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橋
近年來高血壓的發病率明顯上升,由于高血壓發病后癥狀和體征表現并不顯著,因此許多患者容易忽略。然而高血壓是人類健康的隱形殺手,如果不加以預防和治療,非常容易誘發糖尿病以及各類心腦血管疾病,將對患者的生命健康產生極大的威脅。
一、高血壓的危害
高血壓的危害性不單單體現于這種疾病所誘發的頭痛、胸悶等一系列癥狀,更為重要的是,高血壓狀態下將對患者的心腦腎以及眼部等臟器功能產生損傷,并誘發相關的并發癥,所以高血壓的危害性不可不知。
1.前期危害
高血壓發病前期患者可能會出現頭痛癥狀,且多數位于后腦部,還可能伴隨惡心嘔吐等不良癥狀。如果您在生活和工作中經常感覺到明顯的頭痛且癥狀比較劇烈,并伴隨惡心嘔吐的情況,那么您要警惕這是否是惡性高血壓的早期信號。第二,眩暈也是高血壓前期危害表現之一,特別是女性患者眩暈癥狀比較明顯,比如在下蹲或者起身時明顯感覺到眩暈。第三,耳鳴,多數患者為雙耳鳴,并且持續時間相對較長,給生活和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影響。第四,心悸、氣短,這是因為高血壓的發生會造成心肌肥厚甚至心肌梗死以及心功能不全,而上述并發癥都是誘發心悸氣短的主要原因。第五,失眠,很多高血壓患者會出現入睡困難,容易做噩夢、早醒、易驚醒以及夜間睡眠不踏實的情況。出現上述癥狀主要與高血壓發生后患者大腦皮質功能出現紊亂,與此同時自主神經功能發生失調進而引起失眠的癥狀。第六,肢體麻木,比如手指、腳趾出現麻木。除此以外,身體的其他部位也會逐步出現麻木感,隨著病情的加重還可能造成半身不隧。
2.中后期危害
隨著高血壓病程時間的延長以及病情的加重會產生許多危害,例如對于血管造成損傷。由于高血壓的持續存在會導致全身小動脈發生硬化,患者心腦腎等器官出現缺氧和缺血甚至功能受損。第二,隨著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不斷形成,還可能引起血管出血或者血栓形成等,如果患者形成動脈瘤,那么在血壓處然升高狀態下血管瘤發生破裂,將給患者帶來嚴重的生命威脅。第三,對于心臟造成損害,由于血壓水平的升高導致心臟負荷逐步加重,更易出現心室肥大并誘發高血壓性心臟病、心律紊亂、冠心病以及心力衰竭等情況。對于腦部的危害性體現在可能誘發腦出血、腦梗塞等疾病,對于腎臟來說則可能造成腎臟萎縮甚至腎功能喪失。
二、中醫看高血壓
1.高血壓的病因。中醫認為高血壓的形成需要一個漫長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身體體質、精神、飲食、習慣等多種因素相互影響才能最終形成高血壓。
2.高血壓的發病部位。中醫一般認為高血壓的發病位置在于清竅,這與肝、脾、腎等密切相關。也有的中醫學者認為原因在肝臟和腎臟,病位在肝,根源在于腎臟。
3.高血壓的發病機制。中國歷代中醫對高血壓的病機都持有不同的觀點。但是將這些觀點總結起來認為高血壓屬于全身性疾病,使患者陰陽、氣血、經絡、臟腑失衡導致的。
4.臨床表現。高血壓的臨床表現根據不同的病因有不同的表現。在發病的早期可無明顯的癥狀或癥狀較輕不易發覺。常見的癥狀有頭暈、眼花、疲勞、心悸、乏力、精神緊張等等,并且在疲勞、精神緊張后血壓升高,充分休息之后,血壓回升恢復正常。隨著疾病的發展,血壓會持續的升高,逐漸出現各種明顯的癥狀,此時被稱為緩進型高血壓。緩進型高血壓的癥狀就比較明顯了常有頭痛、頭暈、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肢體麻木、夜尿增多、心悸、胸悶、乏力等。高血壓的癥狀表現與其水平之間存在相關性。
三、高血壓的中醫防治
1.高血壓的前期。在高血壓的前期主要表現為,血壓升高但是臨床癥狀多不明顯,還沒有達到治療高血壓的標準;血壓升高,未達到干預的標準但是出現了頭暈、失眠、乏力、情緒不良等癥狀。高血壓前期主要與飲食、情緒、運動等因素有關。
中醫提倡“治未病 ”理論。采用傳統的中醫辨證方式可以明顯的緩解癥狀,幫助患者減輕痛苦。大量的臨床研究表明,人體內分泌系統的變化對高血壓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可以通過調節內分泌來預防高血壓。祖國醫學則是調節內分泌方面的可行策略,比如針灸治療、氣功、膏藥貼膚、足浴等等方式均可以達到調節內分泌的作用,對降低血壓,控制舒張壓、平衡動脈壓均有明顯的效果。
2.高血壓中后期。近現代中醫認為高血壓具有虛證和實證交替的特點,并且具有向年輕化發展的趨勢。部分醫家認為高血壓的發生與情志關系、焦慮生火、淤血氣阻有關,同時與飲食結構、生活環境等因素也相關。
根據中醫“標本緩急”理論,高壓階段的患者血壓不穩定是為突出的癥狀,因此,此階段已控制血壓為主要治療手段。(1)輔助降血壓。也就是增加降血壓的效果,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在服用降壓藥的同時使用中藥復方可以起到更好的降壓效果,能夠減少西藥的劑量。多種中藥成分均具有西藥降壓的效果如:黃芩、羅布麻、鉤藤、防己等等具有擴張血管的作用。而遠志、酸棗仁具有中樞性降血壓作用;地龍、桑寄生、全蝎、鉤藤具有中樞神經阻斷作用;川穹、大蒜、丹參、當歸、五味子、紅花、羌活等等具有鈣離子拮抗劑類作用;佛手、淫羊藿有 β 受體拮抗劑類作用。(2)降低高血壓藥物帶來的不良反應,包括患者用藥后出現的干咳、皮疹、頭痛、頭暈、心悸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