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楚童
摘 要:一直以來,民辦本科院校的科研基礎薄弱,起步晚,起點低,綜合實力有限,競爭力弱,強化科研團隊建設是做好科研工作管理的重大舉措。本文擬通過分析民辦本科院??蒲袌F隊的活動特點,剖析其科研團隊建設的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一些改善民辦本科院校科研團隊建設的對策。
關鍵詞:民辦本科院校;科研團隊;團隊融合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以中青年教師和創新團隊為重點,建設高素質的院校教師隊伍。促進跨學科、跨單位合作,形成高水平教學和科研創新團隊。”明確了高校建設高水平的重要性,也為科研團隊建設指明了方向。對于民辦本科院校而言,它的科研雖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科研基礎薄弱,綜合實力有限,想要做好科研工作,必須重視并加強科研隊伍建設。如何提升團隊科研水平成為了民辦本科院校發展研究的一個重要的課題。
一、民辦本科院??蒲袌F隊的活動特征
民辦本科院校的科研發展一直受限于其薄弱的基礎,科研團隊建設尚處于起始階段,科研團隊的管理活動也呈現出不同于公辦院校的特征,具有其自身固有的特色。
1.應用性。與公辦院校相比,民辦本科院校多以“應用性”研究為主,缺乏理論研究競爭優勢。
2.地域性。民辦本科院校的科研活動大多立足地方,充分利用地方性的社會文化資源開展科學研究工作,積極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發展。
3.不穩定性。由于民辦院校教師隊伍自身的發展特點,其流動性遠遠高于公辦院校,因而使得科研團隊在進行科學研究期間常常會因為成員離職等原因變更團隊成員,不利于科研團隊長期的管理的發展。此外,民辦院校科研團隊的組建通常是為了某個科研項目的研究,而并非以長遠的科研追求、交融互助為基礎而組建,項目結項后往往團隊也隨之解散,科研團隊也會隨著某些項目的結項和立項不斷地變化。
4.單一性。目前,很多民辦院校科研團隊的組建大多是跟隨項目的需要,往往由項目負責人從自己所在的院、系尋找團隊成員,而院、系設置一般按照專業來劃分,這就使得科研團隊中的成員的專業、知識技能大幅度相似,學科背景單一,缺少學科間的交叉融合,缺乏多元化的基礎理論作為支撐,同時,也缺乏與政府、其他院校及企業間的合作,很容易形成保守的學術思想,閉門造車,不利于科研團隊的創新和發展。
二、民辦本科院??蒲袌F隊建設的意義
(一)有利于民辦高校的資源整合,提升科研產出
民辦本科院??蒲凶畲蟮亩贪寰褪琴Y源有限,創建科研團隊,首先能整合人才資源,將不同專業背景、知識結構及職業履歷的人才整合到一起,充分發揮各自領域的長處及集體智慧的力量,實現跨學科跨專業的人才整合,提升重大項目申報成功的可能性,也有利于拓寬學術視野,更好地完成科研任務,提升科研產出的數量和質量;其次,能整合有限的經費資源,民辦高??蒲薪涃M及其有限,科研團隊的建設,有利于凝聚科研力量,集中資源,對重點領域及重點課題給予更多的經費政策傾斜。第三,有利于打造特色團隊。民辦本科院校根據團隊的實際需要和社會貢獻,打造出有自己特色的團隊,給予團隊各種政策支持,幫助團隊爭取更多的資源,促進科研團隊與政府、企業間的合作,政府及企業為科研團隊提供更好的科研平臺,科研團隊也能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產學研的可持續發展及科研成果的轉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二)有效促進民辦高校的學科建設與發展,提高教學水平
民辦本科院校多以“應用性”研究為主,立足于地方及區域經濟發展,以求得自身發展空間。民辦高校通過創建高效的科研創新團隊,充分利用團隊成員的不同專業、不同的知識結構及他們對待科研的態度,在學術交流、研究和探討的過程中碰撞出不同的思想火花,突破固定的思維格局,能有效促進民辦高校學科建設的長遠發展,使教科研體系更趨完善,更好地為教學服務,提升教學水平,提升綜合實力和競爭力。
(三)有利于開發民辦高校創新人才,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民辦高??蒲袌F隊建設,有利于推動其積極交流、勇于探索、追求創新的學術氛圍的形成,學生在這樣富有探索創新精神的氛圍中學習,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習積極性,開發求知欲,拓寬知識面,發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產生新思維,發現新事物,由填鴨式的被動接受知識轉變成主動探索新知識新領域,成為新生代的創新創業人才。也為民辦高校人才培養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有效地提升了民辦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更好地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
三、民辦本科院??蒲袌F隊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科研資源投入有限,團隊建設難以持續進行
民辦本科院校相對于公辦本科院校,在基礎設施、師資力量、經費投入等方面都有非常明顯的劣勢和局限性,綜合競爭力不高,很難申請到省部級以上的重大、重點項目,從而缺乏財政的有力支持,而民辦院校本身科研財力有限,從而制約了民辦本科院??蒲械陌l展,科研團隊建設缺乏資金來源,制約了團隊建設的持續發展。
(二)缺乏濃厚的學術環境
首先,由于缺乏政府財政的經濟支持,院校自身的科研投入與產出失衡,雖然民辦本科院校逐步形成了教學和科研齊頭并進的勢頭,但是很多民辦本科院校對于科研都感到力不從心,舉步維艱。其次,由于由于民辦本科院校辦學時間短,起點低、平臺資源有限,民辦本科院校教師到校外學習交流的機會也相對較少,也很少舉辦或廣泛參與學科研究前沿的學術報告會,同時,由于各學科專業的獨立性,不同學科專業之間、交叉學科之間缺乏有效的整合協同機制,使得各學科科研團隊學術合作、學術自由的分為不夠濃厚。第三,缺乏優秀的科研帶頭人,由于民辦本科院校大多是剛畢業的研究生、少部分的中級職稱的老師和公辦學校退休的教授,這就形成了民辦本科院校特殊的教師隊伍結構。由于民辦本科院校大多數教授缺乏科研的能動性與帶頭性,可以擔任團隊帶頭人的少之又少; 而年輕的老師科研能力不足、經驗缺乏,迫于評職稱的壓力,雖愿意積極參與科研,但難以擔當大任。
(三)激勵機制單一
民辦本科院校的科研考評激勵,大多數以個人申報的項目或專利、個人發表的論文為主,針對項目或專利的負責人或論文主要作者給予一定的金錢獎勵,優先提供職稱的晉升;對于科研團隊成員參與分工與合作的機會、參與學習進修的機會、自我實現的機會等無形激勵非常匱乏,科研工作量化考評,忽略了精神激勵的作用。民辦本科院校科研考評在評估方法、評估標準及評估制度體系方面經驗不足,考評激勵機制單一,對團隊成員科研生涯的發展和科研積極性有很大的影響。
(四)科研交流渠道不暢
民辦本科院校單一的科研組織在諸多的資源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劣勢,但是相對于企業和地方政府,它又擁有明顯的知識和人力資源的優勢,如何將企業和地方政府的財力及資源優勢與民辦本科院校的知識及人才優勢科有機地結合,民辦本科院校一定要“走出去、引進來”。目前,民辦本科院校在打通與企業、政府的合作渠道方面存在著非常多的困難,科研交流渠道不暢通,難以形成“產—政—學—研”一體的科研模式,大大降低了科研成果的實用性和社會服務能力。
(五)科研方向分散,科研相對封閉
民辦本科院??蒲袌F隊效率低,沒有發揮團隊的合力作用,承擔課題少,學科之間沒有做到相互滲透,交叉學科難以融合,科研創新難度大,缺少有特色有競爭力的學科群??蒲袌F隊帶頭人缺少創新目標的牽引,對整個團隊的發展難以產生合理的支撐,科研團隊缺乏長遠的發展規劃,成員大多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熱門課題選擇研究方向,成員之間單打獨斗現象普遍,各自為政。另一方面,民辦本科院校教師普遍存在教學工作量大的情況,科研團隊成員大多需要利用業余時間進行科學研究,成員之間各自為政,溝通程度較弱,分享程度較差,科學研究相對封閉。
四、民辦本科院??蒲袌F隊建設的改進措施
(一)借助產學研平臺,助力科研團隊發展
民辦高校教育應立足于人才培養目標,積極推動教學、科研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努力搭建產學研平臺,加強學校與企業、科研機構及其他高校之間的合作。通過合作平臺,讓科研團隊成員“走出去”,加強與科研單位及其他高校之間的學術交流,到其他有成功經驗的優秀單位實地考察學習,集思廣益,拓寬學術思維,取長補短,不斷提升團隊和成員個人的專業基礎和科研能力;深入社會實踐一線,參與企業實踐活動、到企業掛職、為企業提供專業培訓等,加強與企業和政府部門之間的聯動,將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帶出去,與實踐單位共同商議解決,集思廣益,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與此同時,科研工作的開展也需要“請進來”,從企業單位邀請一些實踐專家到學校進行訪談、交流與合作,將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融入到科研工作中,使科研工作立足現實,著力解決實際問題;校企雙方也可以項目為紐帶,開展深度合作,企業項目投入適當的科研經費,一定程度上能緩解資金壓力,有力的促進了科研團隊建設,真正實現產研合一;另一方面,民辦院校也可以邀請科研單位或其他高校的學術專家、教授學者進行講座和培訓,傳授科研經驗,進行科研交流,及時了解學科研究前沿和研究動態,更好地促進科研團隊工作的開展,促使科研團隊可持續發展。
(二)促進知識融合,實現學科交叉
民辦本科院??蒲袌F隊主要是由專業教師、學校行政部門人員及少部分企事業單位人員構成,具有不同的學科背景和知識結構,如果在科研過程中定位和分工不明確,容易產生矛盾,不利于團隊合作。民辦本科院校應進行積極引導,建立知識融合渠道,促進成員之間的交流與分享,對不同的學科體系造成的價值分歧和思維差異應給予包容和尊重,促進成員之間的相互了解,深入交流科研經驗、科研技巧等,減少不必要的觀念沖突,提升團隊的凝聚力和核心競爭力。民辦本科院校科研團隊的本質也是一種知識的交流、共享和積累,團隊成員將個人知識轉化為團隊知識,逐步實現團隊知識的積累,更好地促使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民辦本科院校不僅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更要依托社會大環境進行團隊的建設管理,鼓勵交流合作,借助創新創業大平臺,有效促進學科教育、人才培養與創新創業鏈的有效銜接和共同促進,提升課堂活力,通過指導學生參與創新創業大賽,讓更多的不同專業方向和研究方向的老師參與指導,在指導過程中促進學科間知識的交流,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增強了科研團隊的凝聚力,發回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更好地促進知識融合與分享,最終實現學科交叉。
(三)健全科研激勵機制,完善科研評價標準
民辦本科院校的科研基礎相對薄弱,科研的動力主要來自于職稱晉升需要,缺乏可持續的動力,健全的科研激勵機制能充分調動教師和科研團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科研工作的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因此,民辦本科高校應根據學科、團隊等不同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有彈性的考評激勵機制,給予團隊領導人更多的自主權,將團隊考核和個人考核有機結合起來,給予一定的人事獎勵、成果獎勵或科研經費獎勵等,創造一個有活力的寬松和諧的科研環境,充分調動團隊的主觀能動性。除了經濟獎勵外,還可給團隊成員提供一些獲取知識、對外交流培訓和自我實現的機會,將科研團隊打造成一個學習型團隊,不斷提升成員的科研能力。民辦本科院校也可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給予一定的激勵,促使科研成果的應用,使科研成果更具實踐性和實現價值的提升。通過一系列的科研評價和激勵措施,最終使團隊科研工作得到健康、可持續發展。
五、結語
民辦本科院校的科研正處于一個飛速發展時期,科研團隊的建設剛剛起步,基礎薄弱,缺乏經驗,存在較多的問題,民辦高??筛鶕约旱奶攸c,借助產學研平臺和創新創業大環境,促進團隊融合,提升團隊效率。
參考文獻:
[1]姜春曉,劉琳.新時期我國高??蒲袌F隊建設研究.教育教學論壇,2018(4) : 218-219.
[2]鄒波.民辦高校高水平學術團隊的培育模式研究.中國成人教育,2016(10) : 137-140.
[3]劇靜宜,史政海.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創新團隊建設研究.南陽理工學院學報,2019 ( 9) : 79-81.
[4]婁自強,王建偉,婁立志.民辦高校中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策略[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8,21( 4) :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