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全席

臺灣新北市麗林小學黃秀精老師,于2018年10月20日,來到福建福州,參加第六屆“新課堂·新教師”海峽兩岸基礎教育交流研討活動,現場執教《金色的草地》(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16課)。黃老師展示的教學案例,實實在在地給我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開啟了別樣的大門: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有效組織學習活動,致力于培養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長期以來,語文課堂教學大多以講解課文為主要內容,以“師問生答”為主要教學方式。觀摩黃老師的課堂教學,簡直是大開眼界。原來,語文課還是可以這樣上的。
黃老師執教的《金色的草地》,課堂教學主要的方式是組織學生參與讀、想、寫、說、聽等學習活動,踐行“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課堂上教師沒有呈現神情昂揚的講解,也不是教師問學生答、一問一答等形式。教師問話不多,就算將組織學生、指導學生參加學習活動的話,都當作問話,也不過五六問。因此,課堂上也就沒有出現僅幾個學生在回答教師的提問,其他學生都在安安靜靜地傾聽等現象。教師將課堂學習的主要活動時間留給學生,在一節課內,全體學生進行讀、想、寫、說、聽等語文實踐活動的時間達到36分鐘。這就在時間上,確保突顯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面向全體學生、提升學生課堂學習效果。
課堂上黃老師組織學習活動輕松自如,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積極參與語言文字學習的實踐活動,全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習得學法、收獲學習成果、體驗學習的快樂。教師的指令,不是僅僅讓幾個學生回答,而是全體學生都有聽、讀、想、寫、說的機會。對全體學生來說,時間雖不多,可教師組織的活動,都是參與了、努力了就可能有成果的,是公平的學習活動。學生們都很有興致地主動地參加教師組織的學習活動,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積累語言、學習理解、實踐運用,“致力于培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當前,我們的語文課堂還是存在“三多三少”的現象:教學中教條僵化、大話假話的多,密切聯系生活,尤其是聯系學生生活、解決生活問題的少;講解知識的多,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鍛煉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少;傳授學習方法的多,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進行學習、體驗學習過程的少。然而,學習語文的普遍規律和實際效果告誡我們:語文知識累積多不等于運用語言文字能力強;遠離生活的教條僵化的大話假話既不利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健康發展,也不利于培養閱讀能力;組織并培養學生樂于經歷學習語言文字實踐體驗的過程,更有利于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簡單質樸的一節觀摩課,催生我們進一步反思許多教學問題:我們講轉變教學方式,為什么上課時還是教師問得多、講得多?教師角色定位應是組織者、引導者,為什么我們許多教師進入課堂還總是喜歡當個講授者?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為什么我們的語文課堂還總是教師強勢地畫定路線,指定學習內容,提出問題,牽引著學生一段一段地講解課文?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已歷經20年,為什么還是很難走進課堂教學?等等。
茲將黃秀精老師的公開教學,制成黃秀精老師《金色的草地》課堂教學信息表。便于更多教師思考、研習,從中另有可喜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