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梅
摘 要:課堂教學的效果問題一直是備受關注,大家比較關心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改變,卻往往忽視了既影響教學效果的又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課堂效率問題。高中歷史學科是一門重點科目。歷史科目中包含的知識豐富,古今中外全都有學好歷史不僅僅是為了提升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一種歷史態度,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歷史知識。目前歷史課教學效果有待提高,有很多的因素阻礙歷史教學順利實施,導致教學失去了有效性,那么為了提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文就提出了一些方法。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
歷史科目作為一門鏈接過去、現實與未來的綜合性學科,它的發展實際上是人類社會軌跡在人們觀念形態和知識體系中的反映。歷史教學的目的是增強學生對歷史文化的認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師在歷史教學中不應是簡單地傳授知識內容,而是要根據學生的興趣開展教學,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樂趣,讓他們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有所感悟,感受中華悠久歷史文化的璀璨魅力,實現真正的有效教學。
一、新型“翻轉課堂”教學方式
在新課標指導下的高中歷史教學,應該重新調整歷史老師、學生在“教”與“學”過程中的角色定位,將學習與思考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歷史老師應該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設計具有啟發性和適用性的預習任務,使學生在預習任務的引導下,通過自己的自主學習與獨立思考來建構知識。“翻轉課堂”的課堂教學策略和方法,改變了以往歷史老師“灌輸式”的單方面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布置預習任務,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實現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策略和方法的創新。
二、多媒體信息化教學
歷史課本身不太容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容易取得好的教學效果,而借助多媒體聲、光、色、像的特點吸引、感染學生,可以更好的創設情景、還原形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接受大量的歷史知識,讓課堂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在傳統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高中歷史老師通常站在講臺對歷史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理論的講解,缺乏與高中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高中生處于被動的位置接受高中歷史知識,這樣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氛圍對高中生的學習十分的不利,很容易造成高中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并且以高中歷史老師為主導者的高中歷史教學,使得高中歷史老師具有了一定的威望性,這就使得些較為內向以及對高中歷史知識掌握較差的高中生不敢與高中歷史老師進行互動與交流,這對高中生探究學習的開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高中歷史老師應該一改以往具有威望性的歷史老師形象,放低姿態,與學生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并且尊重每名學生。同時,應該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以此充分了解學生的身心特點、個體差異、實際學習情況以及對高中歷史教學的個性化需求。從而更好的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開展探究學習。另外,高中歷史老師在開展歷史教學時,應該充分體現高中生的課堂教學主體位置,引導高中生進行探究學習,以此有放的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與效果。
四、轉變思維,提高重視程度
學習歷史文化知識,深知國家的發展歷程,培養學生的歷史文化素養,是歷史教學的根本目的。學校、教師、家長都應高度重視,轉變傳統的“應試教育”思維,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從而發揮歷史教學的效用,讓學生以史為鑒,獲得核心素養的提高。在新課改背景下,歷史教師只有轉變舊的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才能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提高歷史教學有效性。學生也要轉變思想,認識到學習歷史知識可以認識歷史的發展規律,并通過對歷史事件的思考,明做人,明做事,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綜上所述,高中歷史課程教學還要面對許多未知的變化,這是教師的挑戰,也是教師的機遇。為了提高初中歷史教學效率和學生對課程的認可度,教師需要不斷探索改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新方式,讓歷史真正服務于新時代。教師在挖掘課程潛力的同時,也在豐富個人教學經驗,為未來培養出更多優秀學生做好準備。課程和學生的發展要求是在不斷變化的,我們教師也要順應時代潮流,讓歷史始終指導學生發展和社會進步。
參考文獻:
[1]王曉偉. 提高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策略[N]. 科學導報,2021-01-26(B03).
[2]崔悅.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7(06):83.
[3]夏軍輝.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下),2016(11):148.
[4]胡曉莉.多維互動背景下提高高中歷史校本課程課堂教學效率教學策略[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1(07):61-62.
[5]陳苗苗. 運用歷史地圖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效率的策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7.
[6]吳先進.如何提高高中歷史新教材課堂教學效率[J].新智慧,2021(12):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