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高益
小學階段是學生養成教育的關鍵期。我校歷來重視學生的養成教育,堅持踐行養成教育一體化,促進了教育教學改革。
一、目標一體化,改革有方向
目標一體化,指將養成教育融入小學教育全過程,各年級各學科協同推進,共同達成教育目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首先,我們制訂了各年段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好習慣目標。以“認真書寫的習慣”為例,一、二年級目標:學會正確的書寫姿勢,學會觀察字帖,努力把字寫好看;三、四年級目標:養成提筆練字的習慣,書寫姿勢正確,字跡美觀、卷面整潔,有一定的速度;五、六年級目標:姿勢正確,書寫美觀,有速度。根據教育規律和學生的發展規律,每一學段在前一學段的基礎上提出更高的目標,學段與學段相互銜接,形成了橫向相連縱向相接的網絡,讓學生養成認真書寫的好習慣。
其次,學校要求全校師生熟記相應的好習慣目標,每個學科都采用“習慣先行,知識能力在后”的模式,無論哪個學生、哪位教師,進入學校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接受好習慣的培養。每學期的開學初,我校對新入校的教師進行培訓,讓教師清楚要培養哪些好習慣,應該怎樣培養好習慣。對于學生,我們先培養習慣再傳授知識。例如,一年級新生入學前先通過家長和學校開展入學習慣訓練,學生養成一定的習慣后再上課。此外,我校把每學期的第一個月定為習慣養成月,第一周定為習慣強化訓練周,讓師生進一步鞏固習慣要求、強化好習慣。
二、課程一體化,改革有保障
學校實施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這三級課程。如何讓三級課程形成一體化的模式,培養學生良好習慣,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呢?我校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一)建設好校本課程
我校校本課程包括環境課程、習慣養成課程、科學拓展課程、體育特色課程、素質拓展課程、實踐課程、活動課程,都圍繞著“養成教育”的總目標進行建設。下面著重介紹其中兩個課程的建設。
1. 環境課程建設。我校對校園環境進行全面規劃建設,打造以“養育習慣”為主題的校園環境。校園花壇中有專心閱讀的孩童雕塑;東門右側有孔子及古代四大發明浮雕的文化墻,墻面上有大字標語“好習慣成就未來”“好習慣 益終生”;進入操場有主雕塑“好習慣”——一群孩子在用積木堆詞語“好習慣”,寓示著好習慣是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培養好習慣要持之以恒。此外,新舊樓都有四JING(靜、凈、敬、競)文化牌;教學樓各層走廊的墻壁上,都懸掛著名人名言、塑牌字畫、弟子規;走廊的教室墻上繪有校本兒歌“好習慣 益終生”及配圖。學校讓每一面墻、每一塊磚都講述著“好習慣 益終生”的道理,每幅圖每句話無不彰顯好習慣的養成,讓師生耳濡目染,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2. 習慣養成課程建設。針對養成教育概念過于寬泛,在實際培養學生良好習慣中缺乏系統、沒有抓手的問題,我校開設了習慣養成校本課程,編寫了校本教材《好習慣 益終生》。教材分一到六年級,共12冊,圖文并茂,由故事、實踐探究、評價等內容組成。主題內容包括熱愛學習、熱愛勞動、鍛煉身體、熱愛集體、關心時事、堅韌執著、合群友善、獨立自主等好習慣,教材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養成好習慣,懂得怎樣養成好習慣,并檢查自己是否養成了好習慣。教材編排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循序漸進,螺旋上升,最終讓學生養成終生受益的好習慣,為各學科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習慣養成課進課程表,每兩周一節,由專門的教師授課。
(二)構建主題統領課程模式
校本課程和地方課程及國家課程如何構成一體化模式呢?我校以養成教育目標統領課程,在一個月或一個學期中,重點培養某種習慣。例如,二月培養節約的好習慣,三月培養感恩的習慣,五月培養熱愛勞動的習慣,九月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十月培養愛國的習慣,十一月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等。各門學科圍繞主題,用好教材中有利于培養好習慣的資源,校本活動課程也圍繞主題設計相應的校園活動。這樣提綱挈領,把各種課程、各門學科連接在一起,使教育教學的改革更具體、更深入。如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這個主題,語文組研究了“以圖為介,搭建思維快車道”“培養良好的閱讀思維習慣”等內容;數學組研究了“優化數學思維過程”“批判性思維”“解題思維”等內容;英語學科研究了“巧妙導入,激發課堂思維”“培養創造性思維”等內容;……每門學科都從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學生思維習慣的培養,并在學科教學中進行實踐,把學生思維習慣的培養引向深入,促進學生正確思維習慣的養成,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家、校、社一體化,改革有延續
家庭教育在養成教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家長的支持配合,養成教育寸步難行,教育教學改革也舉步維艱。例如,語文組在進行“改變閱讀思維模式,促進閱讀能力有效提升”的研究實踐中,家長的支持與配合極其重要。家長要配合學校為孩子選購指定的書籍,督促孩子每天堅持閱讀,甚至和孩子一起讀,和孩子聊聊書中的人、事、物,指導孩子畫閱讀思維導圖……教師的引導,家長的介入,一步一步改變孩子隨便讀、讀后就忘的低效閱讀,逐漸實現深度閱讀,有效提高閱讀能力。再比如,體育學科中“以花樣跳繩為切入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的研究中,教師組織學生自編跳繩花樣時,讓家長和孩子到空曠的場地,一起研究,一起創編,家長參與更能激發孩子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社會實踐活動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校把社會實踐活動和研學活動納入教育教學改革的延續部分。例如,二月是養成節約的習慣,除了抓住家庭、課堂進行培養之外,還利用課外實踐活動和研學活動進行培養。其中一個活動是帶領學生參觀水廠和污水處理廠,讓學生了解水是如何進入千家萬戶的,懂得可飲用水的來之不易。還讓中高年級的學生圍繞“了解世界水資源的狀況”“缺水帶來的系列后果”“如何解決缺水問題”這些主題開展研究活動。實踐活動、研學活動,把學生的目光引向課外廣闊的天地,改變了以往只在課堂學的方式。
家、校、社一體化,延續了學校的教育教學內容,拓寬了學生的學習渠道和外延,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推進了教育教學改革。
四、知行評一體化,改革有動力
評價是導向,評優評先是動力。我校為了進一步促進教育教學改革,把知行評結合起來。對于教師來說,知,就是懂得培養的目標體系;行,就是教育教學措施;評,就是根據知和行進行評價考核、評優評先。對于學生來說,知,就是知道好習慣的要求;行,就是學生的言行;評,就是根據學生的知行進行評優評先。我校每年都會評選11種與習慣養成掛鉤的校園之星、優秀中隊、好習慣班級、“寧寶好兒童”等,其中“寧寶好兒童”已經成為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十佳品牌。通過知、行、評一體化,使師生知行統一,評優評先,表彰先進,為師生樹立榜樣,進一步促進改革。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寧寶小學 責任編輯:林彥 劉貞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