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嬌蓉

《資治通鑒》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貞觀年間,唐太宗與大臣們討論創業與守成的難易問題。他問房玄齡、魏征等人:“創業與守成孰難?”房玄齡認為,創業之初,群雄并起,要經過一番激烈的角逐才能脫穎而出,所以創業更難。魏徵則認為,自古帝王,無一不是得之于艱難,失之于安逸,因此可以證明,守成更難。
創業更難還是守業更難,這似乎是個一直以來爭論不休,又永遠沒有標準答案的辯題。對于陸長興的現任掌門陸祥生來說,這也是在他職業生涯中,一直占據著決策天平兩端的話題。
面香四溢? 無憂童年
1992年,陸祥生的父親和爺爺受到洋快餐啟發,申請注冊了“陸長興”商標,陸長興由此成為蘇州餐飲行業第一塊商標。1998年,在蘇州工商聯、蘇州電視臺等單位以及蘇州市民參與的“蘇州十碗面”評選中,陸長興的爆魚面、蔥油香菇面雙雙榮列其中,成為唯一一家有2個品種入列的面店。
小學和初中放學后,陸祥生通常都是被接到店里,吃完一碗熱騰騰的湯面后,趴在賬臺邊的桌子上寫作業。某些燥熱的夏日午后,店里嗡嗡的風扇聲和客人們吃面的吸溜聲融成了催眠曲,他會在昏昏欲睡時聽見爺爺的聲音:“祥囡啊,怎么睡著了呀?!?/p>
整個童年時代,陸祥生都是伴隨著頭湯的香味和長輩們的關愛長大的,一直到他高中畢業赴英國學習酒店管理前夕,陸長興已經開出了碧鳳坊店、吳中路店、葑門店、牛角浜店、接駕橋店等多家連鎖店,成為了市民心中蘇式面館的代表之一,也構成了很多蘇州人共同的味覺記憶。
初生牛犢? 艱難革新
2003年,陸祥生提前結束學業,并回國開始接觸企業事務。五年后,他代替因病去世的父親,當上了陸長興的掌舵人。
大概每一個血氣方剛的少年心里都有白手起家、開疆拓土的英雄夢,但是對于初出社會就要擔任“陸總”職位的陸祥生來說,這成了一種奢望。經過父輩們十多年來的努力經營,陸長興的品牌形象已經建立,客源穩定,管理體系也相當完善,用陸祥生自己的話說就是“工作了十多年的老員工根本不需要你的指揮,每天工作流程都已經成他們的條件反射了,自己到店里唯一的作用就是跟加盟商聊聊天”
這種說法聽起來似乎有點“凡爾賽”,但放在二十多歲的小伙子身上,完美的商業機器反而成了某種束縛。同時,他覺得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群體越來越年輕化,消費需求也會從最基礎的滿足溫飽往更高層次發展。
2009年,他對人民路店進行了革新嘗試,通過升級裝修和服務,他希望打造一家更有江南韻味的蘇式面館2.0。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隨著門店分布調整,這次改革不得不以向市場妥協而告終。
開放心態? 從新出發
近幾年,蘇州的面店市場可謂異軍突起,老字號遍地開花,網紅店花樣頻出,面對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環境和越來越薄的利潤空間,陸祥生非常清楚,因循守舊無異于溫水煮青蛙。
過去,他一直堅信守住“陸長興”這塊招牌是自己的職責和一切工作的出發點,2020年年初,在不斷的自我思考、自我懷疑和與朋友的討論中,一個理念在他腦海中越發清晰起來:陸長興不是一塊死的木匾,它是一代代人傳承下來的對蘇州面文化的堅持,既在傳承中流動,又在傳承中變化。
想清楚這一點,陸祥生決定重拾當年的夢想,創造一片屬于自己的事業版圖,將父輩們傳承下來的、對蘇州這碗面的匠心,和自己心目中的蘇式廚藝、蘇式美學和蘇州文化用自己的方式,完完整整地呈現出來?!拔乙龅氖且患耶a品更精細,更注重人才專業度培養的店,我不準備像老一輩那樣,開一家店,招攬生意,而是要用蘇州文人士大夫私家廚房里那碗面,去吸引真正懂吃、會吃的人?!睊亝s餐二代標簽的他如是說。
今年是陸祥生的本命年,或許放在創業者群體里已不算年輕了,但現在的他比任何毛頭小伙子都更有工作激情。以攻代守,擺脫傳統的桎梏,以創造去完成更好的傳承,是他掌門多年修煉而成的“獨門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