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士人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懲罰性賠償制度也在不斷尋求完善,通過優化懲罰性賠償金的計算、拓寬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適用范圍等諸多手段有效遏制不法行為主體的行為,起到了約束規制的作用。文章基于懲罰性賠償金的計算方式、懲罰性賠償制度的舉證配置以及職業打假亂象等方面探討了懲罰性賠償制度的不足,并提出了針對性的完善建議。
關鍵詞:懲罰性賠償制度;賠償金;舉證配置
一、懲罰性賠償制度的不足
(一)懲罰性賠償金的計算方式有待完善
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引入標志著我國在立法方面得到進一步完善,特別是對消費者權益保護力度得到極大增強,切實保障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然而在關于懲罰性賠償金的計算方式層面,依然存在較多的不足。當前雖然相關法律對懲罰性賠償數額計算的基數作出明確規定,運用產品、服務價格與實際損失兩種作為確定了懲罰性賠償基數的方式,但是兩種方式各有缺陷,導致該制度作用發揮大打折扣。當前,《侵權責任法》及《民法典》之中對于懲罰性賠償倍數及基數等確定,適用了“相應的”這個極其模糊的詞匯表示,將更多的裁量權賦予給了法官,對于案件處理上有可能會存在更多的主觀性,有失公允性,因此很少有直接援引該項規定的判決存在,應用有限也導致該規定的懲罰性和遏制性作用發揮有限。
在現有的法律體系中,我國懲罰性賠償的倍數依價款或損失設定,通常實際運用較多的是價款的3至10倍。雖然我國賠償倍數很高,但是從實踐成果看,其發揮的作用卻并不可觀,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則是司法概率較低。從實際結果看,法院運用懲罰性賠償制度處理的案件,原告多數為職業打假人,大部分提起訴訟的緣由為虛假宣傳、標簽瑕疵等,而以產品質量導致人身傷害、財產損失的案例比較少,整體上看司法概率較低。由此可見,如果忽略司法概率的問題,即使對倍數進行提升,依然不能發揮出相應的作用。
(二)懲罰性賠償制度的舉證配置不合理
我國《民事訴訟法》中按照“誰主張、誰舉證”來承擔舉證責任。例如,在食品安全懲罰性賠償案件中,通常情況下,消費者需要提供生產者或經營者有“故意或者明知”的行為。因消費者和食品生產經營者的地位懸殊,再加上該證據具有明顯的主觀性。生產經營者會以“不知或者過失”進行抗辯。再者,消費者證明因產品安全問題導致的損害與產品生產經營者的行為存在因果關系是具有一定的難度。對于能夠提起訴訟的消費者我們可以看出他們是具有一定維權意識的,但在舉證責任方面,消費者承擔了過重的舉證責任。某些情況下,消費者是需要對不符合安全標準的產品進行檢驗鑒定,而這些費用需要自己支付,只有在勝訴后才由生產經營者承擔。部分消費者因不愿承擔訴訟之累最終選擇放棄訴訟,由此導致懲罰性賠償制度難以落實。
(三)職業打假亂象亟需整治
雖然職業打假人的存在有利于監督市場,但多數職業打假人考慮的是低投入高收益,他們很少去關注臟亂差的小型生產企業,更多以大型連鎖企業為打假對象。有些職業打假人沒有正當職業,以打假所獲得賠償為收入來源,使得職業打假人呈現團體化的發展趨勢。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考慮,如果將職業打假發展成產業,那將會影響社會的生產力發展。另外,職業打假者利用公民享有的正當權利,通過一系列手段,加上媒體傳播報道,有意無意的向社會傳播了打假可以掙錢的概念,嚴重影響了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實施本質。職業打假行為的存在也給行政機關的工作帶來負面影響,降低其工作效率。因為職業打假者向行政機關投訴舉報的并不是產生安全問題的原因,他們沒有抓住安全行為存在的主要問題,總是抓著次要問題不放,浪費司法資源,耽誤行政機關處理打假問題的精力和時間。再有,安全問題頻發的根本原因大都是生產者而非經營者。職業打假人的大量時間和精力用于刁難經營者,而非抓住生產者的過錯,這也導致安全問題很難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大量的職業打假人的投訴舉報行為占用了行政人員大量的時間,同時也加大了行政機關的工作難度。 二、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完善
(一)完善懲罰性賠償金的計算方式
首先是在合同領域。建議懲罰性賠償倍數不能設置過高。若是對于受害者造成了嚴重損失,應該參考有關侵權領域懲罰性賠償的規定,靈活按照相應損失計算賠償額度。通過這樣靈活設計,能夠減少上述職業打假人謀取私利的行為,同時也能夠有效抑制假貨等不法行為問題,維持市場和社會的良好秩序;其次是在侵權領域。建議調整《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的相關規定,明確懲罰性賠償基數,構建合理的賠償額度,以更好發揮該制度的重要作用。至于賠償倍數設置,設定3倍倍數為限是比較合適的,對于三倍以下的賠償還可以參考其他因素,由法院進行裁決。建議在實施懲罰性賠償制度時,可以采取舉證責任倒置的方式,這樣能夠減少舉證成本、訴訟成本、舉證難度等,能夠更好的保護被侵犯者的權益。總之,建議在《民法典》侵權責任編制中,作出有關懲罰性賠償制度的一般規定,明確懲罰性賠償基數、倍數,優化舉證責任、明確參考因素等,以此來作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食品安全法》中侵權領域懲罰性賠償制度適用的指導條款,充分發揮和有效遏制不法侵權行為的作用。
(二)合理分配舉證責任
在相關案件糾紛中,消費者想要獲得懲罰性賠償金,需要承擔相應的舉證責任:首先,生產經營者存在侵權行為的主觀構成要件,關于其主觀上屬于故意或者是否存在過失;其次,生產經營者實施了違法行為并造成了一定的損害后果;最后,侵權行為和損害后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在實踐中,消費者來搜集證據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建議,在一些證據的舉證責任上可適用取證責任倒置的方式。
在司法實踐中,一般會以生產經營者是否具有生產許可證等外在的證據,判斷產品是否達標,而忽略對人體健康安全產生危害的實質性因素。讓消費者承擔舉證責任,一定程度上能避免消費者濫訴情況的發生。但同時我們也要知道,作為普通的消費者一般并不具有產品上的專業知識。例如,對食品是否符合營養價值、是否添加少量有毒有害物質是不清楚的,況且還需要提交食品安全鑒定機構或者行政機關的書面證據來說明食品不符合安全質量標準。總而言之,生產經營者對產品是否符合安全質量標準應承擔證明責任,食品安全質量檢查報告也應由生產經營者到專門的檢測機構出具證明。對于不能出具專業質量安全檢測鑒定結果的生產經營者,可推定其產品存在問題,促使使懲罰性賠償制度起到實質性的作用。
(三)健全舉報制度遏制職業打假
應進一步規范公民對食品安全問題的舉報程序,為避免行政資源的浪費,可以要求公民對舉報內容提供相關線索和證據。經查證屬實后可以對提供重要線索的公民進行一定金額的獎勵。除電話熱線舉報外,可開通相關行政機關的微博微信平臺接受舉報。但同時為保證行政機構的工作效率,防止舉報制度被濫用,應建立健全舉報制度。例如,明確行政機關接到舉報后調查證據的時間,規范對舉報人的獎勵時間和獎勵金額的計算方式。與此同時加強對行政執法人員的專業技能培訓,提高工作效率。以此,減少職業打假者的數量,鼓勵舉報行為,有效利用社會監督的力量,重點打擊生產經營者的違法行為,進一步減少安全事件。
參考文獻:
[1]吳亞飛. 論我國懲罰性賠償制度之完善[D].華南理工大學,2020.
[2]顏凌云.以《民法典》為遵循完善我國懲罰性賠償的制度體系研究[J].法制與社會,2021(11):17-18.
[3]唐守東.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訴訟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實踐檢視與完善路徑[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21(03):7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