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惜鳳

現如今,科技發展得越來越迅速,而科技發展的基礎就是知識的進步。在學校教育中,不僅要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更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數學學科能起到較好的作用。
一、提高對創新能力的認識
科技的發展需要創新能力的支撐,對于教育來說,教學的重點也應從應試教育變成對創新能力的培養。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需要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發散思維,對于同一種問題,教師應鼓勵學生嘗試用多種方法來解決。對于事物的創新來說,就是發展出新穎而有意義的內容,這也是創新能力在生活中的體現。
如關于圓周率的計算題,很多學生不懂得巧妙計算,直接用3.14進行乘除法的計算,不僅繁瑣且易產生錯誤。如這樣一道題:已知小圓和大圓的直徑分別是2厘米與3厘米,求小圓和大圓的周長比以及面積比。解答時,學生通常是先求出各自圓的周長和面積,再求它們的比,那么化簡比的過程就是最容易失誤的地方了。課堂中,筆者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時只列出它們的式子。周長的比是(2×3.14)∶(3×3.14),面積的比是(3.14×1×1)∶(3.14×1.5×1.5)。這時就有思維靈活的學生發現了可以把比的前后項同時約掉3.14,通過輕易地化簡比,得出結論:小圓和大圓的周長比2∶3,小圓和大圓面積的比是1∶2.25。
通過這樣“簡約”且“奇妙”的方法,巧妙地避開了有關圓周率的乘法計算。這樣的“簡約而不簡單”的數學課堂中,學生的智慧流露出來了,思維也得到提升。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創新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引發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些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不可缺少的條件。小學生的好奇心比較強,對于陌生新鮮的事物比較感興趣,所以教師要把握住他們的這些特點,在授課時創設有效情境,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培養創新意識。
如在教學二年級的“用乘法解決問題”這一內容的時候,有這樣一道題:6+6+6+6+6+4=?筆者先引導學生們推導出5個6相加可以寫成6×5,那么6+6+6+6+6+4=6×5+4=30+4=34,學生也認可了這種做法。可是,有個學生說:“我可以有不同的做法,我想把式子變成6×6-2。”這一個思維上的創新和跳躍性吸引住筆者和其他學生的眼光。緊接著筆者讓學生一起尋找:哪來的6個6,多出來的一個6是藏在哪呢?為什么要減2?學生們興致高昂,討論得特別激烈,最后一致認為把4看成6,就有6個6,再減去多出來的2,那就是6+6+6+6+6+4=6×6-2=36-2=34。可以發現,通過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加上有效的方向引導,學生逐漸發現了數學的本質,創意也就撲面而來。
三、優化課堂結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對于創新能力的培養,要落實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為了完成這個目標,對于有些教學的方法就要進行改變,將有利于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因素融入教學,使得這些因素發揮作用,從而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
1. 優化課堂教學環境,改變教學方法。
影響教學質量好壞的首要因素是教學方法,一般來說,現在用得最多的方式還是以教師講、學生被動接受為主,這樣帶來的結果就是學生對于課堂的參與感不高,思考的積極性也不高,阻礙了學生的創造力的發展。所以,對于這種教學方法就要進行改變。課堂上應當把學生作為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清楚學生學習中的困難之處,然后采用“發現問題”的方式進行教學。
例如,在教學有關“旅游中的數學”的問題時,筆者設計了可以喚醒學生好奇心的開放性問題:一艘小船可坐10人,租金240元;大船可坐15人,租金300元。有一個30人的旅行團,應該如何租船呢?開始時有很多學生都憑直覺大膽猜想,認為可以租3艘小船,也可以租2艘大船,還有的覺得可以租兩艘小船和一艘大船。這時,筆者提問:“請你判斷一下哪種方案更省錢。”學生經過計算發現:租小船需240×3=720元,租大船只需300×2=600元,第3種方案需要240×2+300=780元,還是租大船合算。等學生計算完成后,筆者的問題又來了:“為什么第3種方案花的錢最多?”學生經過思考,馬上發現了兩艘小船和一艘大船可以坐35人,浪費了5個座位,所以要多花錢。筆者再次提問:“如果旅游團是48人,又該如何租船會更省錢呢?”學生積極地展開討論。在這一節課中,筆者先讓學生大膽猜想各種租車方案,再思考哪種方案更省錢,哪個方案花錢最多,這樣子就可以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興趣,使得課堂的氣氛不再沉悶。對于知識有了思考,這是培養創造力的第一步,也就是提高學生的思考水平。筆者再讓學生積極地對問題進行分析,解決問題的時候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這樣子有利于拓寬學生思維的寬度和深度,幫助刺激他們的創造力。
2. 重組教材和課程結構,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對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就要學會打破常規。就教學形式來說,可以是以主流科目為主,再加以興趣課與之配合。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經常給學生拓展一些深層次或變式的數學題目,這樣有利于他們開闊眼界,為創新能力的培養夯實基礎。同時教師要培養學生看待問題的不同角度,引導學生想出不同的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就可以激發他們的發散性思維。
如在“圓錐的體積”的練習課中,筆者設置了這樣一道提高題:一個圓柱和圓錐底面積相等,它們的體積的比是5∶3,已知圓錐體的高是45厘米,求圓柱的高是多少厘米。面對這道題,很多學生一直糾結于從哪里能求出圓錐的體積,進而計算出圓柱的體積,再根據圓錐的體積÷÷高來求出圓錐的底面積,也就是圓柱的底面積,最后由圓柱的體積除以底面積來求高,一直在圓柱、圓錐的體積公式中繞不出來,很長時間也沒有推算出來。此時,筆者引導學生討論,信息中體現的體積比5∶3,找不到具體的體積的信息,是不是可以嘗試著用假設法來解決。一段時間后,有的學習小組找到了問題的解決方法,他們直接把圓柱和圓錐的體積分別假設為5和3,那么根據底面積相等可以找到等量關系,列出方程解決問題:設圓柱的高是x厘米,5÷x=3÷÷45, x=25。
在學生說明解題思路后,越來越多的學生表示聽懂了,甚至還有學生根據所列的方程,推導出算術方法計算:45÷3÷3×5=25(厘米)。
綜上所述,在數學教程中,既要確保學生打下堅實的數學基礎,在這之上,也要挖掘學生的思維潛能,刺激他們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使得他們的創新能力有所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第十一小學 責任編輯:王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