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卉 廖銀花
摘 要:近年來我國會計造假現象依然十分嚴重,會計信息失真嚴重地影響了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協調發展。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但與企業的經營理念、企業領導、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素質有關,而且還與我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各項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相關。論文從主觀和客觀方面認真深入分析了現實中我國會計誠信缺失的種種表現,最后結合我國經濟體制的現狀和會計行業的實際情況,針對會計誠信缺失的各種原因,提出了一系列維護和提高會計誠信水平的對策,倡導社會相關各級加強自律,從自我做起,從實踐中做起,全力建設會計誠信體系。
關鍵詞:會計誠信;內涵;經濟意義;原因;對策
本文擬從會計誠信缺失的涵義,會計誠信的經濟意義,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提高會計誠信的對策等幾個方面對會計誠信缺失問題進行探討。
一、會計誠信的涵義
會計誠信作為一種社會生產力,是關系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否有效運行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條件。筆者認為,會計誠信定義應表述為企業管理層、會計行為主體在會計信息的生產過程中,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對會計信息使用者、其他利益相關者的一種會計責任承諾和應該遵循的基本道德和行為規范,內涵包括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和會計職業操守、精湛的會計技術和會計技能、完善的會計信息質量和優質的會計服務。
二、導致會計誠信問題缺失的原因
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會計誠信缺失主觀原因主要表現在企業內部相關各方職業道德缺失和作風敗壞等方面,客觀原因主要表現在各項制度、各項機制不健全不完善等方面。
(一)從事會計的專職人員誠信職業道德喪失。
在建立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如拜金主義、利己主義、暴富心理等,侵蝕了會計人員的道德觀念,致使部分會計人員堅守職業道德規范偏離、法制觀念淡薄、工作責任心減退。專職會計人員在處理會計業務時,為自身利益,不顧企業利益,不講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誠信原則,違反財經紀律,不及時和正確反映經濟活動,亂用會計科目,甚至故意偽造、變造、毀損原始憑證、報表等會計資料做假賬、編假報表,惡意造成會計信息失真。
(二)相關各方受各種利益趨動紀律作風敗壞
各種利益關系在某種程度上會促使和誘發單位或企業相關各方弄虛作假,人為地調節會計信息,造成會計信息失真。一些企業領導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指標,不顧企業的經營理念,從小集團和個人利益出發,授意、指使或強制會計人員在會計信息上做文章,不足報超過,落后報先進,虧損報盈利,少盈報多盈,以此顯示自己任職期間的業績,借以騙取榮譽,撈取政治資本;作為職工,企業報盈利,不會影響工資、獎金等收入,也有了相應的積極性。
(三)會計準則的執行過程存在博弈。
由于信息不對稱,在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時,相關利益主體在會計準則的執行過程中必然選擇包括丟棄會計誠信在內的博弈策略,以此最大限度的滿足自身利益。所謂會計信息不對稱,是指在相關信息占有方面,經營者相對處于優勢,所有者相對處于劣勢的一種現象。
(四)會計制度存大較大的彈性空間。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的運作方式發生了新的變化。這種變化的速度之快,超過了會計制度的調整速度。現有會計制度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出現許多漏洞。為了獲得更大的利潤,許多公司便鉆這些空隙,打擦邊球。
(五)企業的產權關系不明晰。
誠信本質上是一種產權關系,新制度經濟學賦予產權全新的內容,即產權是人們使用資源的一組權力,包括以所有權為主的物權、債權和知識產權等,其內涵包括資本權、占有權、收益權和處置權等。合理完整的產權制度是保證企業信譽機制的基石。
(六)單位內部會計人員職業受約束。
我國目前的會計人員管理體制是由用人單位自己管理為主,即由各單位自主地設置會計機構,任免會計人員并對會計人員進行日常管理,政府有關部門僅是對會計人員的從業資格、專業技術資格等進行間接管理。在這一體制下,會計人員一方面要遵守國家的財務制度及相關法規,另一方面,還必須接受單位負責人的領導,按單位的管理要求完成會計工作。
(七)對會計造假執法極為不嚴格。
當前我國對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公司及相關人員,以及中介機構處罰較輕,使造假者因違規所獲收益遠遠大于所付出的成本,從而使許多公司為追求利益鋌而走險。當前我國的法律體系不完善,現行法規包括《刑法》、《公司法》、《證券法》和《會計法》等,都對上市公司及其管理當局因粉飾財務報告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做出了規定。但這些規定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便為造假創造了條件,如對違規事件進行處罰時找不到統一的依據。
三、建立會計誠信的對策
(一)凈化社會環境,重塑社會信用。
會計職業獨立而特殊地存在于各行業之中,尤其受到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所以進一步提高全社會誠信水平尤為重要,特別是提升企業管理者、經營者及監管者等市場參與者的誠信意識,營造“信則共贏,不信則共亡”的氛圍,以促進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
(二)提升會計人員綜合素質,鑄造中國會計誠信精神。
會計基礎工作是會計工作的基石,基礎不扎實,會計工作乃至經濟工作必然失真、失誤。首先,在日益復雜經濟形勢和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下,必須加強財會人員的業務素質建設,使其熟練地運用各項會計核算方法和會計政策,能夠客觀、公允地處理會計事務;其次,會計誠信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個漫長的、潛移默化的過程,觀念變成習慣、規范變行動的過程,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
(三)建立強有力的內部監管體制,加大內部監管力度。
首先,應對企業法定代表人進行相關知識的培訓,以增強其內部審計意識,爭取他們對內審工作的支持。其次,應完善內部審計制度,健全內部審計機構,配備精干的內審人員,以推動內審工作全面、深入、規范地進行。第三,為保障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存在和有效性,應在《會計法》中做出補充規定:由財政部門委托社會中介機構定期對所屬各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進行分析和評價,對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無效的企業,應責令其領導人限期整頓,如在限期內不實施相應的整改措施,則給予其相應處罰。
(四)加大依法打擊和政府管制力度。
一是加大懲罰力度。對惡意造假者,一定要加大處罰力度,必須從立法、執法上對造假單位及責任人進行經濟處罰或刑事處罰,使造假者付出的代價遠遠大于其得到的收益,大幅度提高會計造假的成本。二是加大行政監管力度。充分發揮財政、審計、稅務、工商等部門的監管職能,使監督規范化、制度化,避免盲目性;三是加強對公司內部機制的管理。
人無信不立,事無信不成,國無信不威。會計誠信是企事業單位的無形資產,是會計從業人員的立命之本。面對當前我國會計誠信缺失的現狀,對會計誠信的治理絕不能就會計誠信論會計誠信,我們必須思想上要高度重視,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學習和借鑒世界各國治理會計誠信缺失的先進經驗,結合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國情,不斷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切實把會計誠信放到整個社會、整個市場經濟體系之中去加以考慮和治理,強化各項制度建設,加大執法和懲罰力度,注重社會誠信教育和人文環境建設。
參考文獻:
[1]王榮華.《談會計誠信的內在要求》,財會通訊,2006(6).
[2]李德全.會計委派制是建立會計誠信的有效途徑,中國農業會計,2006.
[3]宋偉紅.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對策[J],經濟師,經濟師雜志社 2007(5).
[4]王軍.《振奮精神,潛心研究,大力推進會計理論研究的繁榮與發展》,財會通訊,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