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設性新聞是源于西方的新聞報道概念,近年來,我國對建設性新聞的研究日益增多,產生了較大的學術影響力,但與此同時關于建設性新聞的批判性觀點也相伴而生。本文基于建設性新聞的理念和實踐,針對建設性新聞與新聞質的規(guī)定性的沖突問題,指出建設性新聞不是適用于所有新聞報道的方法,需對其進行適用性探討。在具體的學術研究和新聞實踐中,應培養(yǎng)對建設性新聞的適用性意識,對建設性新聞進行本土化變革,走中國特色新聞研究與實踐道路。
關鍵詞:建設性新聞;適用性;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6-0075-02
一、引言
建設性新聞是源自歐美國家的新聞報道實踐和理念,主張新聞不僅要報道社會問題,還要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2008年丹麥廣播公司前新聞部執(zhí)行主任烏爾里克·哈格普魯在一篇新聞評論中首次使用了“建設性新聞”(Constructive Journalism)一詞[1],提倡在報道社會苦難的同時,應該有一種方案的新聞來鼓勵社會成員和平衡新聞報道的局面。因此,建設性新聞是基于西方的語境,在西方報道土壤中成長起來的新聞報道類型。建設性新聞自2015年傳入中國之后,逐漸引起了專業(yè)人士和研究者的注意和探討,盡管不乏質疑的聲音,但也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力。如今對建設性新聞的討論已成為業(yè)界和學界比較流行的話題,與歐美的建設性新聞實踐形成了并行發(fā)展之勢,并與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媒體進行的探索形成了共振[2]。在建設性新聞越來越“熱”的同時,更需從一種思辨性的視角探析建設性新聞的適用空間。
二、建設性新聞與新聞質的規(guī)定性
傳統(tǒng)新聞報道要堅持真實、客觀、公正、全面、快捷。這些要求是新聞傳播工作者經驗和智慧的凝結,是新聞報道實踐重要的理論支撐。而近年來有關建設性新聞的討論都忽略了其與新聞報道原則之間的關系。如果把建設性新聞置于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下,就會發(fā)現這種新的報道理念和實踐并沒有完全體現傳統(tǒng)新聞報道的要求,并且二者在報道的客觀性和公正性方面還存在一定的沖突。
按照唐緒軍對建設性新聞概念的總結性描述,建設性新聞指的是媒體著眼于解決社會問題而進行的新聞報道,是傳統(tǒng)媒體在公共傳播時代重塑自身社會角色的一種新聞實踐或新聞理念[3]。對于新聞的建設性與新聞報道要求的沖突,可以從兩個層面展開探討。
從理念層面來看,新聞報道的客觀性是指新聞報道的是客觀事實,對客觀事實的報道要采用客觀敘述的方法;公正性即要求記者在新聞報道過程中避免主觀傾向性,給予新聞中的沖突各方平等利用媒體表達意見的機會。建設性新聞則強調新聞不僅僅是簡單的事實陳述,還要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和對策。以建設性新聞的特征和要求來看,新聞報道的客觀、公正要求都被忽視或置后,客觀性難以體現,公正性也不可避免地被掩蓋。
從實踐層面來分析,傳統(tǒng)新聞報道實踐中,記者常常需要第一時間深入現場,組織采訪、掌握一手資料、核實查驗、及時發(fā)稿,在整個過程中記者要有意識地按照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完成新聞的采寫與報道工作。建設性新聞以問題的解決方案為中心,圍繞方案進行報道,注重對問題的分析、對方案實施的步驟及結果的介紹和預測。基于此,記者需要深入了解問題的成因、發(fā)展過程及現狀,通過分析問題,提出科學的、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然而,記者如果深入事件,勢必會成為事件發(fā)展進程的干擾因素,如此便無法保證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和公正性。
三、建設性新聞的適用空間辨析
(一)建設性新聞的適用類型
建設性新聞與新聞報道要求在某些方面存在沖突,因此它并不是適用于所有類型新聞報道的理念和實踐。新聞的類型多樣,針對不同類型的新聞采用的報道方式有所不同,報道要求也會有所調整和變化。對于一些突發(fā)性事件、重大事件、時效性較強的硬新聞,真實、客觀、公正、全面、快捷的要求體現得較為明顯。而對于一些故事性強、趣味性強的特稿和各類軟新聞,報道要求則表現得更隱秘。建設性新聞并不適用于時效性較強的新聞,比如公布新的政策法規(guī)、報道體育賽事、告知某項會議的內容等的新聞,如果采用建設性新聞的形式來報道則較為不妥。但對一些以揭露社會問題、幫助社會治理、解決社會難題為目的報道,建設性新聞更契合其理念,更能發(fā)揮其積極作用。
(二)建設性災難新聞的再思考
對于建設性新聞在災難性報道中的應用,應分階段來考慮。在事件剛剛發(fā)生的時候,受眾需要了解事件基本狀況,此時的新聞報道需要對事件基本信息進行簡明扼要、快速及時的報道。當受眾了解到災難的各項信息和嚴重程度以后,社會氛圍和受眾心理會發(fā)生變化,在此階段,描述災難發(fā)展狀況的硬新聞報道和對災難性事件的建設性新聞報道應同時進行,因為此階段更要緊的是災后重建和解決問題。例如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剛剛暴發(fā)之時,各主流媒體的報道基本圍繞疫情現狀、醫(yī)療物資、感染源頭、政策導向、防疫措施等方面。在加緊疫情防控期間,媒體除了更新疫情信息之外,為了回應社會關切、穩(wěn)定公眾情緒鼓舞抗疫信心,開始宣傳疫情防控期間的一些感人事跡、物資捐贈等信息,提倡一些取得較好防疫效果地區(qū)的做法,同時注重對權威性、專業(yè)性預防措施等的建設性新聞報道。因此,建設性新聞在災難性報道中的適用性是分階段的,在災難初期顯然并不適合,在災難治理過程中才能發(fā)揮出建設性新聞的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建設性新聞的研究和實踐要以其適用空間為前提,特稿、服務性新聞、調查性新聞和一些軟新聞等較為適合建設性新聞的理念和實踐。基于此,對建設性新聞的學術研究要契合中國社會背景,吸收西方建設性新聞的理念精髓,建構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4]。在具體實踐中,要認識到新聞內容與建設性新聞之間的適用性,增強新聞實踐的專業(yè)性和對新聞類型的判斷力,平衡好新聞的建設性與質的規(guī)定性之間的關系。
四、建設性新聞的路徑
隨著技術的發(fā)展、社交媒體的興盛、媒介化社會的到來,新聞傳播景觀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聞產制的周期變短,新聞信息的流通空前迅捷,信息傳播范圍更廣、覆蓋受眾更多,同時也給新聞業(yè)帶來了更復雜的問題和更嚴峻的挑戰(zhàn)。傳播主體的泛化改變了傳統(tǒng)的新聞傳播生態(tài),倒逼傳統(tǒng)新聞業(yè)的變革和轉向。建設性新聞作為一種新的新聞理念和實踐,為當前新聞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一種轉向思路。此外,隨著國家的進步發(fā)展,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多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是映射出一種積極向上的社會風貌,“壞消息就是好新聞”理念已不再適合當下新聞受眾的心理需要。另一方面,建設性新聞源于西方,是在西方社會的傳播語境下提出的。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實際情況不同,對建設性新聞不能完全采納和一味提倡,應根據中國的社會制度、新聞報道的政策法規(guī)對建設性新聞進行中國化變革。
(一)培養(yǎng)建設性新聞的適用性意識
建設性新聞的理念和實踐有其獨特性,適用空間有限。規(guī)范建設性新聞的實踐,就要培養(yǎng)新聞人對建設性新聞的適用性意識。新聞記者作為新聞報道的直接實踐人,是建設性新聞推廣的直接力量,對建設性新聞的理解和應用要更清晰和明確。面對建設性新聞的流行之勢,記者對新聞事件的報道類型應有及時明確的判斷,不隨波逐流。更重要的是,記者對新聞的緊急程度應有正確的判斷,不能放著時效性強的新聞不報道而一味捕捉適用于建設性新聞報道的事件。建設性新聞源于西方,吸收了西方土壤的成長因子。因此,我們要用一種批判的、思辨的眼光和研究態(tài)度探討建設性新聞的適用性,避免對建設性新聞的研究和應用陷入中西不同語境的誤區(qū)。
(二)堅持建設性新聞的本土化改造
西方產生建設性新聞新聞報道的生態(tài)與中國不同,建設性新聞在中國要進行本土化改造。中國建設性新聞的理念早已存在,一些服務類、教育類、民生類、調解類的新聞節(jié)目都有解決問題的傾向和性質,對社會治理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如今,對建設性新聞的討論越來越多,建設性新聞看似是一種全新的形式,忽略了將其與本土化共通的新聞理念比較。建設性新聞進入中國以后,應根據中國社會及中國新聞事業(yè)的實際進行本土化改造。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以人民為導向、以社會治理為出發(fā)點、以和諧社會為目標,融合我國新聞建設性的需要,走建設性新聞的中國化之路。
五、結語
技術的發(fā)展給傳統(tǒng)新聞業(y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傳統(tǒng)媒體的轉型已不可避免。建設性新聞的提出和倡導,為新聞業(yè)的轉型和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對建設性新聞的考察要結合中西新聞研究和應用的背景,進行理念和實踐的本土化思考。在鼓勵新聞具有建設性的同時,也不能忽略了其適用空間的問題。當前,建設性新聞仍有很多方面有待考究,唯一可以明確的是,建設性新聞的研究要從中國新聞實踐的路徑出發(fā),對其作出適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yè)的解讀。
參考文獻:
[1] 徐敬宏,張如坤,張世文.建設性新聞的冷思考:中西語境、理論風險與實踐誤區(qū)[J].新聞大學,2020(06):12-22,122.
[2] 唐緒軍.建設性新聞與新聞的建設性[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9,26(S1):9-14.
[3] 殷樂.并行與共振:建設性新聞的全球實踐與中國探索[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9,26(S1):33-41.
[4] 許加彪,成倩.建設性新聞的產制語境、理論含蘊與學理旨歸[J].中國編輯,2020(06):30-35.
作者簡介:王文靜(1996—),女,河南駐馬店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