民私有財產具有很強的個人屬性,因此要不斷強化民事私有財產的民商法保護法制度。一旦出現侵權者公民私有財產泄露的案件,就需要用法律制度來對侵犯者的侵犯行為進行制裁,且要對受害者進行一定的經濟賠償。但并不是所有的組織和行業都適用法律制度,針對于一些特殊行業,可以為法院和醫療部門提供特殊條款,以允許處理敏感的公民私有財產。就信息的本人而言要切實做好交流溝通工作,減少并避免產生額外的沖突,預防雙方會受到不必要的權利的傷害。
(二)加大普法宣傳力度
普法宣傳作為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作用不容忽視。隨著民法典的實施,其對公民私有財產的保護層面有了新的有益補充與完善,結合民商法對私有財產的保護相關制度,為我國社會主體的私有財產保護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面對因對私有財產相關法律的缺失而導致的諸多違法事件,應充分利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手段,結合新聞、社區宣傳、普法宣傳等多項手段提升公民對私有財產保護的相關知識,在自身私有財產受到侵害時學會及時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同時避免因相關法律知識欠缺等原因做出侵害他人公私財產的違法事件。
(三)促進監督體制作用的發揮
從民法尊重民事活動個體的角度來看,民商法律體系中私有財產的保護條款雖然具有被動性的特征,使司法部門無法對財產主體私有財產被侵犯情況進行主動干預,從而形成私有財產保護的相關原則和其作用的矛盾。但監督體制的確立也能為保證私有財產保護法律的平等性提供一定的促進。因而為保證更多財產主體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的權利,從而深化私有財產保護相關法律條款的設置意義,國家應設立相應的監督體制,以增強民商法律體系中私有財產保護相關法律條款的實行。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民商法律體系的建立為公民私有財產的保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據,然而這項具體法律的推行和實施仍面臨著較多的問題。如不對這些問題予以解決,則公民私有財產的保護也只能變成一個存在于紙上的“說辭”。基于當前民商法律體系在私有財產保護方面的問題,相關人員應加強對相關法律體系的完善,推動相關法律在現實生活中的落實,并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以進一步推動私有財產保護的實施與普及。
參考文獻:
[1]康春苗.完善民商法律體系對私有財產保護的路徑探討[J].法制博覽,2021(16):78-79.
[2]蹤雪蓮.淺談私有財產的民商法保護探討[J].法制與社會,2021(13):8-10.
[3]王建平.私有財產民商法保護中的問題及對策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19(1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