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婧茸


放學的夏天,騎車回家放下書包打開冰箱,喝上一杯媽媽親手沖好的采芝齋酸梅湯,那一種透心涼的滿足感,瞬間使額頭上的汗珠都變得可愛;懶洋洋的早晨,睡眼惺忪從床上爬起來,爸爸媽媽端正好了熱騰騰的泡飯和白煮蛋,旁邊放著一小碟的采芝齋蝦籽鲞魚,那份鮮香伴隨了每一個上學的日子;春節時,電視上一遍又一遍地重播著春晚,家人親戚的歡聲笑語間總是伴隨著采芝齋的蛋黃花生、松籽粽子糖、芝麻拉皮糖,它們讓過年變得熱鬧豐富,多姿多彩……
這是儲一新記憶中小辰光的味道,也是跟記者一樣每一位蘇州人記憶中的小辰光。
儲一新,80后,蘇州老字號采芝齋的新掌門人,從父輩手上逐漸接手過百年老字號“采芝齋”。設計專業畢業的他做過室內設計師,也做過品牌策劃師,有著無限可能的他最終還是選擇守住這個帶給他以及無數蘇州人美好童年的老字號采芝齋,為的是不讓這份蘇州味道消逝。
傳承匠心,蘇式糖果的無上榮耀
說起采芝齋,蘇州人再熟悉不過了。它所代表的蘇式味道更是一種強烈的姑蘇文化特征。
創始于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的采芝齋,創始人金蔭芝在蘇州觀前街設店起家,至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現如今蘇州大市范圍內已有采芝齋門店50余家,位于觀前街的總店至今依舊是顧客川流,店員忙碌。
采芝齋的名氣究竟有多大?就連周恩來總理在1954年出席日內瓦會議時都用采芝齋的糖果招待外國友人,從此采芝齋的蘇式糖果被譽為"中國糖"。
接手有著如此無上榮耀的老字號,儲一新認為“傳承”是必不可少的。“采芝齋是蘇州味道的一張名片,更代表著蘇州人的一種匠心精神。”直至今日,像松籽粽子糖、芝麻薄皮糖等傳統蘇式糖果,采芝齋仍然堅持著手工制作。
儲一新告訴記者,采芝齋蘇式糖果制作技藝被列入了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店內的非遺傳承人老師傅現在仍然奮斗在第一線。“對于傳承老味道,采芝齋非常嚴格,原料選購于上等果輔料,統貨進行篩選揀剔,保持色、香,不使變質,投料生產工藝更是精細,如明貨糖果采用提漿法,砂貨糖果采用人工發砂法等,從而保證產品質優味美。這一份嚴苛是老字號的堅守,更代表著蘇州的匠人精神。這是采芝齋始終不會拋棄的東西。”
為了讓更多人看到采芝齋的匠心傳承,自2016年起,采芝齋便開始了“透明作坊”的制作模式。在采芝齋觀前街總店30平米的“透明作坊”中,老師傅們進行著采芝齋蘇式糖果的非遺展示,熬糖、拉糖、切糖……既保證了產品的安全新鮮,又讓更多的人親眼看到正宗蘇式糖果的制作過程。
流年劃過,初心不改,在堅守中創新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著巨大變化。儲一新也看到,一味地墨守成規并不是老字號健康走下去的最好選擇。
采芝齋需要在繼承中有變革,在堅持中談創新。早在2006年,儲一新便察覺到了蘇州去中心化的發展趨勢,城市形態與格局的變化使商業格局自然而然發生裂變。“蘇州的未來一定是多區域多層次發展的,每個片區都會有自己的核心商業區,不會像從前一樣,大家只圍繞著觀前街轉。”所以,在儲一新加入采芝齋后,他致力于將采芝齋的門店拓展到各個區縣。“有很多吳江、常熟、張家港的老顧客告訴我,以前到采芝齋買一次點心糖果是個大工程,大巴倒公交地來到觀前街,而現在,家門口就可以買到喜歡的老味道,很是欣喜。聽到這些回饋我很感動,我希望將采芝齋以及它背后原汁原味的蘇州生活方式帶到更多更遠的地方去。”
而讓老字號的拳頭產品更加健康也是儲一新的重要探索。“老字號并不是食古不化的代名詞,傳承的另一面是創新,現在不比以前,吃糖是一件稀奇的事情,為適應現代人低糖的飲食習慣變化,采芝齋的糖果一改過去重油重糖的特點,在保持原有口味的基礎上少糖、降糖,堅果的比例也有所調整,在口感和健康上尋求最完美的平衡。”
同時,“讓獲得變得更加便捷”亦是儲一新的求變創新。2010年前后,采芝齋開始設立網購部門,輔助擴展實體店的銷售渠道,如今的采芝齋的身影更是出現在抖音、淘寶、微信商城等直播平臺上,“老字號跳出新舞姿,網購可以讓很多光顧過采芝齋的游客朋友們更方便地獲得這一款正宗的蘇州味道。”
另外,為了適應即飲式、便攜式消費,儲一新在大量的調研后推出了直飲版的酸梅汁新品,“有很多朋友告訴我手沖酸梅汁,濃縮汁和水的比例總把握不好,導致口味很不穩定。我就想百年配方搭載現代化的制作工藝,推出一款直接可以飲用,且味道最合適的酸梅湯,讓蘇州小伙伴夏天的消暑來得更暢快淋漓。”
作為一個在傳承、變革和創新中始終堅持自然、純正、古樸,又充滿活力的百年品牌,讓我們期待在儲一新——這個新掌門人的帶領下,采芝齋可以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