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婷媚
語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維的工具。《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小學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外研社版《英語(一年級起點)》教材,有豐富的語篇資源,能為培養學生思維品質提供良好素材。教師需要深度解讀文本,設計問題,促進學生思維品質提高。本文將通過案例,探討如何通過問題,培養學生思維品質。
一、依托語篇信息,提升學生思維廣度
提升思維廣度指的是讓學生能從多角度、多方位對問題進行思考。以五上Module 10 Unit 2? You shouldn?蒺t be late. 為例。教師在文本呈現環節,讓學生聽Amy對Lingling介紹,找出她們英國學校的班規“You shouldn?蒺t be late. ”等六個文本的核心句型,但教師不局限于重點句子的簡單機械操練,而是通過文本信息“You shouldn?蒺t be late. You should listen in class. You should work hard. You should be kind. ”等來引導學生進入深層次思維,思考需要做什么才能遵守這些規則。“What do we need to do?What can you do to be a kind child?”這兩個問題屬于應用型提問,學生能熟練地整合運用所學語言知識表達自己的觀點:“We need to get up early. We should listen to your teachers. We should take notes. ”。這樣學生學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語言,而是通過綜合分析各種規則之間的內在關聯,進行歸納概括,在語境中整合運用已有的語言知識。這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有效促進其學習能力的提升。
二、提出分析性問題,培養思維邏輯性
思維邏輯性是思維品質之一,指思維活動應遵循邏輯的方法和規律,按照邏輯的程序進行。就教材而言,體現在語篇邏輯上,教師要善于分析教材,發現語段與語句之間的邏輯性、詞法的邏輯性,從而設計恰當的活動,使學生的邏輯性品質在語言學習中得到發展。
五上Module 4 Unit 1的課文發展情節是發展邏輯性的好資源。Amy 即將過11歲生日,她邀請好友Lingling參加她的生日聚會。教師可通過理解性問題“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引導學生閱讀,查找關鍵信息,先幫學生厘清生日聚會活動有哪些。再運用“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 first/next/last?”等分析性問題,引導通過語篇分析after lunch, and then, before that這些詞義,了解它們在表達生日聚會的活動順序。最后教師可挖空文本句子,幫助學生在整體語境中運用邏輯思維能力進行思考。
通過對語篇的分析,學生了解了生日聚會的一系列活動程序,學習運用first, then, next, finally等連接詞描述順序,能有邏輯地表達自己的計劃,為寫作邏輯思維構建打下了基礎。
三、鏈接生活體驗,培養學生思維靈活性
思維靈活性指的是思維活動的靈活程度。一個人思維靈活性強,在日常生活中可表現為善于舉一反三等。在外語學習中,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表達真實的話語及讀懂文本意義而非語言形式,這就需要進一步培養學生思維靈活性。以六下Moodule 5 Unit 2為例,語境呈現的是一個小女孩坐在火車車窗旁看到的情景:“I?蒺m on the train. I?蒺m looking out of? the window...”,運用的時態是現在進行時。教授這課時,恰逢新冠疫情期間,大家都不方便出門,如何引導學生運用現在進行時表達看到的情境,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思維品質呢?筆者是這樣做的。
T:Hi,boys and girls. Looking out of the window,please. What?蒺s the weather like?
S1:It?蒺s sunny.
T:Good. What can you see?
S2:I can see a woman.
T:What?蒺s she wearing?
S2:She?蒺s wear a red dress.
S1:No, she?蒺s wearing a red dress.(另外一個學生出來幫忙糾錯)
S2:Oh, yes.
S3:Two men are talking in the street.
T:Great!You can see very well.
當時學生的反應讓筆者很驚喜,沒有想到,依托語篇,設計的這個簡單問題:“Look out of the window, what can you see?”,能讓學生在語境中觀察生活,體驗、運用語言,培養思維,激起語言實踐運用的火花。可見,問題設計不一定要很復雜,設置與生活鏈接的問題語境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同時,學生也能運用所學內容進行知識遷移,舉一反三,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四、利用開放性問題,培養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指的是善于從不同視角進行深刻、廣泛分析,既不盲目地接受一種觀點,也不武斷地拒絕一種思想。教材的內容可以用于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品質。教師需要深度解讀教材文本信息,設計開放性問題,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展。
五上Module 1提供了以“Changes”為主題的語篇:公園以前有一個屋子,現在變成一個大鐘;以前沒有長凳,現在有了一些長凳。本課的教學,教師通常會拓展到學校變化、城市變化,引導學生用不同時態描述不同:“There wasn?蒺t/weren?蒺t... There is/are...”。但改變對每個人而言,不一定都是好事,教師可以此為契機,培養學生批判意識,引導學生往深層去思考原因。
T:Do you like the city now?Why?
S1:I don?蒺t like the changes. Because there are more cars.
T:Yes, the air is not so clean now.
S2:I like the changes. Because our city is beautiful now.
T:Our city is more beautiful now, right?
S2:Yes.
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改變,從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允許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學習的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學會深度思考問題,提升思維品質。
五、關注文本延伸,培養思維創造性
思維創造性指的是通過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統的遷移,從而進行新穎的組合分析,找出新異的層次和交結點等,形成前人、他人未能完成的思維結果。
四下Module 3 Unit 2:She went into the shop. 講述了Tilly小老鼠走進商店看見貓嚇跑的故事。教師在授課后,可依據故事情境,提出開放性問題:“What happened the next day?Will Tilly come to the shop again?”,引導進行故事續編。學生需要運用綜合語言能力,開發想象力,續編故事。這樣的提問,給了學生很大的思維空間、自主發展的空間,以及展示個性的空間。
六、鼓勵提問,培養深層思維
提問的主體如果總是教師,學生容易產生慣性思維,缺乏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的學習意識。對于小學生而言,提問比較具有挑戰性,學生需要站在文本立場去思考如何提問,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綜合性運用語言的能力。教師可以依托語篇,巧妙引導學生提問,翻轉提問對象,培養學生深層思維能力。
以六下Module 9 Helen Keller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事先準備問題:“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is woman?”鼓勵學生大膽提問,根據學生的提問:“Who is she?Where was she from?When was she born?What did she do?Why was she blind?How did she talk?”等,引導學生帶著問題,一起解決核心問題。對于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鼓勵學生課外去找尋答案,這樣可以促進學生主動思考,打破慣性思維,培養學生深層思考問題的能力,使之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小學 責任編輯:黃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