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云 蘇家慧 龔冬明 侯璐欣 潘媚遠
摘要: ?導管堵塞是新生兒經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靜脈導管 (PICC)常見并發癥之一,可增加肢體腫脹、靜脈炎以及血栓等并發癥發生風險。目前有關PICC堵管的因素及應對策略的文獻基本為經驗總結,個案報告與對照研究等,針對堵管因素與堵管后應對策略的護理相關分析統計與歸納總結文獻較少,本文查閱國內外在新生兒PICC導管堵管的因素及應對策略的護理研究進展做一綜述,以期為臨床提供實踐借鑒與進一步研究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 新生兒;外周穿刺;中心靜脈導管;堵管
【中圖分類號】R47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05-118-01
經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靜脈導管 (PICC)具有操作簡便、穿刺成功率高以及創傷小等優點,其已在臨床得以廣泛應用[1]。特別是針對新生兒,可有效避免反復穿刺給患兒帶來的痛苦,同時可避免因長期輸液或輸注高刺激、高濃度性藥物所造成的血管損傷,可為患兒救治提供中長期輸液選擇,建立了生命通道[2]。但ICC導管留置過程中,其堵管等并發癥發生風險較高,PICC堵管可引起相關性感染、導管脫出等不良反應,對患兒預后造成一定影響,不僅會增加患兒痛苦,同時對其家庭也會帶來一定的經濟負擔[3]。因此明確PICC導管堵管的相關因素,并采取一定的應對策略,對促進患兒恢復具有重要意義。故本文就新生兒PICC導管堵管的因素及應對策略的護理研究進展做一綜述。
1新生兒PICC導管堵管因素
目前針對新生兒引起PICC堵管因素尚無統一結論,任艷芳、甄麗娟、左力[4]等人研究顯示,其對125例新生兒PICC置管堵管因素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堵管主要因素為換液時輸液中斷回血、未正壓封管、輸注靜脈營養、藥物的配伍禁忌,胸腔壓力變化,微量泵的位置等。依據上述原因,總結為新生兒因素、藥物因素、導管因素、護理人員因素。
1.1 新生兒因素
新生兒血管管徑較細,PICC留置時間較長,因導管長期漂浮在血管中,極易對血流產生影響,造成渦流,而致微血栓發生[5]。需PICC置管治療新生兒,部分病情較為嚴重,包括酸中毒、缺氧等,血液黏滯度增加,造成其長期處于高凝狀態,而引起導管附壁血栓,增加導管堵管風險。
1.2 藥物因素
新生兒因其消化系統發育尚未完善,需長期輸注靜脈營養液,以滿足機體需求。常見營養液以脂肪乳最為常見,其主要呈現出水包油的微小油滴狀態,因磷脂分子特征極易造成脂肪顆粒凝聚,以此引起導管堵塞[6]。房京麗、于淼、朱蘭蘭[7]等人研究顯示,配伍不當也是造成PICC導管堵塞的主要原因。配伍不當可造成藥物結晶或沉淀,進入導管后極易沉積在導管壁上,管腔內狹窄而致堵管。
1.3 護理人員因素
在對新生兒置管過程中,未正確掌握進針角度、速度、送管時機與退針芯手法等,或置換用力粗暴或在穿刺時多次來回移動等,對新生兒血管內膜、血小板造成損傷等,而引起血栓形成,引起堵管[7-8]。同時因護理人員在置管過程中,手套上滑石粉未使用生理鹽水沖洗,并直接接觸導管外壁,而導致微粒進入,而致堵管。
2 PICC堵管的應對策略護理干預
2.1 PICC堵管預防
(1)人員培訓:可加強護理人員培訓,以提升其穿刺成功率。姚欣、石光蓮、亢苗[9]等人研究顯示,成立輸液護理風險管理小組,并制定針對性規避風險發生護理對策,研究組堵管發生率5.00低于對照組20.00。由此可得,成立PICC專業護理小組對降低新生兒PICC堵管及其他并發癥發生率是行之有效的方式[10]。(2)導管選擇:應依據新生兒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導管型號,并盡量使用抗血液反流瓣膜的導管,以避免血液回流凝固而致導管堵塞。(3)靜脈選擇:置管前,應充分評估新生兒靜脈條件,再選擇最適宜的靜脈。在2021年《新生兒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操作及管理指南》[11]中推薦首選下肢靜脈置管。(4)沖、封管:使用>10ml注射器,抽取生理鹽水進行邁視沖管;持續補液應每隔8h沖管一次;針對補液停止或中斷,應使用1~10IU/ml肝素液2~3ml實施脈沖是正壓封管。
2.2 PICC堵管護理
2.2.1 改變新生兒體位或重新固定導管
針對因體位造成導管扭曲、折疊造成的機械性堵管,可通過改變新生兒體位或重新固定導管。針對非血栓性堵管,可利用0.1mmol/L鹽酸將非配伍藥物沉積進行清除,并清除脂肪乳劑,以此促使PH值下降,提升溶解度溶解沉積物[12]。
2.2 2導管再通
針對血栓性堵管,若在血栓堵塞導管接頭附近,近身端導管內未見血栓時,應將接頭端導管剪去2~3cm,將接頭更換,隨后再抽沖導管。針對外露的導管,若導管內充滿血栓,且呈現暗紅色,可考慮末端剪管法[13]。方式:將敷料自下向上揭除,隨后佩戴無菌手套,對穿刺處及周圍10~15cm進行常規消毒,并以無齒鑷將導管拉出,并剪去2~3cm,將導管剪去后,采取抽吸沖管,直至再通。同時可使用肝素液進行再通,若無法再通,可采取0.5萬U/ml單位尿激素進行溶栓[14-15]。
3 小結
PICC已在新生兒科廣泛應用,其可減輕患兒痛苦,減少護理人員工作量,以及保障輸液安全性。但隨著PICC廣泛應用,新生兒PICC堵管等并發癥發生率也隨之上升,引起堵管因素包括新生兒因素、藥物因素、導管因素、護理人員因素等,針對上述因素,臨床應加強人員培訓,選擇合適的導管、靜脈與正確沖、封管以及加強輸液管理等,以預防PICC堵管發生率,而針對已經發生PICC堵管患兒,應采取正確再通管道方式,以促進患兒預后恢復。
參考文獻:
[1]先疆燕,王榮麗,何文英.新生兒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感染危險因素的薈萃分析[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20,20(1):27-31.
[2]姚龍燕,丘偉蘭,袁間梅.新生兒PICC導管相關并發癥發生危險因素及護理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0,17(12):25-27.
[3]金麗,林真珠,熊小云,等.新生兒PICC導管堵塞危險因素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8,33(7):47-50.
[4]任艷芳,甄麗娟,左力.新生兒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堵管因素分析[J].中國醫刊,2018,53(1):98-100.
[5]李麗玲,胡曉靜,張玉俠.PDCA管理提高護士PICC導管接頭消毒依從性的效果[J].上海護理,2018,18(4):64-66.
[6]FENG,LIWEI,CHEN,HONGXIU,ZHANG,XIAOXIA,et al.A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misplacement into lateral thoracic vein:A case report[J].Intensive and critical care nursing,2020,59.
[7]房京麗,于淼,朱蘭蘭.高危早產兒發生PICC堵管的相關影響因素和臨床護理對策[J].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1(1):86-88.
[8]劉子云,富建華.經外周中心靜脈置管引發新生兒嚴重并發癥九例臨床分析[J].中華新生兒科雜志,2021,36(3):34-38.
[9]姚欣,石光蓮,亢苗.風險管理在早產兒PICC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20,17(8):1113-1116.
[10]范本芳,翁衛群,王煦,等.運用醫療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降低PICC堵管發生率[J].護理學雜志,2017,32(18):68-70.
[11]中國醫師協會新生兒科醫師分會循證專業委員會.新生兒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操作及管理指南(2021)[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21,23(3):201-212.
[12]DESHPANDEAMIT AJIT,CHANDRASHEKHARASHERAGARU HANUMA.Percutaneous retrieval of embolized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J].Asian Cardiovascular and Thoracic Annals,2020,28(4):222-223.
[13]黃育娜,許浦生,蕭鯤.近15年新生兒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研究熱點分析[J].現代醫院,2020,20(11):1642-1645,1648.
[14]曾少顏,丘新燕.生理鹽水與肝素生理鹽水封管在新生兒PICC留置中的應用效果比較[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0,39(5):842-844.
[15]周秀蓮,付佳慧,付曉輝,等.不同孕周、體重新生兒PICC最佳導管尖端位置與胸椎的相關性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20,26(3):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