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宇
摘 要:傳承人既是蓬安薅草鑼鼓的承載者,又是蓬安薅草鑼鼓技藝傳承的核心,做傳承人口述史實際上也是與時間賽跑的過程,對已經瀕臨滅亡的蓬安薅草鑼鼓傳承人開展口述史,努力搶救蓬安薅草鑼鼓的歷史記憶,已經成為了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首先闡述了口述史的源與流,其次,概述了蓬安薅草鑼鼓的特點,同時,深入探討了蓬安薅草鑼鼓傳承人口述史研究的推進策略。
關鍵詞:蓬安;薅草鑼鼓;傳承人;口述史
一、前言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包括蓬安薅草鑼鼓在內的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也初見成效。但是目前政府還是側重于保護蓬安薅草鑼鼓本身,包括:蓬安薅草鑼鼓的普查、推廣等,傳承人方面基本都是停留在認定層面,較少關注傳承人的師承情況、傳承經歷等個人生活經歷,尤其是很少將口述史理論應用于蓬安薅草鑼鼓的傳承與保護之中。傳承人既是蓬安薅草鑼鼓的承載者,又是蓬安薅草鑼鼓技藝傳承的核心,必然承載著蓬安薅草鑼鼓的技藝教學與文化記憶講述的責任。但是令人遺憾的是,蓬安薅草鑼鼓傳承人的年齡普遍較大,鮮有年輕人愿意繼續傳承蓬安薅草鑼鼓,蓬安薅草鑼鼓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嚴峻挑戰。隨著蓬安薅草鑼鼓傳承人的相繼謝世,很多與蓬安薅草鑼鼓相關的歷史記憶也隨之而去,而這些歷史記憶一旦逝去就不可再生,若不及時開展口述史搶救,那么就會讓蓬安薅草鑼鼓的傳承與保護“流于形式”。做傳承人口述史實際上也是與時間賽跑的過程,對已經瀕臨滅亡的蓬安薅草鑼鼓傳承人開展口述史,努力搶救蓬安薅草鑼鼓的歷史記憶,已經成為了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口述史的源與流
目前國內外學術界還沒有對口述史的概念達成共識,有學者認為:口述歷史實際上就是調查人們所經歷的日常生活,還包括準確記錄他們的口頭故事。有學者認為口述歷史就是通過訪談、錄音等多種方式來對個人觀點、口傳記憶進行整理、收集。李向平認為:口述歷史本質上是記錄人們的生活經歷與人生中難忘的回憶,屬于有聲音的歷史記錄。由此可見,雖然國內外學術界對口述史的定義表達有所差異,但其基本內涵還是一致的,就是由一位訪談者向受訪者提出問題,并且通過錄影、錄音等多種載體來實時記錄下彼此之間的問與答。
口述史最早起源于美國,起源時間為上世紀40年代,而我國口述史研究相對較晚,理論研究始于上世紀80年代,而傳承人口述史研究則更晚,2005年才開始。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認為口述史方法是開展非遺田野調查工作的必要工具性手段,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口述史的訪談對象是活著的人,而活著的傳承人是非遺的主角;第二,口述史的目的在于深入挖掘潛藏在個人內心深處的記憶,而非遺通常都是保存在傳承人的文化記憶中,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第三,口述史的主要工作在于將原本處于口述狀態的素材轉化為文字性文本,只有文字性文本才能夠做到永久保存。雖然國內外學術界對于口述史的研究方法還持有較多不同的見解哈看法,但是隨著其廣泛應用于文學、歷史學、體育學、人類學等一系列領域,讓口述史顯示出其重要性,具有極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三、蓬安薅草鑼鼓概述
蓬安薅草鑼鼓是盛行于蓬安縣農村地區的一種民間鑼鼓說唱藝術形式,起源于秦代,興盛于元末明初,可謂歷史悠久。由一人負責打鑼、打鼓,其余人則在鑼鼓聲節奏的指引下,有節奏地開展鋤草作業;與此同時,也會有人唱山歌,與鑼鼓相互配合,鼓停聲起,讓整個勞動場面變得張弛有度、生機勃勃,充滿活力,深受蓬安縣廣大農民朋友的喜愛,目前蓬安薅草鑼鼓已經被評為南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蓬安薅草鑼鼓在農業生產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可用于招工宣傳;第二,可用于對其它動物進行驅趕,確保勞動現場的安全性;第三,可用于解乏、解困,最大程度增強勞動熱情;第四,可避免出現消極怠工的情況,有效增強勞動效率。無論是對現代民間音樂的創作,還是對蓬安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歷史研究,蓬安薅草鑼鼓均可產生較大的價值,務必要予以深入挖掘。
四、蓬安薅草鑼鼓傳承人口述史研究的推進策略
(一)尊重傳承人意愿與隱私
在開展蓬安薅草鑼鼓口述史調查時,需要對傳承人的個人隱私進行有效保護。無論是訪談的時間地點,還是訪談的方式,亦或者訪談的內容,均需提前獲得傳承人的同意;若存在著訪談提綱以外的問題,那么應該根據受訪者的個人意愿來決定是否回答。待訪談結束后,需要及時對蓬安薅草鑼鼓傳承人的口述史資料進行整理,并且及時反饋給傳承人,只有獲得其授權之后,才能夠存檔。若訪談資料需要用于商業用途,那么務必要事先與傳承人進行溝通,獲得其同意方可開展。傳承人是蓬安薅草鑼鼓保護的關鍵,若不尊重傳承人意愿與隱私,那么必然會阻礙蓬安薅草鑼鼓的可持續性發展。
(二)重視訪談資料的文字轉錄工作
文字轉錄是口述史資料制作的關鍵性環節,圖像資料、錄像資料、錄音資料是口述史采訪的主要成果,其中,錄音資料可直接轉為文字文本,但圖像資料、錄像資料卻不能直接轉為文字文本。但若基于歷史研究的角度來看,務必要做到文字與聲音同時兼備。與此同時,錄音資料轉為文字文本的時間可能會比預期時間更長,需要將傳承人的方言轉為普通話,需要將傳承人口述的口語轉為可用于記錄的書面語,這就需要大量的時間。
為了能夠更好地做好文字轉錄工作,轉錄者需要滿足三點要求:第一,轉錄者的文化水平要較高。蓬安薅草鑼鼓口述史調查通常會涉及到大量的專業技能與專業知識,若轉錄者的文化水平較低,往往會出現不知所云的情況。第二,轉錄者需要對訪談內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第三,轉錄者需要同時具備講述普通話和方言的能力。
(三)開展數字化保護與傳播
數字化口述史技術能夠利用互聯網技術、數字技術,從多個層面來對蓬安薅草鑼鼓的勞動場景與典型故事進行虛擬還原,既能夠增強口述史的趣味性與可視性,又能夠符合學者研究的需要,還能夠實現永久性保存蓬安薅草鑼鼓傳承人口述史,便于其傳承和發揚。
總之,做傳承人口述史實際上也是與時間賽跑的過程,對已經瀕臨滅亡的蓬安薅草鑼鼓傳承人開展口述史,努力搶救蓬安薅草鑼鼓的歷史記憶,已經成為了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予以高度重視,推動蓬安薅草鑼鼓的有序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東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史的文化意義闡釋——基于“文化記憶”的研究視角[J].高校圖書館工作,2021,41(01):43-47.
[2]閆慧芳.口述史語境下的傳承人釋義與保護——基于山西省“武氏剪紙撕紙藝術”的考察[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06):544-551.
[3]夏晨晨,李麗.湘西苗族鼓舞傳承人口述史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0,40(01):71-74.
[4]郭平.女性傳承人的身份再造與認同——以王樹花口述史研究為出發點[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04):354-360.
[5]郭平.從口述實錄文學到非遺傳承人口述史——馮驥才口述史方法的共性與嬗變[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7(02):145-149.
[6]潘剛,馬知遙.民俗語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史原則與方法[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7(01):63-68.
[7]劉心一.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史數據庫建設現狀與設想[J].貴州社會科學,2013(08):49-52.