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報道中,主流媒體充分發揮了社會治理和輿論引導功能,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失誤,導致一些輿情反轉事件的發生,值得總結和反思。本文通過回顧疫情中主流媒體誘發的輿情反轉典型事件,總結其特征和危害,結合5W模式和輿情反轉的五個階段:事件發生、媒體初始報道、初始輿論形成、事件拐點出現、輿情反轉,全面探究其背后的原因,總結經驗教訓。
關鍵詞:主流媒體;輿情反轉;“5W模式”;疫情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6-0089-02
一、疫情中主流媒體誘發的輿情反轉典型事件
2020年1月31日晚間,國內兩家主流媒體發布了《上海藥物所、武漢病毒所聯合發現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新聞。消息一出,立即引發全民關注,相關話題“雙黃連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沖上熱搜第一位。一時間,全民開始瘋搶雙黃連口服液,甚至出現深夜藥店門前聚集大量市民排隊搶購雙黃連口服液的極端現象。然而2月1日,當許多人正因未搶購到雙黃連口服液而焦慮時,各大主流媒體又開始澄清,紛紛發布“抑制并不等于預防和治療”“請勿搶購、自行服用雙黃連口服液”等相關信息。
與此類似,疫情暴發伊始,部分主流媒體發布消息稱“沒有證據表明新冠肺炎存在‘人傳人’危險”,然而隨著疫情的進一步發展,“人傳人”被證明是事實。疫情中少數主流媒體關于“氣溶膠傳播”、李文亮醫生、民間中醫李躍華、板藍根功效的報道等,存在一定程度的失實,引發輿論爭議和輿情反轉,產生負面的社會影響。
二、主流媒體誘發的輿情反轉事件的特征及危害
(一)特征
第一,在新冠肺炎疫情報道中,個別主流媒體的報道失誤導致初始報道與真相之間存在偏差,從而引發輿情反轉事件。這些輿情反轉事件不同于一些自媒體為吸引流量而添油加醋、故意捏造的“新聞反轉劇”,而是主流媒體客觀存在的一些工作失誤造成的初始報道失真,從而誘發輿情反轉,屬于非故意性失實。第二,在疫情報道期間,主流媒體展示出強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憑借權威性、公信力的優勢,充分發揮了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的作用,成為公眾獲取權威信息的主要途徑。主流媒體所發布信息的傳播范圍更廣、社會影響更大,因此相對于一些自媒體策劃的“新聞反轉劇”,主流媒體誘發的輿情反轉事件具有更大范圍的負面社會影響。第三,疫情中的這些輿情反轉典型事件多涉及醫療衛生等專業領域,需要更嚴謹的工作態度與更強大的專業支持。
(二)危害
首先,這些輿情反轉事件給疫情防控和社會治理帶來了負面效應,加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公眾的恐慌和焦慮心理,不利于社會穩定。在“雙黃連事件”中,由于初始報道的失誤,全國各地出現了雙黃連口服液“搶購潮”,部分市民在缺乏必要防護措施的情況下在藥店排隊、聚集,增加感染風險,也使買不到雙黃連口服液的市民產生了不必要的焦慮恐慌。其次,輿情反轉事件極大地損害了主流媒體的社會公信力。主流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是黨和人民群眾進行溝通的重要中介,一旦主流媒體的社會公信力受到損害,其輿論引導功能會相應受到影響。
三、主流媒體誘發輿情反轉事件的原因
學者毛源認為,“正是因為貫穿在(新聞生產)各個環節的價值取向的驅動,才最終造成了新聞反轉”[1]。對于輿情反轉事件產生的原因,需要將其置于輿論形成、演化的整個傳播過程中進行討論,一個輿情反轉典型事件可以分為事件發生、媒體初始報道、初始輿論形成、事件拐點出現、輿情反轉5個階段。拉斯韋爾在1948年提出了人類傳播過程的“5W”模式,為人們理解傳播過程的結構和特性提供了具體的出發點[2]。結合5W模式,可以全面深入輿情反轉的各個階段,探究疫情中輿論反轉典型事件的成因。“5W”即Who(誰)、Says What(說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過什么渠道)、To Whom(向誰說)、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一)傳播主體
傳播主體即傳播者,是傳播行為的引發者。在“雙黃連事件”等輿情反轉事件中,主流媒體是一級傳播者,是初始報道的發布者;自媒體和網民是二級傳播者,對主流媒體發布的信息進行轉載、二次發布。
主流媒體在疫情中的報道失誤,一方面是出于對時效性的追求。主流媒體在疫情中擔負著及時發布權威信息的責任,“疫情的突發性、未知性本就引起公眾的恐慌,而信息的不對稱,更是催生出各類謠言,混淆視聽”[3],主流媒體只有及時發布權威信息,才能阻斷謠言傳播,滿足公眾迫切的信息需求,安穩社會情緒。因此主流媒體在疫情報道中必須更加注重時效性。迫于時效性要求的壓力,主流媒體容易疏于對新聞內容準確性的審核,導致初始新聞報道失真。另一方面是出于非專業出身的記者報道專業領域事件的局限性。疫情中的報道多涉及醫療衛生等專業知識,而大多數記者、編輯都缺乏相關知識背景,在組織新聞報道時,往往會出現知識盲區,增加審核難度和出錯風險。
此外,在主流媒體發布相關信息之后,自媒體和網民盲目追隨傳播,在社交媒體上進行轉載、討論,充當二級傳播者,一方面擴大了相關信息的傳播范圍和社會影響,加快輿論的形成,促使事件拐點提前到來;另一方面,自媒體和網民容易對主流媒體發布的相關信息進行主觀臆測、斷章取義,對信息產生誤讀、誤傳,導致流言產生,促使主流媒體及時更正信息,誘發輿情反轉。
(二)傳播內容
傳播內容即信息,是傳受雙方進行社會互動的介質。疫情中主流媒體誘發輿情反轉事件的基礎是初始報道的失真,即傳播內容偏離事件真相。有學者提出,某一事件如果具有影響范圍大、與公眾切身利益相關性強、信息真實性存疑并且高度敏感的特質,那么這一事件就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公眾的傳播意愿,促進輿情的發生[4]。“雙黃連事件”及類似事件本身具有高度公共性、利益相關性、真實性和敏感性,在初始信息發布之后,借助網絡媒介,能在短時間內形成規模較大的輿論場,而一旦事件拐點出現,又能在短時間內形成明顯的輿情反轉。
此外,科學認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認識更是如此。在疫情暴發初始階段,由于新冠肺炎是一個全新的事物,即使是權威專家,對其的認識也存在不確定性、漸進性和反復性。主流媒體在報道相關信息時,由于事件正處于發展變化中,尚未有定論,報道不當就容易出現前后報道內容、觀點不一致的情況,甚至引發輿情反轉。
(三)傳播渠道
傳播渠道即媒介,是信息的搬運者。主流媒體疫情報道的傳播渠道主要為網絡媒介。網絡媒介具有去身份化、實時互動性等特點。學者黃遠認為,網絡輿情反轉是一種“反沉默螺旋現象”,其原因是網絡提供了自由、開放、匿名的平臺,不保持沉默的代價越來越低,其實質是輿論演化過程中各方角逐、合力作用的結果[5]。當公眾對主流媒體的報道存在懷疑時,由于網絡媒介的特性,更多網民選擇在網絡媒介上提出質疑,而不是保持沉默。當一定量的質疑和反對的觀點出現時,將會促使主流媒體重新審視報道內容,進行更正報道,進而引發輿情反轉。
(四)傳播受眾
傳播受眾即受傳者,是傳播者的作用對象。主流媒體疫情報道的傳播受眾是廣義上的社會公眾,公眾媒介素養偏低也是誘發輿情反轉的重要原因。美國媒介素養研究中心把媒介素養定義為人們面對媒介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思辨的反應能力。在疫情報道中,公眾普遍盲目追隨主流媒體,缺乏對相關信息的獨立思考與質疑能力。同時正如《烏合之眾》中指出的,群體不善于推理,卻急于采取行動,因此當主流媒體發布“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信息時,公眾便開始盲目搶購雙黃連口服液,很少有人質疑雙黃連口服液的副作用及其真實功效。當新聞出現反轉時,公眾又迅速改變立場,致使輿情反轉。
(五)傳播效果
傳播效果即傳播行為產生的有效結果,是受傳者對傳播者的反作用。傳播活動不是單向直線的,受傳者的反饋包括意見和行動,都對傳播者有能動的反作用。《烏合之眾》中提到“一切取決于群體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么性質”,在疫情兇猛、人心恐慌的輿論場下,公眾對權威媒體信息過分依賴,當主流媒體發布如“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信息時,公眾普遍選擇接受“暗示”,并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瘋狂搶購雙黃連口服液,顯示出報道的負面傳播效果,而公眾的負面反饋又倒逼主流媒體反思報道內容的準確性,及時更正初始報道,澄清相關信息,致使事件拐點出現,輿情發生反轉。
四、結語
主流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是權威信息的發布者。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以來,主流媒體積累了眾多的新聞資源,充分發揮了全媒體矩陣的報道優勢,實現了社會治理和輿論引導功能的高效發揮。然而個別主流媒體在一些報道上的失誤誘發了一些典型輿情反轉事件,產生了負面影響。
通過分析疫情中主流媒體誘發的輿情反轉典型事件的特征及成因,可以得出這樣的經驗教訓:首先,主流媒體在進行疫情報道時,對于不了解的報道領域,要進行信息核實和多方求證,避免出現主觀臆想;要注意信息表述的準確性,防止公眾誤讀,為流言的產生和輿情反轉埋下隱患;要對報道可能引發的輿情風險進行預判,建立健全預測與化解輿情反轉危機的機制。其次,公眾要切實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保持理性思辨與獨立思考,常懷質疑精神,避免盲目從眾;要理性使用網絡媒介環境提供的個人“麥克風”,自覺維護良好的輿論環境。
參考文獻:
[1] 毛源.事實與價值的纏結[D].南京:南京大學,2015:53.
[2]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50-51.
[3] 朱珊珊.從疫情中“雙黃連事件”等輿情反轉看新聞專業性在打造新型主流媒體中的重要作用[J].中國廣播,2020(04):54-58.
[4] 趙耀,王建新.基于多元主體共在與信息即時公開的新冠肺炎疫情網絡輿情的思考[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02):88-100.
[5] 黃遠,劉怡君.網絡輿論反轉效應研究[J].管理評論,2016,28(08):71-78.
作者簡介:趙美婷(1999—),女,河北邯鄲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