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靜華

摘要:目的:分析高齡髖部骨折者圍術期護理中應用風險護理管理的臨床效果。方法:挑選髖部骨折高齡病人共60名參與實驗,劃分時間2020年05月至2021年1月,回顧分組原則下將對象分為兩組,即為常規組和實驗組,每組30例。接受傳統護理者納入常規組,接受圍術期風險護理管理者納入實驗組,比較兩組的護理滿意度、病患日常生活(Barthel)與髖關節功能(Harris)評分。結果: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價高于常規組,實驗組Barthel、Harris評分優于常規組,對比P<0.05。結論:高齡髖部骨折者在其圍術期間護理中開展風險管理,能夠控制并發癥發生來改善對象生存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高齡髖部骨折;風險護理管理;圍術期護理;效果
據近期醫學研究統計顯示,髖部骨折者所在骨科接受風險管理后,護士能更好的配合醫療人員完成各項臨床治療并且優化實施的護理服務,掌握全面注意事項的執行,患者可加速的疾病恢復速度,使得這種管理方法的落實能夠切實的效果反饋[1]。基于此,本文章便針對高領髖部骨折患者護理應用風險管理形式詳細討論,內容結果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挑選的60例高齡髖部骨折對象設為實驗對象,按照護理方式不同設立常規組與實驗組并將對象資料帶入組間護理,平均歸入兩組中,參與臨床的2020/5——2021/01實驗統計。為規避個體實驗差異性,已經排除體征明顯特殊者。
常規組——對象年齡上限值87歲、下限值63歲,平均年齡(75.28±3.21)歲。男性、女性:15名、15名。實驗組——對象年齡上限值86歲、下限值62歲,平均年齡(74.8±3.18)歲,男性、女性:17名、13名。資料對比顯示P>0.05。
1.2方法
常規組:使用傳統護理。護士要重視起患者的不良心理變化,觀察對象有無偏激抗拒反應。提升患者對病情的認知程度,做健康引導和健康教育,指導患者在床上完成大小便處理,做好飲食護理。
實驗組:使用圍術期間風險護理管理。術前要選出護理管理負責人,并將護士長以及責任護士共同組成風險管理小組,明確自身的職責,進而分析各項檢查過程中存在的風險,以此做出有效的解決措施,消除潛在的隱患。定期有科室護理人員開展培訓,為了防治出現疏漏,需要做好細節管理的工作。定期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建立定期考核制度,提高醫患配合程度。對于圍術期中患者而言,因年齡和身體質量特殊性因此應激反應較明顯,所以圍術期間除了要協調患者的心理問題,還要積極完善自身的分級護理工作,做好交接班制度,嚴格按照護理文書的規范進行工作,優化配置醫護人員輪值管理,做好重點事件的風險管理。圍術期間強調護理重點,尤其關注對于并發癥的管理,以免患者出現泌尿系統感染、肺部感染等,維護圍術期間對象的骨質疼痛性,物理消除疼痛效果若不理想則可以選擇藥物治療,而此時要重視藥物過量、不慎過敏等風險,增加患者在院舒適性和治療配合度。
1.3觀察內容
觀察護理滿意度評價、Barthel指數、Harris評分,評價管理效果。
1.4統計學
數據均用SPSS 22.0 軟件處理,以“x±s”、“n %”形式書寫并檢驗值為t、X2,若P<0.05則為統計差異有意義。
2.結果
2.1護理滿意度評價
常規組護理滿意度評價低于實驗組,對比結果顯示P<0.05,見表1。
2.2 Barthel與Harris評分
常規組中Barthel(71.6±8.2)分、Harris(62.8±3.7)分;實驗組中Barthel(85.6±4.9)分、Harris(83.6±6.6)分。以上體現,實驗組病患的預后狀況更佳,比較顯示T=8.027、15.057,統計成立P<0.05.
3.討論
老年人行走能力直線下降,除了生理功能的改變,還可能因髖骨骨折進而造成的病理性行走障礙,其屬于種全身性的骨病。在此病圍術期護理中開展的風險管理措施,能顧全不同時間段發現護理問題,利用創建新型管理模式加強護理風險的管理工作,既做到加強人員工作能力,又可達到優化護理服務的目的,以免多種護理風險導致病患受到不確定的傷害。而且在高領髖部骨折對象的護理中實施護理風險管理,能夠有效避免出現不必要的醫患之間的糾紛,還能為患者的治療和預后康復帶來積極的影響[2]。總之,進行圍術期間風險護理管理非常有必要。
結果可見,實驗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常規組,實驗組Barthel、Harris評分優于常規組,P<0.05。
綜上所示,風險護理管理在高齡髖部骨折圍術期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理想,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萬曉鳳. 風險管理在高齡髖部骨折患者圍術期護理安全中的應用[J]. 中國保健營養,2019,29(11):28.
[2]馬文俠,崔衛剛. 護理風險管理對高齡髖部骨折患者護理不良事件發生及預后的影響[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20,20(2):212-213.
(江陰市人民醫院 江蘇無錫 21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