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小華
摘 要:由于我國目前的《民法典》沒有充分認識到民商之間關系的特殊性,很難滿足社會對商法的要求。而古代羅馬、德國、法國等立法經驗表明,民法與商法發展的現實需要之間存在著無法克服的鴻溝。在實踐中,《民法典》對民事主體區分沒有現實的要求,從而造成了概念和法律適用上的混亂。就行為制度而言,無論是民法、抽象規則還是特定規則,都沒有對民商之間進行合理的制度安排,忽略了商業活動的基本特征。為此,應及時糾正我國在民法典頒行后的民商關系上的缺陷,從而推動民商二者之間的共同發展。
關鍵詞:中國民法典;民商關系;實踐思考
中國頒行的民法典中的民與商之間的關系不明確,不僅造成民商之間理論觀念和制度規范的沖突,而且影響著我國商業實踐的健康發展。民法典代替商法原則,限制了商業創新和社會經濟活力,從而導致社會倫理的崩潰和文明的拋棄,阻礙了中國經濟社會的有序發展。最高法院雖然加強了改善商業環境的努力,但還是被提出了商事訴訟,并建立了多個商事法庭,認識到商事關系的特殊性在立法層面得到規范,民法典的編纂并未導致民商關系的確立,因此在民法典的編纂和確立中應優先考慮民商關系這一重要問題。所以,在民法典誕生之后,我國民與商關系中的矛盾并未減弱,反而有可能變得更加明顯。
一、《民法典》與民商行為關系
(一)商行為與民事法律行為不是種屬關系
對于商事行為與民事法律行為的關系,從外推的角度來看,商事行為的范圍比民法的范圍更為廣泛。事實行為是法律規定的行為,與行為人的意志無關。很多商業行為都是事實行為。所以,如果抽象的商業行為和民事行為只能抽象為法律行為,那么商業行為不僅包括諸如商業交易等民事行為,也包括設立商業實體、管理商業交易、維持商業賬戶和報告等事實行為,那么,商業行為就不能成立。所以,民法無法抽象地解釋商業行為和法律行為。民事法律行為的實質是自決、言論自由和私下表達,是法律行為的基本要素。合法行為的目的在于交易自由。自主性和制約性是商業活動的本質。
(二)自治與限制的共生是商行為的本質
第一,商業行為是私人行為,涉及公共利益。民事法律尤其關注個人的私利,商業活動是一種綜合行為,是私法上的公共利益。作為商人行為的外部特征,企業家的行為本身與企業的利益相關,但同時也影響著社會各層面的利益平衡。外部性來自于經濟社會主體的主導地位。其原因在于,商業主體有能力根據營業執照規定的產量和銷售價格,以及壟斷和調節市場的潛力。只有當經濟規模和實力達到一定水平時,通過經濟主體地位的改變,這些潛力就會轉化為經濟權利。這一經濟權利違背了私法關系上的平等原則,不僅影響了交易對手的權利,而且影響了整個市場的競爭。
第二,經營是一種相對客觀的行為。民法行為是以另一種意思表示為核心的行為,是指根據個人的具體需要和情況,以及其形式和內容、效力、法人資格等,同時又有利益和意義的不同,表現是一種有高度主觀標準的自覺行為,特別是明示與暗示、真假、完整與膚淺,導致行為有效性的不確定性。商業行為通常代表格式、標準值、一致性值和外觀。含義源于相關的法律規定,從而產生并規范行為。
第三,企業經營是一種風險行為,經營是一種風險導向的風險行為,這種行為是有利可圖的,高風險就是高利潤。與此同時,搬遷的風險本質上是商業風險。若任其發展,不限制商業風險的轉移,則將會對我國社會產生風險。所以,企業的發展必須在一個合理的風險范圍內。
二、《民法典》與民商財產關系
(一)傳統民法體系下財產權結構的法律安排
我國民法典的邏輯體系在邏輯上有其獨特的優勢,但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新權利不斷涌現,但傳統的民事物債制卻受到了越來越大的沖擊。中國現代民事理論是在這一背景下對傳統制度進行恢復的,包括知識產權在內的新權利,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開放。近代民法在困境中擴大了權益的范圍,引起了物權的變化,一般形成了包括物權、債權、知識產權在內的三位一體的物權結構。
(二)傳統民法體系下財產制度的當代困境
第一,對抽象財產法的關注不夠。現代民法出現前的封建經濟時期,土地是主要的財富形式,動產對經濟生活的作用微乎其微,財產調節制度基本上繼承了實體法規范。在這一時期,新興商業企業的動產以商法為主體,證券、理財、信托、知識產權、數據、信息流通、商業信譽、商法等新型商業財產制度相繼出臺。
第二,傳統民法對個人絕對權利進行絕對保護的現實任務。過去二百年來,不僅是人們把私人物品毀壞成了一種時尚,而且,在過去的四千年里,人類嘗試建立一個共同社會,沒有私有財產,但是徒勞。私人財產作為一種社會災難,推動著社會的迅速發展。其正反兩個階段存在著差異。這一過程存在一個悖論,認為,對私有財產的商業信仰不僅能增加風險,還能促進技術和商業創新,但是,一方面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另一方面,貧富差距擴大,社會矛盾激化。近代社會經濟基礎的變遷,使得公共生活成為新時代的必然,然而傳統民法卻堅持私有財產不可侵犯的原則,越來越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三)中國民商財產制度的立法問題
區分民商財產關系是客觀存在的,在民法上應調整靜態財產關系,調整資產的流動與使用。民事趨同在民法典編纂中也涉及到民商法之間的差異,這一方面導致了民商法的強制性整合,一方面導致對民事理論的過分干預,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相關規范過程中利益的不平衡,從而阻礙了基于民法的社會商業的發展。在較高的層次上,如果不能對商業財產進行區分,就不能對商業財產進行規制,只能在民法的基礎上,對一些具體問題作出專門規定,這不僅會阻礙對商業財產的合理利用和保護,而且還會扭曲社會所有成員的財產義務,給公共財產帶來系統性風險。
三、結語
目前我國民法典頒行前的民商關系沖突在多方面產生。隨著《民法典》的頒行生效,解決民商之間關系的問題,研究我國商法的發展,完善我國貿易法,特別是促進我國商法通則、商法的編纂,是彌補民法制度缺陷的又一重要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范健. 中國《民法典》頒行后的民商關系思考[J]. 政法論壇,2021,39(2):25-41.
[2]劉恒. 論《民法通則》對我國民法典化進程的意義[D]. 安徽:安徽大學,2015.
[3]程淑娟. 民法典“單方商行為”規則之建構--最高法指導案例第67號引發的思考[C]. //中國商法學研究會2017年年會論文集. 2017:756-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