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網絡直播備受大眾青睞,網絡直播漸漸滲透部分人的日常生活,并對其產生了比較深刻的影響。其中,網絡直播中的不良形象呈現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尤為明顯。網絡主播的不恰當語言歪曲青少年的心理觀念與價值理念,不合規行為誘導青少年不當消費與不良模仿。在相關機制亟待完善的背景下,本文對網絡直播中不良形象呈現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網絡直播主體;不良形象;青少年;影響及對策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6-0029-02
網絡直播在帶給大眾消遣娛樂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問題,特別是網絡直播主體的不良形象呈現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其在青少年身上有最為直接的表現。下文分析網絡直播中不良形象呈現對青少年產生的負面影響,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一、網絡直播中的不良形象呈現
(一)不恰當語言表達呈現網絡直播主體不良情緒
由于平臺對網絡直播主體的學歷水平、文化素養等沒有進行明確、嚴格的規定,其個人素質水平相對較低,因此在網絡直播過程中難免出現不恰當的語言表達。網絡直播主體的不恰當語言絕大多數表現為游戲直播過程中不經意說出的臟話,以及與口頭禪相關的污言穢語。另外,網絡直播主體與黑粉當場對罵的情況屢見不鮮,也有極少數網絡直播主體因抹黑國旗、抹黑民族國家等遭到永久封禁。各類不恰當的語言表達凸顯出了網絡直播主體的不良情緒,同時影響了青少年的情緒,污染了網絡直播的環境。
(二)不合規行為表達呈現網絡直播主體不良體態
由于網絡直播主體隊伍的整體素質需要進一步提高,網絡直播行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危險因子,部分網絡直播主體抱著違背正確價值觀的態度,開展惡性競爭,在直播過程中展現出不合規的行為[1]。以虎牙直播平臺為例,在新簽約的星秀主播與戶外主播身上能較為明顯地感受到,她們受關注程度低,發展起步難。為博取流量與提高新增訂閱量,其在直播過程中不斷挑戰道德底線,既存在穿著暴露、進行大尺度表演的行為,也存在被平臺違規警告后仍不改正的情況,這些不合規的庸俗化行為呈現了網絡直播主體的不良體態。
二、網絡直播主體不良形象呈現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
(一)對青少年心理觀念的影響
1.助推青少年產生不良心理作用
網絡直播主體最直接的收益來源是觀眾在直播間刷的“禮物”,在利益的驅使下,為了賺得賞錢,網絡直播主體賣力表演。因此,部分網絡直播主體在直播過程中使用的最多的語言就是“求某某大哥給小弟或小妹刷個禮物,過過任務”“刷禮物特權多多,可卡牌子、可貴賓席上座”等。種種網絡直播打賞特效呈現帶給青少年不良的消費心理暗示,一次次沖擊著青少年的心理防線。為與眾不同,青少年對打賞網絡直播主體躍躍欲試。
調查發現,青少年接觸觀看網絡直播的第一目的是在打發時間的同時提高自己的游戲技術,主要關注游戲類主播。愿意在網絡直播中展現自己的游戲水平,可見這些網絡直播主體對自己的技術水平比較自信,但是,在游戲直播過程中,網絡直播主體會戲謔不如自己的隊友和對手,甚至出現暫停游戲互相謾罵等行為。青少年在此過程中,會受到網絡直播主體不良形象的隱性影響,產生不良的心理效應。
2.錯使青少年形成不良價值觀念
青少年在觀看網絡直播時,會羨慕一夜暴富、聲名鵲起的網絡直播主體,將做網絡主播當作自己的夙愿與追求;還有部分青少年標榜讀書無用的觀念,認為自己做主播能“月入百萬”,早日實現“土豪夢”。加上網絡直播主體的大肆鼓吹、宣揚誘導,青少年形成了錯誤歪曲的價值觀念,理想重心由現實化生活轉向了虛擬化空間。
青少年時期是價值觀念趨近于成熟的關鍵時期,青少年認識、分析問題的能力有所欠缺,還不能夠正確全面地看待問題,他們比較理想化,僅看到了網絡直播美好的一面,卻忽略了很多直播間冷冷清清、無人問津的情況。部分網絡直播主體不良形象的呈現,使他們產生了片面的認識,價值觀念發生錯位。
(二)對青少年現實行為的影響
1.誘導青少年不當消費
各個網絡直播平臺已被打上了“娛樂”的標簽,網絡直播平臺成了娛樂平臺,網絡直播主體以各種娛樂方式引導觀眾打賞,青少年在虛榮心的驅使下難以自控。2020年4月底,河南南陽的胡女士自述丈夫的5萬元喪葬費被10歲的兒子打賞給了游戲主播,且她自身患有直腸癌;之后,遼寧鐵嶺的單親爸爸曾先生稱,8歲的女兒用4張信用卡透支8.8萬元打賞網絡主播。此類情況屢見不鮮,青少年的打賞消費行為已不罕見。
部分網絡直播主體也會在直播間宣揚“有錢就花、花在當下”的觀念,慫恿觀眾給自己打賞。而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欠缺,現實中的理財意識淡薄,容易受誘導出現不正確的消費行為,如在直播間跟風打賞,隨意消費父母給的生活費等。
2.誘導青少年不良模仿
央視狠批“吃播”的行為引來一片叫好,但青少年對“大胃王”們的效仿屢見不鮮,一味標榜“能吃”,不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不僅會造成糧食的大量浪費,而且會對自己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網絡上,馬保國事件引起了軒然大波,網絡直播主體不恰當的點評、傳播、模仿行為,都會給青少年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審丑化態度與行為眾人皆知,雷人雷語被青少年引用變成了自己的口頭禪,幸好這場審丑狂歡的鬧劇在《人民日報》發文批評后被及時制止。
網絡直播主體的穿搭、裝扮等都是青少年關注的細節,他們會將網絡直播主體當作自己的榜樣。因此,網絡直播主體的個人語言、行為,以及宣傳的社會熱點問題價值導向的正確性顯得尤為重要。
三、規范網絡直播主體形象呈現的對策建議
(一)政府部門繼續推進治理
直播亂象頻出,相關部門一直都在為網絡直播行業的專項整治和規范管理努力。網信辦于2017年出臺《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多角度出發規范網絡直播;2020年8月,網信辦等8個部門聯合部署工作,著力推動研究主播賬號分級分類管理,提升平臺文化品位,引導理性打賞,規范帶貨行為,意在促進網絡直播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相關部門的舉措成效顯著,但依舊有冒險打擦邊球的網絡直播主體。因此,相關部門應在此基礎上,繼續加大網絡直播內容治理力度,清理違法違規內容;強化依法治理能力,對不良行為形成有力震懾;不斷扎實推進規范管理,在發現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明確相應細則。
(二)直播平臺加大建設力度
網絡直播平臺對直播內容監管具有第一主體責任。盡管平臺作了很多努力,如設置青少年模式、提醒直播間規則等,但仍然存在不完善之處,需要進一步加強建設。
直播平臺應該將直播內容違法的網絡直播主體及時列入永久封禁名單,也應積極監管不道德行為,加強企業道德文化建設,明令禁止直播間不許吸煙,對部分網絡直播主體在鏡頭前吐煙圈的行為進行處罰。直播平臺需履行社會責任,提高主播職業門檻,不僅應加強對不道德行為的監管,更應加強對直播間違法行為的監管,加大處罰力度,提高網絡直播主體的違規成本,不斷凈化、建設平臺。
(三)網絡直播主體提升職業素養
網絡直播有時會出現惡俗的直播內容,如打擦邊球、違背公序良俗的做法。網絡主播逐漸成為一種職業,其職業修養令人擔心,如果網絡主播的自我修養不高,會在一定程度上對觀眾尤其是青少年產生負面影響。
因此,網絡直播主體需要投入一定的時間、精力實現自我積淀,而非讓吃睡與直播充斥自己的所有時間。觸犯道德底線、大搞“擦邊球藝術”的網絡直播主體注定不會被接受,甚至可能遭到永久封禁;只有符合社會主旋律且講真藝術文化的網絡直播主體才能在行業內立足,才會得到受眾喜愛、社會認可、國家鼓勵[2]。
(四)青少年提高自我修養
青少年受閱歷、教育等因素的影響,媒介素養有所欠缺,難以理性公正地分辨是非,容易被網絡直播主體的不良形象呈現誤導。
但他們可以選擇觀看積極向上或有益于自身學習成長的網絡直播內容,如觀看網絡直播帶貨等新型網購業態,了解新事物的發展變化;觀看斗魚正能量頻道“直播+”模式,了解陌生領域的內容;觀看思政慕課等文化教育直播節目,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質。長此以往,網絡直播帶給青少年的不會是不良形象的呈現,而會使他們在觀看直播的過程中不斷進步、學習,增強自身約束力,提升自我修養。
四、結語
網絡直播是科技高速發展的衍生物,網絡直播主體的職業素養、平臺的文化環境建設等也應該跟上其快速發展的步伐。網絡直播滿足了大眾娛樂消遣的需求,但其中不良形象的呈現也給青少年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網絡直播的發展不應忽視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如何減少不良形象呈現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也成了我們面對的重要挑戰。
參考文獻:
[1] 陳偉軍.網絡直播的日常展演與場景魅惑[J].社會科學文摘,2019(8):112-114.
[2] 吳震東.技術、身體與資本——“微時代”網絡直播的消費文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5):171-176.
作者簡介:呂文瑞(1998—),男,陜西寶雞人,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