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崇山
摘 要:當前經濟全球化趨勢持續不斷深入推進,國家間不同文化思潮伴隨著經貿活動涌入進來,逐步形成了多元意識形態下的多文化思維觀念,對于社會主流思想與人們價值觀念產生了重要影響,特別是當代大學生信念培養表現尤為突出。本文以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生思想信念教育為論點進行研究并得出結論,應當以明確教育要求、強化行動目標、構建多樣化形式,進而為提高大學生心理素養拓展出新的空間。
關鍵詞:多元化背景;大學生思想教育;創新教育改革;推廣應用
一、引言
現如今作為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力量,大學生在未來工作與生活中所面臨的社會生存形勢嚴峻,一方面,在擁有基本知識技能的前提下,高新技術環境下從業崗位標準逐漸提高,良好心理素養的需求比重日益增加[1]。另一方面,受不同種類文化的持續沖擊,大學生理想信念抗干擾性將面臨考驗,如何能夠在復雜條件下確保大學生思想正確,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則顯得尤為重要。
二、現階段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現狀及其成因
(一)強烈的政治觀念與淺層次認知程度
從小學思想品德課程,到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再到高中政治課程,基礎教學階段內學生所接收到的思想教育與政治引導,是以準確認知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特性為基礎,以馬列主義唯物論為行動指導,運用辯證的觀點去認知社會變革中資本主義社會的優勢與劣勢,以及社會進步終將會發展成為,以社會主義為主的組織結構[2]。由此可以看出,從小學時代開始,我國大學生就已經養成以建設社會主義事業,推進社會主義發展的堅定理想信念。但是受知識豐富程度以及理解內涵的局限性,對于政治理念的剖析程度僅僅停留在表層,未能進一步深入推進。
(二)堅定的理想信念與價值觀漂浮不定
從孩提時代開始,大學生接受了堅定理想信念的持續熏陶,從外部感觀到內部思想形態上來講,都形成了以社會主義為核心的價值觀念。而道德理念上則尊崇以弘揚傳承民族優秀文化,激勵自身學習發展,提升掌握科學技術的自信心與創造力,為社會變革發展做力所能及的行為意識。不論在信念與道德品質上,都秉承樂觀積極向上的思想,特別是到了高校時期,大學生形成了以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在學習與生活當中,奉行集體觀念樂于助人的道德品質[3]。然而伴隨著歐美文化思想的引入,使得立足于經濟利益為本質,提倡效益優先的理念,盛行開來加之韓劇等影視類媒體的傳播,追求明星、浮夸風的不良習氣蔓延開來。
(三)形態各異的校園生活狀態
基于大學生不同的生活環境以及成長歷程,使其在獨立融入集體校園學習生活中表現不同的生活狀態,其一表現為性格孤僻型,不愛與人交往,圍繞自己故步自封,形成了獨立且封閉的思想特征。其二表現為默守陳規類型,循規蹈矩的生活軌跡,壓制了大學生創新與勇于突破現狀的勇氣,逐漸失去了自由調整心態適應社會的先機。其三則以豁達開朗、善于交談、集體意識較強的學生為主,思維意識呈現出多向性,將各類信息資源進行匯總分類,成為班級中的“活躍分子”。
三、在新環境下改善提升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對策
(一)明確大學生思想教育培養要求
第一、明確以“育人為本”的教育觀念,著力培養新時期高素質、高技能的各種專業大學生人才。重點培養并強化大學生較強的心理素養與堅定的理想信念,使其在應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生存條件中,能夠始終保持初心不忘本質,以良好的心態和明確的目標,來指引自己實現自我、突破瓶頸、勇攀高峰。
第二、借助多元文化所帶來的豐富思想內涵,要“去其糟粕、吸收精華”,選擇符合我國國情和社會發展現狀的文化思想,與傳統和當代優秀文明進行融合,形成使用大學生思想教育進步,彰顯當今大學生青春活力的新思想。
(二)理清并制定理想信念教育目標
從能力目標上來講,增強大學生的適應力。通過對于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念的引導與教育,將包含協同共進、互幫互助、敬業奉獻等在內的社會正能量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向大學生進行傳播學習[4]。使其能夠適應當下多變的社會環境氛圍。
從信念目標上來講,要積極踐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實現偉大理想中國夢為奮斗目標,要堅信通過大學生友愛互幫、學習奮進的不懈努力,體現出服務社會、貢獻社會的自我價值。價值情感觀念進一步得到深化。
(三)采用多樣化信念實踐教育形式
一是要構建多元文化相融合的校園文化氛圍。利用高等院校與外校之間進行學術交流的機遇,共建理想信念培養的教育溝通平臺,將培養中出現的先進經驗與人物事例,通過平臺向廣大師生予以展示,宣傳其所包含在“德智體美勞”中蘊含的深刻思想內涵。不斷積累在典型事物、措施方案、宣傳引導等方面的經驗。營造出優良的思想理念學術研究氛圍。
二是要結合大學生思想變化現狀,積極開展舉辦校園主題交流活動,如:主題演講、辯論賽以及團體合作活動,鼓勵促進學生參與到主題活動內,并針對理想與信念等不同內容交流看法,逐步形成團隊合作意識增強個人的集體向心力,促使團體的榮譽感由內到外油然而生。
三是以推進校園社團規范化、合理化建設為基礎,為大學生進行情感表露、行為能力搭建自我展示的平臺,讓大家通過在校園內或校園外舉辦的各種實踐操作,來體會工作、學習、生存中存在的不易之處,要求在日后校園中應該奉行“且珍且惜”的觀念。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未來受產業經濟變動、崗位就業壓力以及多元思潮融合等多方因素的影響,使得大學生在樹立正確行為意識,增強行為活動力上將迎來重大挑戰。培養促進大學生堅強的心理信念,提高“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綜合能力已然成為,大學生成長所經歷的必備技能,為此應當充分了解大學生思想現狀,找準問題根源,理清教學思路、確定教育目標、規劃實施教育方案,才能實現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教育實踐目的。
參考文獻:
[1]李紅敏.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問題探析[J]. 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0(2):33-35.
[2]劉田園.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構建路徑探索[J]. 才智,2020(29):173-174.
[3]王桂玲.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問題探究[J]. 大學教育,2018(1):106-108.
[4]回暢,陳佳,張春梅.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時代特征[J]. 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6,83(1):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