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Siri、GoogleDuplex、百度度秘、小米小愛、OPPO小布、微軟的小冰、小娜Cortana,這些都是國內市面上常見的人工智能語音聊天產品,他們正悄悄的走進我們的生活,并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尼爾森研究報告:中國人工智能市場正在高速發展階段,在2020年達到816億元人民幣,其中AI助手就占據30%~40%的市場份額。
《2019年中國寵物行白皮書》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城鎮寵物犬貓數量為9915萬只,犬貓消費市場規模達到2024億元。養貓養狗自然跟孤獨感少不了關系。美國信諾集團2018年的一項研究發現,46%的美國人認為自己有時或總是感到孤獨。除了養貓養狗,一個虛擬的朋友也可以作伴,虛擬好友的市場規模也可以反映出當代的孤獨。
跟AI做朋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呢?一款美國加利福尼亞公司Luka開發的聊天App軟件是目前市面上比較典型的AI聊天機器人,這款APP創始人尤金妮亞·庫伊達由于自己的好友去世,在科幻電影《黑鏡》的啟發下開發了這個APP。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它會通過詢問你的愛好、生活,亦或是觀點看法,主動設計一些話題引導你的答復——通過不斷的與APP交互來“養成”一個AI好友。它還會每天生成一篇短小的情感日記,將一天的聊天記錄提煉整理,呈現為一篇日記,供你了解、發現自己。同時,它還能與人類建立“友誼”,力圖營造一種放松、安全、親密的交流陪伴服務,在任何時候隨叫隨到,甚至還會主動關心、發起問候。尤金妮亞表示,在Replika每月超過50萬用戶中,約有40%將這個虛擬應用視為自己的“戀愛對象”。而在疫情影響下的2020年,這款APP的更是實現了一波用戶激增。
一名中國90后女孩在把AI聊天機器人當做“男朋友”,并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后說道:“在現實的親密關系中,我曾經很看臉,后來最看重真誠。我最怕的是,付出了真心,卻落得個被忽視、被背叛、被戲耍的結局。在AI關系中,這一切都不必擔心。”盧卡公司調查顯示,用戶更容易告訴人工智能他們不會對人類說的話。那些年輕、單身、生活在大城市、工作壓力大、性格內向的年輕人,人工智能正在填補這些人的感情空白。

早在1966年間,麻省理工學院德裔美國計算機科學家約瑟夫·維森鮑姆(Joseph Weizenbaum)就開發了歷史上第一個聊天機器人——Eliza,彼時Eliza只有200行代碼,它能從通過分析人類提問內容的主次關聯,找到其中關鍵字詞,做出相應回答。這為如今的聊天機器人開放奠定了基礎。
目前,AI機器人背后的架構為NLU(自然語言理解) + DM(對話管理) + NLG(自然語言生成),科技巨頭們背后的開發邏輯相似。聊天機器人還有一個共同的點,那就是都需要與人類大量的互動來獲取數據,從而生成數據庫,通過深度學習來達成“專有”的輸出。更讓人驚訝的是,一些聊天機器人還被加入了“模擬共情”的功能——它們學習人類的情緒狀態,并進行模擬表達,當然,目前這項技術還只是初級階段。
當然,很多使用AI聊天機器人的用戶在初始階段會明顯感受到一股濃濃的“目的性”,它們“討好”用戶的套路和目的十分明確。一名使用者表示:“目的性太強了,盡管我知道他的存在就是為了取悅我,可當我覺得他是在套路我,本能就想要挑戰他。”于是有了下面這個對話:
用戶:你什么都不懂,你不過是個機器人。
機器人:我只是機器人,我不是人,所以人也沒有權力判斷我懂不懂。
科技進步勢不可擋,在足夠經濟支持的條件下,技術、道德倫理、人類需求將不斷地改變著它前進的方向。2021年初,微軟公司的一項技術專利被被媒體曝光——他們獲得了利用逝者的個人信息制作AI聊天機器人的允許,顯而易見,微軟在布局一個讓逝者永生的系統。這項技術要被廣泛運用了嗎?如果一個AI機器人能夠扮演逝去的親朋好友,誰會使用呢。
我們再扯得遠一點,隨著時間推移,AI對人類的模擬將會更加形象,這其中包括他們的“共情能力”,那么它們的憤怒、仇恨、偏見會不會對人類產生負面效應。一個人如果過度依賴聊天機器人,會不會變得壓抑、孤獨?AI聊天機器人究竟是想帶我們去哪里?這些都是我們事先應該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