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媛
摘要:道德情感作為人在社會生活中所特有的一種情感,不僅是人類道德主觀方面的重要內容,也是人類道德心理結構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當代大學生肩負著祖國的希望和民族的未來,有無高尚的道德人格關系到祖國的繁榮昌盛,而長期以來,高校德育的重點一直放在道德知識的灌輸上,道德情感教育成了高校德育的薄弱環節。進行大學生道德情感教育是是時代的呼喚,社會的呼吁,是大學生發展成才的迫切需求。
關鍵詞:道德情感教育;高校德育;大學生
一、當代大學生道德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良好的社會風氣是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礎,是公民道德素質的集中體現。大學生是即將步入社會的一代新人,他們的道德素質如何決定著社會風氣的發展趨向。大學時期,是個人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時期,也是人思想道德素質塑造的黃金階段。這個時期應該不斷提高他們對事物的感受和體驗能力,培養其豐富、積極和健康的道德情感,以實現與社會環境的有效銜接,培養他們符合社會發展的道德修養,促進社會的和平與穩定。
(二)大學生全面自由發展的關鍵
“教育應該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審美意識、個人責任感、精神價值等方面的發展。”李建華教授曾提到“如果說,人類道德生活是一個大系統,那么,人的道德情感意識無疑是其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子系統’。”大學生是非常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學校本著“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為確保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國家繁榮昌盛,永久的峻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加強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堅定政治信仰,促進其全面發展,讓他們為了共產主義的共同理想而努力奮斗。
二、當代大學生道德情感教育中的主要問題
(一)大學生的德育缺失問題
著名的“二八定律”同樣適應于教育領域。教育理論中就有這樣一個公式:“學習能力=20%的顯性知識+80%的隱性知識。”情感無疑是屬于個人的一種非常重要的隱性知識。就大學生而言,“成為學生心理活動中心的是情感,而不是思想。”現在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出現了道德缺失的病態現象,如:以自我為中心,不尊重長輩,曠課遲到,行為不端,過于追求物質享受,沒有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等等。由于當代大學生自身的這些主觀因素,決定了他們對道德情感大多數只停留在認知層面上,而無法進入更深層次的體驗層面和實踐層面,即使有時會有對某些具體道德情感體驗的經歷,但這些體驗也是一種淺層次的體驗。
(二)道德情感教育方式的局限性
法國當代哲學家吉爾·利波維茨基早就提醒人們:“冷漠在滋長著,這種現象在教育領域是那么的明顯,沒有其他領域能與之相比。……教育是一部被學校的冷漠中性化了的機器。”當前的高校道德情感教育只是局限于課堂當中的單向灌輸模式,老師通過PPT的方式為學生授課,面對每一屆學生,教師的教學內容與以往基本一致,這樣雖然省去了再次準備課件的時間,但是卻讓大學課堂中的教學內容缺少了針對性。并且當前很多高校老師在課堂上過于注重主體教學的單向傳播而忽視了最有效的師生雙向互動教學,這樣就大大減少了道德教育中的實效性。
三、有效實施高校道德情感教育的措施
(一)培養和發展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
“教育這個概念,在廣義上就是對集體的教育和對個人教育的統一;而在對個人的教育中,自我教育是起主導作用的方法之一。”從根本上說,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而且,“只有學會進行自我教育,才可成為一個真正的人。”[]目前我國就業競爭仍然十分激烈,考研人數也越來越多,這無形之中給大學生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再加上學業、課業繁多,同輩競爭激烈,很多大學生因為高壓而患上了身心疾病,所以一定要學會自我激勵,給自己定一個目標并朝著這個目標不斷地去努力,不要荒廢這最重要的四年大學時光。大學生還要勇于自我批評,在全面認識自我后,知道自身存在問題時,要勇于面對,敢于正視自我,批評自我,監督自我。
(二)優化創新道德情感教育方式
德育專家朱小蔓教授認為情感教育應該強調以感受體驗為基礎,以情感態度的養成為表征,以情感與認知相互影響、彼此促進為發展過程,以情感性道德人格為目標。在道德情感教育當中,不應該只注重對于書本內的單向灌輸知識,還應該讓學生親身融入到道德情感教育當中來,只有親身體驗才可以真正掌握并且自我吸收。真正的道德情感教育應該是一個生動有趣,雙向互動交流的課堂環境,如教師應該多讓學生加入到課堂教學實踐中來,讓學生多提問并且通過自己的理解為其他同學講課;在教師的授課中還應該多加入今人動之以情的視頻內容,利用多媒體教學讓課堂內容豐富起來;多舉辦有關德育的實踐活動與知識競賽等等。
在目前這種社會飛速發展,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大環境下,教育事業是國家繁榮昌盛、民族興衰存亡的關鍵。做好大學生的道德情感教育工作關系著人民的未來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只有做好了道德情感教育工作,使當代大學生培養起積極的道德情感,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才能有效提高高校的德育效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才能實現社會進步,更好的為實現共產主義服務。
參考文獻:
[1] 李建華.道德情感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 蔣紅,陳娜.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導向型”雙主體教學模式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2).
[3][前蘇聯]烏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對象[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4][法]吉爾·利波維茨基.空虛時代:論當代個人主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5][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6][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湖北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